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龙也是龙
肉龙也是龙
作者:李广生
一早赶回老家,老母亲先是一惊,然后追在屁股后面,跟我汇报这一周的思想动态。娘俩聊了一会儿,她忽然问我中午吃什么,我没有回答。
在把控大局方面,老太太是高人。吃饭在她看来是大事,事关大局,需要自己做主。但又想树立自己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所以要费一番思谋。一般情况下,她心里打算好了,才会问我。如果我想的和她一样,啥也别说,即刻行动。如果不一样,那就要费点事。她也不急于否定我的意见,要么假装听不见,直接忽视,置若罔闻;要么反复诱导,耐心启发,直到我说出她心中的答案。要是当老师,估计她一定能评上骨干。要是步入仕途,她肯定也能混的风生水起。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她还是个农民。说句题外话。每年都要填各种各样的表,父母职业一栏,父亲的名字后面写教师,再画个括弧,填上退休两个字。母亲的名字后面写农民,但既不用画括弧,也不用注明退休。农民,别管多大岁数,都是农民,没有退休,其实也没必要退休。还是回到正题吧。受母亲启发,我也学聪明了,不再轻易表态。但这种能力一直没有迁移到工作中,口无遮拦,极不成熟。不说不行,她会反复问,说错了还不行,其实我也挺为难的。作为一名老教研,我发挥自己专业上的优势,含糊其辞,跟她打太极。一来一往,相互试探,几个回合下来,就摸清了她的心思,往往一语中的,皆大欢喜。经过多年的磨合,我们娘俩已经相当默契。如果在古代的朝堂之上,她是明君,我则是贤相,说不定还会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呢。
“肉龙。”听我这么回答,老太太二话不说,起身就去和面。
和面是个技术活,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 ,恪守中庸之道,才能做出上好的肉龙。中国人的哲学,从来不是形而上学,是生命之学、生活之学。我说我和面,她没言语。用沉默表达不屑。
面和好了,蒙上一块屉布,让面醒着。醒丝质了,才好用。“丝质”是我老家方言,请教语文老师怎么写,她也不知道。想了想,决定用这两个字,取丝般柔滑之意。
醒面的这段时间也不闲着,调制肉馅。调馅这活在农村有点神秘色彩。好不好吃,既不取决于调料,也不取决于手艺,据说与人品有关。好人调的馅就香,对此大家深信不疑。为什么,没人深究,估计是借此激励做饭的人多放肉、多放油,以好吃证明自己是好人吧。口味及咸淡,老太太从来不尝,做了几十年饭,全凭经验。
馅调好了,面也醒到家了,拿出面板、擀面杖,开始制作肉龙。把面擀成薄片,肉馅铺在上面,铺匀,轻轻按平,从一边卷起,两端及接口处捏一捏,再抻一抻,拉长,一根肉龙做好了。平屉上铺几片菜叶,肉龙放在上面。
老母亲做肉龙,我坐在旁边看着,有点类似于坐在教室后面观摩教师上课。但意义不一样。这是陪伴,那极容易被理解监督。老太太肯定不反感我,虽然她总让我一边去;老师们就不一定了,虽然他们总说欢迎。到这个岁数了,我想还是应该有点自知之明。
院子里,父亲点火烧起小锅腔。这是母亲分配的任务,他很不乐意,嘟嘟囔囔。之所以如此嚣张,敢于直接表达不满,因为他知道母亲耳背,听不见。
锅里炖着米饭,旁边摆了一圈白薯,肉龙放在最上面。三种食物,一锅而成,这也算是智慧吧。
盖上锅盖,压上一个秤砣,母亲把父亲替下,自己烧火。看着她坐在灶边,灶膛里火苗跳跃,想到锅里的三种食物,我忽然联想起三维目标。
21年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三维目标横空出世,可直到现在,核心素养都迎头赶上了,很多人还没弄明白三维目标,还是用贴标签的方式落实三维目标。不就是白薯、米饭、肉龙放在一起蒸吗,说白了就是这么简单。由此我受到启发,三维目标之所以难以落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课堂这口锅里根本没有放入其他相应食材。可以说,有不少老师,不是眼里而是心里只有分,就像锅里只有白薯、或只有米饭、或只有肉龙,三维目标当然就是一句空话。
灶膛里的火灭了,我要去揭锅,被母亲拦住。她说,焖一会儿,焖一会儿才好吃。这句话颇有哲理。
热腾腾的肉龙端上桌,我问母亲为啥叫肉龙。母亲说,肉龙也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