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只需放弃一地,集中兵力于此,或许就能打败曹魏,统一天下!

公元207年,27岁的待业青年诸葛亮,在面试报告“草芦对”(俗称“隆中对”)中,向新野县长刘备提出,他应当先夺取荆州省长刘表的地盘,再兼并益州省长刘璋的地盘,然后联合江东省长孙权,组成南方联军,分路北伐,共同讨伐北方联军的大统领曹操。

蹉跎了半生还只是个县长的刘备,感慨自己得到诸葛亮,就好比如鱼得水,一下子剥开迷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孔明,孔明,你是智慧的明灯;孔明,孔明,你是闪亮的灯塔……」并且信心百倍地执行这一宏伟计划,作为本方势力的行动纲领。

左将军:刘备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在隆中对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偏差,先是曹操趁着刘表死去南下,抢先占领了荆襄地区,虽然刘备联合孙权,赤壁大战击败曹操。但是曹操仍然占领了战略要地襄樊地区,另一战略要地的南郡(江陵)地区,又被吴将周瑜攻占。

直到周瑜死后,在鲁肃力主下,孙权答应将南郡借给刘备,刘备又借刘璋邀请他入川,去攻打汉中张鲁的良机,前后历时三年,将益州夺取。然而此举破盟背信,道德上大大失分,也极大刺激了孙权,直接出兵争夺荆南。刘备迫于此时曹操攻占汉中的压力,被迫将荆南三郡让出。

此后刘备虽竭益州之力,一年苦战,斩杀夏侯渊,逼退曹操,夺取汉中。然而此战后蜀地已经精疲力竭。孙权和曹魏联盟,取荆州,杀关羽。刘备东征报仇,夷陵之战又遭惨败,只能饮恨归天于白帝城,幼年时的“羽盖葆车”之志虽成,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之理想,终究不能实现。

诸葛亮受命托孤,成为蜀汉实际首脑后,倾力和东吴联合,不但放弃对荆州的领土主张,放下荆襄、夷陵两役几近十万大军败亡的仇怨,甚至不惜承认孙权称帝的合法性,只为维护对吴盟约。

蜀汉丞相:诸葛亮

历史上任何大战略家都不是墨守成规之徒,而必然要依据世事现实做相应与时俱进的调整,从来并没有真正通用二十年不变的战略。诸葛亮亦不例外。

此时他早已放弃了早年隆中对【跨据两州,并立北伐】的设想,而全力北上,争夺关中和西凉地区(即雍州和凉州)。只可惜此时天下局面已定,曹魏已据天下九州,三分天下有其二,如此巨大实力差距,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注意到雍凉地区作为曹魏政权收入囊中的最后两州,时间恰与刘备入川时间相同。「刘备入川到夺取益州,持续近三年(212-214年)、与此同时,马超与曹操的战争同样持续近三年(211-213年)」

公元215年形势图:

因此由诸葛丞相为实现此计划的劳心竭力、鞠躬尽瘁,不能不设想,如果后来的雍凉攻略方案,若能提前十年实施,则刘备的帝业辉煌之途、蜀汉政权的一统天下之路,或许当真可以就此开启。又何至于让诸葛亮六次兴兵,劳而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毕竟后人事后能推演得出更合理的计策,本就是天经地义,而绝不代表后人就比前人更加高明,只因为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总结经验教训。

假设刘备入川后,更兼顾自身利益和道德义信的规划,便是顺应入川旗号,攻伐张鲁,夺取汉中。

刘璋本非野心甚大的枭雄,一心自保苟安,如果刘备真心替他出力打汉中,而不是暗地谋夺他基业的话,刘璋又怎会不尽力保证其后勤?当时刘璋种种厚赠可为明证。

而以刘备军闻名天下的战力,区区一郡之力、并无大义名分的米贼张鲁又怎能抵抗?

汉中太守张鲁

按历史时间线,假设刘备这样攻取汉中同时,曹操已经过近一年准备,起几十万大军南征孙权,这种超大规模的战争计划,即使曹操以刘备为生平大敌,要临时变更战略方向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史实中刘备也正是以此时援救孙权为借口,卷了刘璋的厚馈,声言东行。)

注意刘璋给刘备表的官职,大司马、司隶校尉;刘备投桃报李的给刘璋的,是镇西大将军、益州牧;

也就是两人此时拟定的势力划分,是刘备帮刘璋击灭张鲁后,还要进一步北伐,克复两都,夺取长安洛阳,光复两汉的司隶校尉属之后,再将汉中郡让还给刘璋这个益州牧;

大将军前加“镇西”名号,可视为刘璋认可刘备作为大司马,掌握光复后的汉廷中枢军事大权,刘备认可刘璋占领益州和西凉,负责整个国家的西方征伐。

因此若按这个规划,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时间线至少应是在夺取长安之后。当然,我们都知道这肯定只是刘璋的一厢情愿罢了。

而关中西凉地区,最乱时大大小小十几伙军阀长期割据混战,马腾和韩遂互相攻战,竟激烈到马腾被韩遂杀妻杀子的地步。是以钟繇进驻长安,才能以汉廷中枢名义分化利诱,名义上招抚他们。

