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具遗体和10000磅垃圾,那些爱装×的人别作孽了!
炙热的夏天渐渐远离,
秋高气爽的天气终于来了。
对于近些年的温度变化,
相信很多人跟派爷有同样的感觉:
随着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全球气候也变得越来越热。
今天夏天尤其明显:
日本、欧洲等地高温肆虐。
一篇“北极圈罕见32度高温”的文章在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
我们正承受着全球变暖的恶果。
除了北极,有一个地方也渐渐变得面目全非。
近期,豆瓣上一部关于珠峰的纪录片成功吸引了派爷的眼球。
《珠峰清道夫》
Death Zone: Cleaning Mount Everest (2018)
豆瓣9.0,又一部优秀纪录片。
但,派爷看完念念不忘的,是这部片子的题材。
它不是记录珠峰雄奇壮丽的风景片,而是发人深省的环保片。
《珠峰清道夫》讲述的是一帮来自尼泊尔的夏尔巴人,踏上前往珠峰“死亡地带”(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命旅程。
为的是清除珠峰上的垃圾,还珠峰本来面目。
满目疮痍的珠穆朗玛峰
曾几何时,珠穆朗玛峰是一个神圣的名字。
作为世界之巅,它象征着至高无上,让所有探险家心驰神往。
她终年银装素裹的样子更让人们亲切地唤她为“神女峰”。
可在纪录片中她却是这个样子:
冰雪消融后裸露的岩石触目惊心。
冰雪里混杂着灰黑色的渣子,显得肮脏无比。
灰黑色的渣子是黑碳,大多数来自汽车尾气以及工厂废气。
具有强烈吸光性的黑碳会加速珠峰的冰雪消融。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随着夏尔巴人行进的深入,遍布垃圾、粪便和尸体的珠峰映入眼帘。
“死亡地带”超过150具遗体和10000磅垃圾严重影响了珠峰的生态环境。
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恒河、印度河水源地的珠峰早已沦为了“全球最高的垃圾场”,10亿人民的饮用水危在旦夕。
为什么珠峰上有如此多的垃圾?
答案是:珠峰旅游的商业化。
1953年5月,新西兰人埃德蒙顿·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登顶珠峰,人类开启迈向世界之巅的大门。
自此之后,前往珠峰探险的人不断攀升。
而在2000年后,珠峰旅游兴起,前来登顶的游客已经超出了珠峰的负荷!
登山者为了轻装上阵,往往将垃圾随地乱扔。
在生存面前,人类所谓的文明、教养全被抛诸脑后。
挑战珠峰不再是勇敢者的游戏,而成为有钱人装逼的利器。
珠峰已经不再神秘,像任何的旅游景点一样,上面遍布着人类的足迹,甚至人满为患,充斥着嘈杂和喧嚣。
在神圣洁白的雪山面前,人的沽名钓誉、自私自利显露无疑,那些垃圾粪便就是最好的证据。
“珠峰清道夫”——致敬平民英雄
若说只看到人性之恶是不尽然的,在那群“珠峰清道夫”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性之善良、勇敢和坚韧。
夏尔巴人是喜马拉雅之子,传说有第三叶肺的他们将珠穆朗玛峰视为母亲、女神。
所以,他们将清理珠峰上的垃圾的任务看作是无上的荣耀,并引以为豪。
《珠峰清道夫》与其他精致得每一帧都可以做屏保的纪录片不同,它显得粗粝但又十分真实。
这是这帮夏尔巴人第一次用GoPro拍摄在珠峰捡垃圾的过程。
队里的普尔那甚至将GoPro视若珍宝,寸步不离。
与其说这是捡垃圾的过程,倒不如说是玩命的旅程!
即使是登山好手,去珠峰清理垃圾的旅程也很可能一去不返。
在这一段生命历程中他们经历了高反、雪崩、昆布冰瀑、缺水少粮、过度劳累,每一道关卡都犹如在鬼门关外走一趟。
在经过昆布冰瀑时,
夏尔巴人用绳索将梯子固定,
生生地开辟出一条生命之路。
当他们在冰架之间的梯子上,
一步一步颤巍巍地向前行进的时候,
派爷隔着屏幕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
而最险是他们发现了尸体欲带回营地,65度的冰面使钉鞋失了效,一行人全凭着绳索牵引。
如若滑下去,必死无疑。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更使他们举步维艰,除了队长纳姆加尔,所有队员都撤回了营地。
队长纳姆加尔将半封在冰里的尸体挖出已经精疲力竭,在将尸体拖行了500米后就昏了过去。
幸亏队员及时赶到,不然纳姆加尔很可能长眠于此。
在纪录片片尾,队长纳姆加尔在后续的行动中还是不幸牺牲了。
《珠峰清道夫》的故事,对于距珠峰千里之外的我们来说可能无法产生共鸣。
但夏尔巴人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同样用生命守护着美景捍卫着家园的平民英雄亦有千千万万。
他们或是“飞檐走壁”的景区环卫工,或只是打扫城市的环卫工。
我们无心扔的一个垃圾,都需要他们付出心力甚至血泪去替我们弥补过失。
有人说有些美景真希望人类无法踏足。
派爷却不以为然,这句话只能停留在空中楼阁,很难真正实践。
何况不止那些风景名胜,就我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也是不容人随意糟践的。
保护环境,
应当是全民的共同认知,
而不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一个zan=【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