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吴昌硕的“道在瓦甓”好在哪儿?

33岁那一年(即道光二年,1876年),吴昌硕大师刻了一方印,印文是“道在瓦甓”,这方印的边款里,吴昌硕大师记道:“舊藏漢晉專(磚)甚多,性所好也,爰取莊子語摹印”。这方印并不起眼,但其实却是吴昌硕印风的篆刻艺术宣言。

(道在瓦甓及边款)

“道在瓦甓”这句话吴大师取自庄子,原文是:“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大致的意思是: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吴昌硕所说的“旧藏甚多”,是因为吴昌硕早年家贫,并没有财力足够收藏更多昂贵的金石资料(那个时候,汉晋砖瓦是寻常物件,不像现在一样被推到了极高的收藏地位,寸瓦寸金,一砖难求),性之所好,吴昌硕家收藏了许多汉晋砖瓦,这些砖瓦,在当时是不被专以昂贵材料来衡量艺术价值的收藏家们所不看重的,这方印里,吴昌硕提取《庄子》里的文辞刻这方印,这是他的艺术宣言,他要在晋汉高妙朴拙的砖瓦文字里借鉴,追求,学习,消化,吸收,以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认为,艺术的真谛同样也存在这些普普通通的砖瓦里。显然,这是吴昌硕的品性及审美取向所致,大致在三十岁后,四十岁前,吴昌硕即深入钻研《石鼓文》,到了晚年更是“一日有一日之进境”,这当然也是石鼓文朴拙、苍茫、浑厚的风格使吴大师“性所好也”的缘故,对存在于砖瓦石鼓里的厚朴、苍拙风格终生追求之后,吴大师最终也由此形成自己独有的浑朴、苍茫、老辣的印风。

(道在瓦甓)

1、砖瓦文入印。回到这方印,这方印是汉印四字印式格局,所不同者,这方印的入印文字选择了砖瓦文入印,其中的“在、瓦”两字,直接以砖文入印,而“道、甓”两字则在普通篆书基础上加以“砖瓦”“印化”、风格化,全印文字风格统一,浑朴自然,这是自从赵之谦“印外求印”之后的又一印外取资领域的开拓,赵之谦的“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用战国泉币、秦汉碑版、权诏、镜铭等文字入印,而吴昌硕比赵之谦所涉金石文字更多,除上述金石取资之外,更是广及封泥、砖瓦。

2、对角疏密呼应。这方印,四字有天然疏密,“道、甓”两字字形繁复,笔画多,因此字形放大,占地更多,“在、瓦”两字字形简单,因此字形缩小,占地较小。由此形成疏密对比,构成视觉冲突,形成疏密映衬美。这也是汉印乃至更多名家惯用的四字印疏密安排方法。比如汉印(当然,例子很多,只举两例罢了):

(汉印中的对角呼应)

名家印中的对角呼应如图(例子也很多,也举不完):

(名家的对角呼应印例)

这实在是常用的章法安排,吴大师是继承者,也是发展者,汲古出新,他是传统中走出来的创新大师。

(吴昌硕像与他的道在瓦甓)

3、章法布聚上的团聚与轻灵。吴昌硕大师在章法极其重视章法,把章法安排比作“造屋”,他认为在动刀之前,必须安排好完整的图样,何处为厅堂,何处为侧屋,何处是门,何处是窗,一一安排好了再动手建屋。他还将一方印章比作“人体”,要求四肢、躯干要配置得当,全身气脉贯通方好,要防止畸形与呆滞,甚至半身不遂。不管是造屋,还是人体,都是全局观下的印面章法原理,这方印,“道”字上疏下密,“甓”字上密下疏,由此构成全印的向中心团聚之势。在对角的呼应大章法下,“瓦”又与“甓”字下部平行呼应,“在”字一撇与“甓”字穿插,“瓦”字右斜笔又与“道”字揖主、依倚。四字互相关切,浑然一体。同时,四字由于“砖瓦化”,隶意明显,正好适合方形印面。整方印既团聚一气,又疏密有致;既淳朴厚重,又文雅灵巧。这方印的气息与印文相符,道之所在,与器物贵贱无关,万物皆道,以砖瓦浑朴字形入印却彰显贵重健旺气息。“道在瓦甓”是吴昌硕艺术的初始起点,也是吴昌硕艺术的精华所在。

(0)

相关推荐

  • 先秦古玺73:栎阳乡印

    战国时期秦系鉨印存世数量较少,这方应是秦统一前的官印. 秦系鉨印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特点即称"印"而不称"鉨". 此印印面呈长方形,虽然残破较多,但线条厚重有力 ...