马腾之所以接受张既劝说,带着族人儿孙去邺城朝廷去当九卿,也是厮杀多年倦了累了,抱着入朝养老的心态。

岂知其子马超野心勃勃,背父弃族,联合韩遂造反,才送了一家性命。就在刘璋请刘备入川同年,曹操决定彻底和屡叛不降的马超决裂,早成阶下囚的马腾终于被灭门。性情刚硬如马超,亦不免锥心泣血。

偏将军马超

那么刘备吞灭张鲁后的下一步,就可联合此时尚在凉州的马超、韩遂等西凉诸将,趁此时曹操主力南进,与孙权对峙淮南之时,反攻曹操刚刚占据、大量降军驻守的关中三辅地区了。

此时曹操势力对雍凉地区的掌控力远非二十年后诸葛亮北伐时可比。凉州方面形同虚设,雍州方面也刚刚经历和马超的大战,驻守军很多是新降之卒。想攻取雍凉,之后几十年都已经没有比这时更好的机会了。

毕竟马超因背父弃族,在当时名声极差,官职也只是个偏将军;韩遂早年投身羌乱,是祸乱汉朝天下的著名祸首之一,虽然被招安洗白,风评同样不佳。

他们如此,其余诸将更无足论。论官职、论人望、论声誉,他们的号召力都是远不及刘备这个左将军的,因此一旦组成反曹联盟,刘备居于主导地位就是必然。

也不用担心马韩辈此刻会反水和心怀异心,因为曹操已杀尽马、韩满门,血仇早不可解。从他们的角度,刘备成事,顶多也就是将权柄收归中枢,要的是他们的权,何况那一天还很遥远;而曹操要的是他们的命,血淋淋的屠刀已经架在脖颈上了。

诚然论土地丁口富庶,此时破坏严重的关中远不能和益州相比。但攻取长安和攻取成都,给全天下那些拥汉反曹士人的政治信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光复故都、承汉高之基;后者不过是自甘为公孙述之流罢了。

从争天下的角度,巴蜀只适合割据,关中才是帝王基业,三千年历朝历代无不证明此点。问鼎逐鹿,又怎能不冒一点风险?

当时天下十三州,曹操占七州,孙权两州半,刘备半州,按史实方略,刘备最大时扩地至一州半,还付出沉重政治代价、埋下孙权倒刺隐患的同时;曹操已扩地九州,所得更大于刘备,其势力优势反而进一步加大。

换言之,在刘备已失大半先手的时候,真心在有生之年争夺天下,而不是满足于割据一方,就必须孤注一掷,拼命去和曹操抢时间。

刘邦同样有汉中和巴蜀之地时,他的选择可不是在天府之国老老实实种田,积蓄实力,而是4月才到汉中,8月就出兵还定三秦,占领关中了。

汉高祖:刘邦

而刘备入川时,曹魏在关中地区的统治极不巩固,亦不得人心,正与章邯等三秦王类似。

如果拿下长安、封锁潼关,于故都祭西汉高祖世宗七庙之后,刘备便名正言顺的承继高祖和世祖事业,会被拥汉反曹士人当做真正的光武再世和真命天子,政治号召力将高涨到无以复加。如此方可以称得上是曹操从政治到军事上、真正意味上平等的对手。

这就是长安的巨大政治意义,在马超、韩遂之辈手里,不过是座破坏严重、难以养兵的废都,而在刘备这样一直高举兴汉大旗的反曹代表手中,又岂止百块、千块传国玉玺可比?

秦川八百里,上下五千年,自古帝王州,屈指数长安!

如此刘备在长安开大司马府,行文号令雍凉益三州,便是为兴复大业、事从权变。刘璋若抗命不从,那讨伐他就是顺天应命,名正言顺的王师;再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和减分;

若刘璋拱手称臣,保证支应后勤粮馈,那分批逐渐将益州用事官员都置换成自己心腹后,留他一个益州牧的空头衔又有何妨?

何至于如史实一般,因为背信破盟丧失人心,于是在大批先期内应接应下,打个号称暗主的刘璋还要浪费宝贵三年时间?更连法正劝降刘璋时,或被士人当面指斥时,都难以自圆其说,只能含混过去,顾左右而言他……

此时在凉州那些一直抗拒羌虏、心怀汉室的正直地方官员,如卫康、苏则、姜叙、赵昂等人,都会迅速成为刘备的助力,而不是如史实一般,为了对抗为祸桑梓多年的马超韩遂们,两害权取其轻去投了曹魏。

读史时能深切感受到当时凉州英杰的忠汉之志和心向朝廷中枢之心,如果彼时大军踏入凉州的是尚能维持“弘雅有信义”声誉的刘备,而不是马超这种背族弃父的乱臣贼子,他们心向于谁也就可想而知。

这才是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和汉世祖刘秀鲸吞天下的手段,有大义名分在手时,又何须如后人玩三国游戏一般,一个个州郡去攻略呢?

