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篆刻:文人篆刻最早的集大成者——何震

文彭之后的中国印坛,有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一种主流印风,就是何震的猛利印风。他的影响实在太巨大了,今天就着重说说何震。
注意,从文彭而下,我们要开始记篆刻流派了。这是篆刻史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彭的三桥派

文彭的篆刻,虽然作品不多,但由于其在篆刻史上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其独特的贡献,后人一般把文彭及其追随者的印风称为“三桥派”,“三桥”是文彭的号,又因为文彭主要活动在当时的吴门地区(就是现在的苏州),因此,“三桥派”有时也被人称为“吴门派”,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两个交叉的流派:
“吴门派”包括文彭和文彭同时期的印人。除了文彭之外,还有王伯钦、周应愿、归昌世、沈野等。“三桥派”则主要包括文彭和文彭的追随者,二者之间,有交叉但并不完全相同。
(何震款印:敬老怜贫)
不管是如何称呼,最早的流派,流派风格是提倡“复古”,提倡“印宗秦汉”,同时也崇尚文人灵气、主张自然天趣(其实就是加入文人气息的“印宗秦汉”。)
“三桥派”派的作品也很多,但并不是文彭的作品,大家可以翻看以上所列各人的印谱,不再一一上图了。
“三桥派”而下,紧接着就是何震了。

何震其人

何震(1535-1604),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安徽婺源人。由于徽州土地贫瘠,也就造成了徽人外出谋生的习惯,即徽俗所谓的“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这个词语至少有两种解释:1、指徽人十三岁之前可以在家乡接受教育,到了十七岁之后,就要到天下去闯荡了;2、徽人十分之三在本地生活,十分之七散落天下。)”
(何震像)
何震是到外面谋生的徽人的代表,他是匠人出身,所以我们看,他的篆刻作品,至少在刀法上是娴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以此为生,因此有大量的实践经验。
如果何震一直浪迹天下而不主动提高文化修养,那么他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匠人罢了,幸运的是,在他20岁时,他到了苏州,并且认识了文彭,并由此拜文彭为师,并且得以与文彭研习”六书“至“讨论尽日夜不休”。在这种高密度的研习之下,他认识到了“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何震:笑谭<同“谈”>间气吐霓虹)
这一句话对现在的篆刻学习者很有指导意义,因为熟悉了“六书”(即《说文解字》系统下的汉字造字规律),就会对汉字的成字方法,汉字结构规律与部件生成理论都烂熟于心,那么,不管是篆法入印,还是章法设计,都将大为便宜(这也是我们要求学习篆刻的朋友们一定要研习《说文解字》的原因)。
(印蜕)
当然,他拜文彭为师的另一好处就是接触了顾从德等收藏家,并且得以有机会对《顾氏集古印谱》详细研习临摹(这是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古印印谱,最初是原印钤盖,品质较好,但只印行了20部,相对来说,文彭肯定是能得到其中一份的,我们有文章对其详细介绍),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何震成了中国篆刻史上第一位真正的集大成者,其拟汉玉印、法急就章,仿汉满白,师先秦古玺,以至取元朱文印者,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何震的作品

来看他的作品:
(仿汉白文四字印的作品)
“云中白鹤”和“丘壑独存”是仿汉白文四字印的作品,所不同者,他主动强化了章法上的呼应效果。
(汉白文印式的多字印)
“援笔持杯到夕阳”和“兴酣落笔摇五岳”是汉白文印式的多字印,其匀齐的章法特征又与汉玉印相通。
(两方细朱文印)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兰雪堂”两方细朱文印很有意思,视其篆法章法,来源有三个,既像缪篆的方正,又有小篆的圆畅,更有唐宋印的工艺装饰性,这是何震时期的元朱文,现在印坛占重要地位的元朱文是一步一步发展来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然他也有一些相对失败的作品,比如:
(何震:登之小雅)
何大师将缪篆式的文字摆在汉白文印式之中,笔画线条又故作屈曲弯绕,这固然是背离传统的创造,却实在有失篆刻特有的端正典雅特性。又比如:
(听鹂深处及边款)
“听鹂深处”这一方拟汉白文印,何大师为了追求苍茫趣味,将印面敲击至斑驳破碎,虽获得了苍古意味,但明显失之破碎。
工匠出身的何震,因为对用刀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在他的手里,线条大多是肯定而坚决的。一刀刀爽爽刻去,决不犹疑。这同时也形成了他独有的特征:猛利!
(何震:听涛斋)
当然,他的猛利印风跟个人经历也有关系(每个人的印风都必然与其个人经历有关联),何震曾受汪道昆举荐至边塞,他由此结交了不少边塞将官,据说,边塞将官们对他的印异常喜爱,“自大将军下,都以得一印为荣。”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何震更加声名大振,何震很快成了不管是质量和数量都超过文彭的当代第一人。甚至“海内谈此艺者,莫不以何氏为准的”(明代王野《吴忠<鸿栖馆印选>自序》)。
(何震:君子时中)

