鲲鹏与天宫:从航空城驶向智能时代的万千星辰
智能化的变革正在中国大地上以飓风呼啸之势席卷,没有人会怀疑,5G+AI+云将会在未来数十年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系统。
这为ICT(信息技术与通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大爆发,但与此同时,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产业态势、技术演进也极其复杂多样,如果只是把各种算法、数据、软硬件抛洒到中华大地任其滋长,显然就想得太简单了。
ICT产业怎样才能成为智能化进程中的中流砥柱,产业进化方程式究竟需要怎样的解题思路?
最近,华为与绵阳市政府、长虹控股公司,就携手在这座中国科技史和工业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的西部小城,搭建了一个微缩版的ICT产业进阶模型——鲲鹏生态长虹天宫系统应用示范工程。
通过历史与未来的激荡,工业与智能的交织,或将成为一个能够帮我们推测出ICT产业终极揭秘的绝佳试验场。
韶光虽换,雄风未减:
中国科技城与智能时代的风云际会
提到绵阳,这座位于川蜀大地的三线小城,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三国要隘,或者“李白出生地”这样充满了文化色彩的关键词。
这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华为与长虹,能在绵阳锻造出一个产业生态的微缩模型。
但如果我们将时间倒到半个世纪以前,从锻铸“两弹一星”等国之利器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蜚声中外的电子信息产业巨头长虹、九洲等,到如今的自动驾驶、5G、OLED、芯片光刻等各种前沿科技汇聚于此。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唯一一座钦定的中国科技城,绵阳一直站在中国科研创新和工业制造的桥头堡, 在中国ICT产业从零起步到位居“世界第二”的成就中,作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生态输出力量,构筑着研发和生产的基石。
今天,拥有立体化、全面产业链格局的绵阳ICT产业集群,同样也担纲着整体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缩影。这意味着既需要持续锻造长板,也亟需补齐短板。某种程度上,绵阳的信息产业的现状也映射着中国ICT产业的集体焦虑:
首先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众所周知,中国信息通讯的应用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遥遥领先,但在基础研究和创新层面不够,这就导致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电子信息占到绵阳工业的40%以上比重,但如何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来提振工业增加值率,是绵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共同诉求。
另外,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本地产业配套、产业链生态建设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引进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企业的项目合作就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借此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培育出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最终培育出大的工业增量和市场创新格局。
显然,与成都、乐山等城市相比,作为“中国科技城”的绵阳,更渴望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巨头达成更紧密的联系。
更关键的是,5G+AI+云的到来,对企业突破芯、屏等关键件的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形成完整产业链格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绵阳电子产业的支柱长虹,早在数年前就投资建设了“长虹数字电视开发中心”等,开启了从传统家电提供商向信息家电综合产品与服务提供商转型。
未来征战于方兴未艾的计算市场,长虹乃至绵阳ICT产业的竞争优势打造,显然还需要从芯到端的一系列技术加持。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在绵阳,长虹在ICT领域的产业积累,与华为鲲鹏的技术生态,就化身成了一个ICT产业进化模型的微缩版“大地”和“穹顶”,等待着一场枝繁叶茂的万物生长。
鲲鹏展翅:天宫如何插上“隐形的翅膀”?
绵阳的产业基底,与华为的技术能量,究竟如何才能汇聚成席卷产业的飓风,开启繁荣的生态循环,想必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而长虹天宫系统,就成了最佳的观察窗口。
作为新型ICT综合服务商,长虹已经在企业信息化服务中,积累了多年的软硬件技术、系统集成、智能制造等基础能力,服务着五粮液、长安汽车、中海油、青岛软控、峨眉山旅游等企业。
在这场千行万业的智能化变革中,长虹想要进一步把握住计算产业市场的时代机遇,加速自身转型和市场占位,目前看来,有几点核心产品优势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强大算力的“芯脏”。
