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与司马懿的十年明争暗斗,高平陵只是最后决战

魏明帝死后,合作夺取顾命大臣之位的曹爽和司马懿,在权势上明争暗斗。

曹爽和司马懿、刘放、孙资合作,排斥燕王曹宇和夏侯献,让曹魏中枢本来就所剩不多的曹魏宗室元气大伤。而且禁军控制被大大动摇,然后就是唯一的曹氏军团长,荆州军区换人,这已经是让曹氏丢了大半力量了。

夏侯玄迁任、曹爽率军西征之时,司马懿把持朝政,又乘机让司马师接替了中护军职位。司马懿擅长统兵,在军队中威信极高,他一旦有控制中军的势头,对曹爽集团无疑是个严重威胁。

曹爽毁中垒、中坚营,把兵交给弟弟中领军曹羲,把中军的大部分集中控制在自己手中,阻止司马氏进一步染指。

尽管司马懿打出先帝旧制的旗号阻止,却无法挡住曹爽付诸行动。以争夺中军控制权为焦点,曹爽、司马懿之间的争斗逐渐表面化。

司马懿决定政变的标志事件,是司马懿称病不参加政事:

【“(正始)八年夏四月,夫人张氏薨。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司马懿)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晋书?宣帝纪》) 】

【“(正始)九年春二月,卫将军中书令孙资,癸巳,骠骑将军中书监刘放,三月甲午,司徒卫臻,各逊位,以侯就第,位特进。”(《三国志?魏书?少帝纪》) 】

【裴注引《资别传》:“大将军爽专事,多变易旧章。资叹曰‘吾累世蒙宠,加以豫闻属讬,今纵不能匡弼时事,可以坐受素餐之禄邪?'遂固称疾。” 】

作为外姓臣子领导者的司马懿全面退出政务,身为协助者的刘放、孙资也只好全面撤退,以他们的影响力,已无法在中央独力阻挡曹爽的锋芒。另一方面,孙刘二人如果继续共掌机密,只会让曹爽继续保持高度的警戒和对抗心,反而不利于司马懿行事。

换言之,司马家的后退,是故意的欲取先予。伐蜀失败其实是曹爽已经进入死局的一个关键点。司马师就任中护军本身就意味着曹氏对洛阳禁军的控制进一步动摇。

曹爽的失败,不是看不清司马家真面目,而是曹氏自己内斗和压制宗室导致曹氏力量越来越弱,而曹爽在这种背景下上位企图重新集权本身,就必然导致和外姓士族重臣激烈的冲突,从这点来说,没有司马懿,也会有淮南三叛,甚至各方举兵向阙。淮南三叛除了第二次母丘倹叛乱不好说外,其他两次都是不甘心让司马家专权的异姓重臣挑战司马家,而不是真的维护曹魏统治。

如果在高平陵决战前,曹爽要取得稳健的优势作为前提,那很简单,曹爽必须有自知之明,既认识到曹魏世家作大宗室凋零的意义,又意识到自己的能力限度,在这个前提之下,绝不能有野心窥测皇权和专权,而是老老实实当个周公,不但不能如历史那样,魏帝曹芳大婚元服后都不肯归政,而应该早日让少主亲政。

然后以皇帝的名义解除曹氏宗室的禁锢,就算夏侯献和燕王这一代,因为曹爽之前的政变无法合作,至少也应该要扶植他们下一代,和争取其他曹魏宗室参政。

对曹爽来说,上策就是尊重曹魏元老,一切如旧当维持队,不搞任何改制,只是在军方极力强化曹氏的力量,而且不能急,要拼寿命,只要洛阳禁军还在控制中,就镇之以静,让少主早日亲政,不给野心家任何发难的口实。

要等到台上的外姓元老陆续凋零,新一代曹氏宗室实力恢复,曹氏的危险期才能真正过去。到了高平陵之变,双方决战摊牌时,一切已经太晚了。

此时,司马懿本来就是都督中外军事,洛阳禁军名正言顺的最高长官(和曹爽并列,从来就没取消。)论威望根本不是曹爽能比的,而且他才真正退休不问政务时间很短。

此外司马师是中护军,实际掌握着护军营,远不止三千死士。而且政变一方既有太后诏书,又有诸多曹魏元老压阵,真以为洛阳禁军都是曹爽死党?

在不考虑司马懿亲自带兵,追杀“挟持天子逆贼”的情况下,曹爽当然可以拉天子去许昌,但是许昌的豫州都督是毋丘俭, 他是魏明帝亲信忠于天子,又和司马有战友关系。到了那,毋丘俭直接尊奉皇帝,把曹爽拿下怎么办?

北边去邺城,据说程喜和司马懿关系深厚,而且渡河很容易被司马懿追上的。

西边去投奔夏侯玄就别想了,先不说夏侯玄能否控制关中军区的军队问题,司马懿正好堵在路上。

荆州和扬州都不是曹爽的人,关系还很不好。曹爽在中央无名义他们不敢反对,带着天子逃亡有什么不敢扣下来的。

如果说有谁可能比较靠谱的支持曹爽,反而是兖州的令狐愚,因为他是曹爽故吏。但是去兖州比去许昌和邺城距离都远,而且兖州兵力太弱。

所以,曹爽的上策,还是以本人退出朝堂,拥戴魏帝亲政,来争取曹芳合作,然后去许昌争取毋丘俭支持。然后再拉上令狐愚,再把文钦和诸葛诞以勤王名义拉到许昌,来争取王凌,夏侯玄和夏侯霸能让关中军区中立,这形势就比较有利了。

但是考虑到司马懿这边有太后名义,又有诸多曹魏元老,而且并州河内河东是基本盘,河北多半也站在司马懿一边。

最好的结局,无非是曹爽和司马懿都退出朝堂,魏帝亲政,大家展开下一轮博弈。

以曹爽当时的困境,想要与司马懿达成真正和解,除非是他有足够的实力和其博弈,这前提就是必须与曹芳、毋丘俭先达成和解,而要做到这点前提就是必须支持曹芳亲政,而且期盼曹芳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和气度,还得防着曹芳到许昌后,让毋丘俭把曹爽拿下,然后以此和司马懿来做交换。

当然,长远来说,把曹氏最后的栋梁清洗干净,无异于政治自杀。就不知道曹芳有没有之前受曹爽的气后,仍能保持清醒认知和气度了。

归根结底,相比于同时期的孙吴和蜀汉, 曹魏皇权真是太弱了,曹魏皇族掌握大权的时间,还不如曹操打天下时间长。

而东吴的当地豪族虽然保留了大量私人武装,但是东吴皇权其实比曹魏巩固多了,孙权死后顾命大臣之争最后也是自家人胜出,新立皇帝还能反夺权,最后的末帝还能屠戮大臣。

靠给宗室权力来强化皇权的东吴,固然是饮鸩止渴,问题不喝这杯酒,或者说喝这杯酒犹豫不决纠结不清的的曹魏是立刻就死。

相比之下,只能说蜀汉太幸福了。毕竟有继承四百年两汉的大义,而且以侨姓压制土著,本身就容易让统治集团更团结,当然还有诸葛亮这个好榜样。后主刘禅又是长寿的一代明君。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曹魏没找到在秦汉古典帝国的皇权破裂后,如何巩固皇权的道路,司马家就更没法找到了,无非是击鼓传花游戏的背锅侠而已。当然,司马家是自己主动上来背锅,问题曹魏的失败已经注定了:这场游戏开始有多爽,后边的虐要百倍偿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