“雪渔派”的形成

经一段时期发展,何震印风的追随者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又一大流派,用清代初年周亮工在《印人传》里的话说:
“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
从何震继承文彭起,全国篆刻领先的地区就到了黄山地区(代指徽州),时间久了,黄山地区也没有篆刻了,不是没有篆刻,而是人人都会刻印了;时间再久,就没有何震印风了,不是没有何震印风了,而是人人都是何震印风了。足见何震及其印风的影响力。
(篆刻流派发展图)
从此,猛利风格成为时代印风主流。何震及其追随者被划归为一个流派,就是“雪渔派”。是继文彭“吴门派(三桥派)”之后的第二大篆刻流派。
(0)

相关推荐

  • 连载 | 明代五大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

    明代五大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下) 韩天衡 苏宣,字尔宣,一字啸民,号泗水,又号朗公,大鄣(今安徽歙县)人.生于1553年,1626年尚健在.苏宣好任侠,弱冠遭不平,仗义杀人,逃遁于淮.海间,事平后悉 ...

  • 练习篆刻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汉印绝大...

    练习篆刻 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 汉印绝大多数是白文印. 封泥印是朱文,但基本都是白文印在封泥上印痕. 真正的汉朱文印很少,与封泥印的风格不同. 篆刻时可以用不同刀法,但主要在于线条和边框的处理.

  • 论吴门印派之首文彭的历史意义,对篆刻艺术贡献和后世影响

    篆刻转印贴,刀法练习,兴趣提升,12大张240印面,39元包邮! <> 12 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文彭,深受其父文徵明的影响,对诗书画印都很精通,尤善篆刻,在中国的篆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 ...

  • 零基础学篆刻:比丁敬还早的切刀宗师——朱简

    在篆刻圈里,只要一提到切刀,几乎稍有常识的人就会想到"浙派",想到"西泠八家",并由此想到浙派的开派宗师丁敬,但实际上,切刀用于篆刻,最早的并不是丁敬,而是明代 ...

  • 零基础学篆刻:文人篆刻的第一个变化点——苏宣

    关于苏宣究竟是文彭的弟子,还是何震的弟子,篆刻史上有两种说法:其一,苏宣先是何震的弟子,后来何震带着苏宣去拜见师爷文彭,结果文彭一见,喜欢不已,于是高其品,录为弟子,这样苏宣又成了何震的师弟:其二,苏 ...

  • 零基础学篆刻:究竟谁是文人篆刻第一人?

    实用印章跟后来的文人篆刻是两回事. 篆刻是艺术范畴的,是文人们所从事的艺术创作:而印章是实用范畴的,是工匠所从事的工艺制作.篆刻创作指向的是审美(当然它也有实用意义,比如收藏,比如美化章法),印章制作 ...

  • 零基础学篆刻:技法(1)——字法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集中说说技法部分,既要谈技法,我们可以先对篆刻技法有一个大的概览,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查验学习进度. 篆刻技法所包含的内容大致如下图: (篆刻技法所包含的内容) 我们看,有八大部分 ...

  • 零基础学篆刻:吴昌硕的70年篆刻生涯

    从吴昌硕14岁以后,他一辈子都在刻印. 他自己说:"予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西泠印社记>)这也是我们能拿吴昌硕印谱当字典用的原因之一,因为他出版的 ...

  • 零基础学篆刻:刀法

    所谓篆刻,自然必须是有篆有刻,我们前面所讲的字法.篆法.章法,多属于"篆"的部分,今天我们来谈谈"刻"的部分.因为是"刻",必然涉及刻刀,刻 ...

  • 零基础学篆刻:拓边款

    上一篇讲了,印面内容如果需要保留或展示,除了原印之外,还需要钤盖出来:与之类似,边款如果需要保留或展示,除原印之外,还需要传拓出来.本文专讲拓边款.也是本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 (专业印谱字口清晰) 注 ...

  • 零基础学篆刻:吴让之的价值

    1863年,夏日的一天,因为太平天国战事而躲到泰州避难的篆刻大师吴让之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后世称为"晓印莫如我"的晚清"印痴"魏锡曾. 魏 ...

  • 零基础学篆刻:“不可有二”的齐白石

    网上流行一句很精彩的话:做一件事情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晚清的篆刻大师学印都有"童子功",看看晚清四大家: ("晚清四大家"开始学印的年龄) 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