智慧政务、智能生产、海量物联……AI+5G+IoT等的进一步融合,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时大数据分析、分布式数据库等场景需要与内存进行大量的数据交换,意味着传统计算硬件和内存都将到达临界点,数字经济需要更强算力的产品,而以鲲鹏处理器作为核心发动机的天宫系列,自然也要能支撑起城市对算力的迫切渴求。
在现场,我们就看到了天宫系统解决方案支撑下的绵阳智慧政务,即使是面对高峰期事务办理、交通实时预测等访存密集的高压数据场景,依然保持着相比友商明显更加流畅的处理速度和交互体验。
第二,高度智慧的“大脑”。路修的再宽阔、跑的车辆再多,红绿灯调节不到位,跑得越快反而越堵堵,群众幸福感指数并不能因为算力的单一升级而必然获得提升。具体到服务器市场,就需要在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充分叠加神经网络的逻辑推理,转化成给大众生活带来真实益处的决策,才符合普惠AI的终极逻辑。
而鲲鹏基础芯片族,与训练推理芯片昇腾的天然强融合性,就从基础上铸就了长虹天宫系统能够成为支撑千行万业智能化的“潜力股”。
(长虹天宫服务器生产线)
第三,充分延展的“四肢”。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想要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基础硬件,意味着天宫系列PC\服务器等还必须拥有足够强的扩展性,去兼容和适配外部设备、中间件等,将更多的软硬件合作伙伴纳入到自家的生态体系之中,共同满足政务、金融、教育、医疗等产业端的多元需求。
如何在一体化、集成化的基础上,如何让合作伙伴快速融入自身?架设在鲲鹏“硬件开放、软件开源”基础上的天宫,就成功实现了行业应用聚合,吸引了统信、中标麒麟、人大金仓等100余个数据库、中间件、安全、打印扫描、网络设备等软硬件品牌的加入。
今时今日,一个名为“天宫”的、步履矫健、优质可靠的计算生命体正在鲲鹏生态中被孕育出来。一方面,得益于绵阳和长虹长期深钻ICT产业制造、品质管控的创新土壤;同时,华为鲲鹏也为其插上了“一飞冲天”的动力之翼。
迎击计算长空:
鲲鹏生态下的“万物逍遥游”
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形容鲲鹏——鲲之大,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还能“扶摇而上九万里”。乍一听,正如华为高级副总裁、Cloud & AI产品与服务总裁侯金龙言称华为要“把鲲鹏打造成数字经济的坚实底座”一样,都壮大恢宏。
如果将其拆解成数字世界里的腾飞动能,或许就不难从微观层面读懂鲲鹏生态的使能之道。
正所谓“有芯才有力”,鲲鹏的首要任务自然是解决产业端的算力诉求,这就要提到以“鲲鹏处理器”为基础的芯片族多核、高并发能力。作为业界首颗兼容ARM架构的64核数据中心处理器,鲲鹏920处理器(Huawei Kunpeng 920)一出世就技惊四座。
通过优化分支预测算法、提升运算单元数量、改进内存子系统架构等一系列微架构设计,华为大幅度提高了ARM架构的处理器性能,鲲鹏920处理器的主频可达2.6GHz,内存带宽则超出业界主流46%,在大数据场景,任务处理耗时则降低35%,已经成为高性能、高吞吐、高能效的处理器新选择,也是鲲鹏生态得以立足的底气所在。
在此基础上,华为全面的ICT技术创新,让鲲鹏处理器的动力得以快速输出到产业链关键环节。
实现鲲鹏920处理器的性能突破之后,华为又进一步打磨了鲲鹏主板、SSD、网卡、Atlas系列AI模组和板卡等部件,这使得其合作伙伴能够快速聚石成塔,搭建起自身可商用的硬件工程能力,从而让更多ICT业者有望品尝到计算市场的甘醇与价值。
当产业端做好了智能计算的准备,华为的第三重使能,则是借助开源使能的开放生态,激活全社会对数字经济的能力想象。
通过开源服务器操作系统、GaussDB OLTP单机版数据库、HetuEngine数据虚拟化引擎和MindSpore全场景AI计算框架,华为已经将覆盖端、边、云的全场景开发框架交付给了广大的开发者,一荣俱荣,共赢计算新时代。由此,得以将更多行业与应用摆渡到更高可靠、可控的智能彼岸。
鲲鹏就此展翅,翱翔在“中国科技城”的上空,而在它背后,则是万千产业弄潮儿迎击智能浩瀚长空的英雄梦想。
向着深空的万千星辰起航,
新天宫驶向何方?
一个有趣的巧合,长虹“天宫”系统,恰巧和中国第一座宇宙空间站同名。人类探索宇宙,是为了揭开自然与生命的未解之谜,寻找未来可能的栖息地,那么数字世界的“天宫”,能否作为绵阳ICT产业转型升级的载体,借助“鲲鹏”的力量探索至更遥远的深空呢?
这未知的一问,或许需要从鲲鹏生态在这座城市中生长起来时,所可能带来的种种草蛇灰线的伏笔,去寻找答案。
那么,透过“天宫”这个微缩版模型,绵阳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目前来看,随着华为鲲鹏的持续落地,更加充沛的产业力量将汇聚于此,开启各项智能化项目的探索,让绵阳的千行万业率先激活智能时代的应用想象力,享受到更加高效的服务与生活。
伴随着产业协同优势的持续放大,绵阳的数字经济也将注入新的活力和转型动能,进而在计算、物联网、智能家居、能源等领域,有机会向全国乃至全球输出智能化计算的解决方案,探寻城市产业的新机遇。
在这样“研发-产业-应用”的反复熔炼中,整个中国ICT产业也有可能更早实现双重突围——最渴望突破的或许是两件事:向上,突破芯片、基础软件等产业链上游尖端技术的“次元壁”压制,向第一席位发起冲击;向下,推动传统网信基础设施的高效率全面改造,挖掘社会智能升级的时代富矿。
历史的尖峰时刻都需要漫长的酝酿时间,华为在绵阳埋下了一颗名叫“鲲鹏”的种子,同样的事情还在中华大地的其他城市里发生着。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它们将生发出璀璨的光辉,照耀出属于中国ICT产业的历史性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