刘邦和刘秀的推进扩张速度远胜曹操刘备,正因为他们几乎每一步都做到了高举大义旗帜,各地诸侯群雄们大部分都是派个使者便拱手臣服的。

至于对东边的孙权,在刘备把战略重心转移到雍凉的前提下,南郡和荆南不过鸡肋而已,完全可以当做历次讨价还价的筹码,依次让渡,以换取孙权长期拖住曹军主力、承担全部的长江防线,又何必强求非要将所有领地联成一块?最终将关羽军主力从荆州抽调出来,确保对雍凉益三州的统治巩固才是正道。

那么天下就将是一个类似于南北朝时周齐陈三国对峙的格局,如此方才是势均力敌的鼎足三分,而全据故秦之地的刘备集团有形胜之便,高屋建瓴之势,自然就成为了最具统一可能的一方。

后三国鼎立局势:

当然有朋友肯定会有疑问,刘备攻打张鲁和关中时,将后勤交与背后的盟友刘璋,若刘璋和历史上的孙权那样,心怀异心反水,刘备军岂不腹背受敌,进退无依?

对争雄天下的诸侯来说,道德和信义确实靠不住,能决定他们行为的只有利益和利害。

在刘备夺取汉中时,刘璋若急着背离联盟,勾结曹操和刘备破脸,于他又有什么好处?难道只为得一个汉中郡?而不惜换志在鲸吞天下的曹操做邻居?此举虽愚者亦不为。

更何况如此一来,背信弃义、谋害同族宗亲的就不在是史实上的刘备,而反过来成了刘璋。一正一反转折,益州的士心民心尽在刘备之手。

益州牧:刘璋

史实中刘备从葭萌关与荆州两面夹攻,背信弃义,逆势而动,尚且三年而灭刘璋。若刘璋当真做如此倒行逆施之举,将大义名分拱手让出、能不能坚持半年怕都难说了。那时刘备庞统也好,法正张松也罢,可真要大笑开怀了。

肯定还有朋友会有疑问,放着已经摆在眼前的益州这块大肥肉不咬,却去打人口贫瘠的汉中和关中,岂不是舍易求难,风险甚大?

诚然先取汉中和雍凉的方案,每步要冒相当风险,但可以让刘备的政治声誉和集团利益同时实现最大化。若以为联盟只是为了将来互掐,有便宜不占白不占,其实就是把刘备视同如孙权一般的军阀了。

孙坚的父亲是个瓜农,再以上祖宗根本不可靠,都是平民百姓,其出身比祖父做过县令的刘备还低,孙坚孙策两代都是靠攻杀朝廷官吏,割据一方,他们原来的主公,还是汉末头号乱臣贼子袁术袁公路。

所以孙权是政治根基不行,根本做不了匡扶汉室天下的正义人士,只能做个乱世军阀,地盘大一点是一点,割据能几年是几年。情势危急时,孙权厚着脸皮向曹操甚至曹丕称臣,又或者哪怕喊刘备“陛下”,对他来说都根本无所谓。

吴王:孙权

而刘备志向绝不止此,以军阀的眼光衡量,才真是看低了他。

曹操孙权可以将盟约和信义当做草纸,刘备却决然不行,因为政治声誉是他奋斗半生的立身之本、兵微将寡却能一直对抗曹操的根基。

想想史实中破盟取益州、自称汉中王,这两步对刘备政治声誉上的严重损害,孙权轻易袭取荆州三郡,几万野战精锐更被吕蒙攻心,不战而溃而关羽授首。你做刘璋初一,他做关羽十五,出来混迟早要还,吃了大亏后还得打落牙齿和血吞,继续和东吴去联盟,何其折本?

再看看曹操后方始终不稳,起事者此起彼伏,“挟天子令诸侯”的后患,就是曹操自己的臣属和忠于汉廷的臣子一直没有泾渭分明。连集团二号人物荀彧都最终与曹操决裂,勿论其他。

如金城太守苏则这样牧守一方的实职官员,在曹丕代汉时甚至公然大哭,给汉献帝发丧。可说当时很多汉朝臣子,差不多是在一群乱世草头王中,面对自己割据远州封王称帝的刘备、攻杀合法官员起家的孙氏军阀,无可奈何勉强接受了曹魏代汉的最终事实。

金城太守:苏则

——如果刘备能一直保有自己的大义旗帜,不让他们失望,又会如何?

若按雍凉方略推演,刘备或能当真高举复汉大旗,成功一统华夏,或能至少收取雍凉益三州,还都长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足鼎立,而不再是六军尽丧而啼血白帝,只丢下一州基业给诸葛亮,饮恨而终。

那么即使历史大势不可抵御,刘备身后一两代子孙后,季汉政权依旧为士族门阀篡夺。而他的生平英雄事迹,写在史书上也就无愧于大汉烈祖昭烈皇帝之名,可与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并肩无愧的大汉三祖,而不是仅仅以“蜀汉先主”之名记入正史列传。

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

刘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更将崇高华美、光辉灿烂,作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以一己之力在秦汉帝国灭亡前夕,让这个帝国并发出耀眼的最后一抹,划下最后,也最辉煌的终止符。

虽然政治上‘浪漫’一词从来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如果能够做到,那对刘备而言,是非常浪漫的一个结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