  • 秦汉瓦当纹饰与篆刻艺术

    文 / 李卓 瓦当是建筑顶部使用的筒状瓦的顶端下垂部分,是起着蔽护作用的建筑构件,通常在宫廷.庙宇和达官显贵的府邸上使用.秦汉时期的瓦当为陶土烧制而成,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琉璃瓦,到了隋唐时期烧制技术逐 ...

  • 印章技法讲座|印章章法分类(十一)

    从虚实分之印上留红法 印上留红法,主要是指白文印的一种章法设计,即在印文上方留有一块红地,而印文下方相对不留或少留红地. 例如汉代二字印"邕敝""李克"&quo ...

  • 先秦古玺11:尚□鉨

    战国齐系鉨印. 齐系官玺大多为正方形,也有少数长方或圆形,但倒L形极少见. 此印右下缺一角,笔画粗中带细. "鉨"字金旁四个点看似轻松随意,实则灵巧生动,使整个印的活泼之态跃然纸上 ...

  • 瓦甓无言犹有道 千年文脉可绵延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施沛霖 徐炜伦 千年广州,文脉绵延不断.一砖一瓦,皆有历史留存. 早在1700多年前,"广州"二字,已深深地镌刻在历尽沧桑.粗粝朴实的古砖上. 砖,本字为&qu ...

  • 读印:吴昌硕“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

    吴昌硕在篆刻史上的位置是公认的,他的名头,既在所谓的"晚清六大家"(吴让之.徐三庚.胡钁.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之列,也在"晚清四名家"(吴让之.赵之谦.吴昌 ...

  • 读印:吴昌硕“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与多字印细节的经营

    前言:篆刻圈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刻多字印,不知道自己有多差劲!"为什么呢?因为篆刻成功的关键在于章法,章法重在考虑印面文字的相互关系,那么,多字印就需要考虑更多组的字与字,字与边之 ...

  • 读印:吴昌硕:“丁仁友”三字印的章法

    引言:吴昌硕是现代篆刻的"活字典",所以,我们学习篆刻,应当把吴昌硕的印谱作当作"课本",一方一方仔细研读. 今天读一方吴昌硕的印,就是这方"丁仁友& ...

  • 读印:吴昌硕“七十老翁”与朱文印的大疏大密

    1913年,是旧历癸丑年,这是王羲之写出<兰亭集序>之后的第26个癸丑年. 1560年前的三月初三,上巳节.王羲之同谢安.谢万等40多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之兰亭(现在的浙江省绍兴西南)举办修 ...

  • 读印:吴昌硕“闵氏千寻竹斋”——如何刻好粗朱文印?

    现在我们看到的朱文印,依线条粗细分类有两种:一种是细线条的细朱文印:一种是粗线条的粗朱文印.两种朱文印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审美. (细朱文与粗朱文) 但请注意,在吴昌硕之前,没有"粗朱文&quo ...

  • 读印:吴昌硕“园丁课兰”

    今天我们来读吴昌硕的另一方印"园丁课兰". 好在前面我们已经读过他的"千寻竹斋",对于印的背景知识不用多讲,这方印还是吴昌硕大师刻给好友闵泳翊的私印.那么,我们 ...

  • 读印:吴昌硕“千寻竹斋”

    今天再读吴昌硕的一方印,就是这方"千寻竹斋": (千寻竹斋带边款) 显然,这是一方斋号印,四字汉白文印式.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书斋印,值得一读. "千寻竹斋"的来历 ...

  • 读印:吴昌硕“十水五石”

    吴昌硕大师从10多岁即开始学习篆刻,并且"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69岁之后,吴昌硕大师移居上海之后更是专心于艺术创作,篆刻创作更是每日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