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55
第三卷修内篇
A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
B 现代汉语
思想文化积累丰厚得人,内心修养如赤子。因为随外物而化,毒虫,猛兽,攫鸟,各种意外都不能够带来伤害,这就是知此弱知彼弱,方可把握事物方向,就象没有涉及人事得婴孩,能够勃起,因为先天精气的缘故。有人整天嚎哭而声音不哑,是用不刚不柔的气力;所以不刚不柔是世间万物的常态,了解世间万物的常态,才是明达事物,才可以顺应事物发展而动,就是祥和。常人意气用事,放大主观行为,只看到主观的长处,这意味着短处将至,这不是大道的样子。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赤子不害於物,物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皆有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於人。
2王弼注: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含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无物以损其身,故能全长也。言含德之厚者,无物可以损其德,渝其真,柔弱不争而不摧折,皆若此也。
3杜光庭注:於国既能善建善抱,於身所要含德全和,善建则国不倾危,含德则物无伤害,和至则益生为善,物壮则非道早亡。不唯戒在修身,抑乃劝於理化。
4王安石注:赤子者,天守全而阳不散,故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之心,非有害物也。无害物,则物亦莫能害。终日号而不嗄,乃和之至,万和者主于气也。和之为用,则常而不变。
5吕吉甫注:人之初生,其德性至厚也。比其长也,耳目交於外,心识受於内,而益生日益多,则其厚者薄矣。为道者损其所益生,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夫赤子之为物,特以其受冲炁之和,积而未散,而犹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乌不搏,况夫充纯无之守,通乎物之所造,而其和大同於物者,夫孰能害之
6苏辙注: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况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婴儿泊然无欲,其体之者至矣,然而物来而不知应,故未可以言用也。道无形体,物莫得而见也,况可得而伤之乎?人之所以至於有形者,由其有心也。故有心而后有形,有形而后有敌,敌立而伤之者至矣。无心之人,物无与敌者,而曷由伤之夫。赤子之所以至此者,唯无心也。
7时雍注:赤子之性,与道为一,其天守全,其神无隙,是以大人不失赤子之心,而含德之厚可以比於赤子。若是者,积德玄通,藏於天而物莫之能伤也,故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者,德全於地道也。地之气始於子,赤子骨弱筋柔而能握固者,是纯气之守应於地道也。未知牡牝之合而跂作,精之至者,德全於常道也。
8邵若愚注:含抱也至德之厚深也者,其行音杏可比於赤子。赤子外无物情,内无其心。无心则物不为对,故毒虫不螫,猛默不据持也,攫鸟不搏手击也。赤子骨弱筋柔,任手而握物牢固,未知牝牡阴阳也之配合而`赤子阴器作长也者,至精之至也。
9王夫之注:以一己受天下之无涯,不给矣。忧其不给,将奔心驰气,内争而外渝。然且立德以为德,吐为外景,而不知中之未有明也。含而比于赤子者,德不立德;德不立德,而取舍无迹;无迹则“和”。不立德以为德,则阴阳归一,阴阳归一则“精”。
10林虞斋注:含德,藏蓄而不露也。厚者,至也。含德而极其至,则如赤子然。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言物不能伤之也,亦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之意。赤子之骨至弱,其筋至柔,而手之所握甚固。未知有雌雄之事,而其`亦作者,精气盛也。
D本注
1本篇为修内篇之十一,阐明个人修养悟道中,重要的是体德,也就是修为,把修养悟道之本,为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凡事物中,从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常态之中,观察,体会,大道的存在和变化,从而体察心悟,求于和而得。
2赤子,婴孩,皆为混沌初开之象,在人类认知系统中,是未被社会的种种认知,见解所感染,正如此难得可贵。人从出生至成年,最重要的教育是保持赤子之心,热爱之心,好奇之心,教育方法之错,在于固化一个人的心灵。正确方法是保持赤子之心,热爱之心,好奇之心,为前提,后行以事物的认知和器用的形制规范,这是唯一正确的教育之路,所以谓之德厚。
3毒虫,猛兽,攫鸟,为自然事物之常态,有强者必有弱,有刚者,必有柔,有角力者,必有智取,遵循自然大道,则物各有其职。柔弱以曲和而胜刚强之固,非以力胜而以形胜,万物皆有所长短,强者因强而不知,弱者因弱而自知,知己弱不用弱,知他弱则用刚,必胜。而出世婴孩不明人事,而阴器自起,非后天人事情欲所为,实为精气所至。朘,音读Juan《说文解字》赤子阴也。
4嗄,音读SHA,声音嘶哑。和,《说文》相应也;《广雅》谐也;《尔雅》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故和,为不刚不柔。以和终日号,听之声,非力为;和为万物之常态,常态则通达之本,非求于异,后世人智不明,心杂旁骛,为异而不求于常;求异则生意气之为,故能用强,然则物用强用壮则意味着衰老,这不是大道所在。
编外语----正如五代陈抟之先天图始创太极风,经周敦颐,邵雍推行,殊不知,此太极非《易经》彼太极;彼太极者,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先天五太之总括,易经用太易之少阳;此太极者,是象数之理,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名属不同,混淆名类划分,白马非马不明,何言于易,故此太极,以太极言物,广布于老阳,毁阴阳五行之机理,丧中国文化之菁华,自此中国文化走向败落,成定局矣。更得理学之助力,北宋后太极之用老阳,社会因之推行太极,下智之人歪解《易经》,祸不及身,延及社会,有名实之徒,发玄学清谈之风,害中国文化,败落之途也。文化历史渊源如此,不明者,陷于儒学,理学,西学之旁论。中国文化,以阴阳五行为根本,分易,医,道,儒,墨,五家,后世纷纶流派,皆为门户之短见,实杂名实之心,非文化之嫡亲也。诚中国文化者,必归于阴阳五行,后察五家之行用,则一通百通,循大道而不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