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成疾是怎样一种体验?李清照这首词,一句话点破异地恋的烦恼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佳作,或歌颂爱情之美好,或寄托相思之苦恼,或诉说空闺之幽怨,但这些作品大多是男性诗人所作,而这些男性诗人又有一大爱好,模仿女性的口吻来抒发感情,如温庭筠作《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实际上就是站在女性角度,思念远方的情郎。

但爱情并非男性独有,诗词也并非为男人独占,总有一些才女,她们也在诗坛上留下过惊鸿一瞥,比如李清照,在和丈夫赵明诚的爱情中,写下了无数惊艳历史的佳作。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01

金石良缘

古人没有婚姻自由,更不存在婚前恋爱,到了适婚年龄,便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对小年轻便结合到一起,组成了家庭,彼此之前可能连面都没见过,像李清照和赵明诚这样,双方父亲都在朝为官的,更是有某种程度上的政治联姻。

所以在古代,婚后真能两人看对眼了,过上甜蜜美满的爱情生活,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报,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有福报的一对夫妻,他们的爱情,可谓“金石良缘”。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之语,指既符合封建礼数,又美满幸福的婚姻,金玉良缘也因此成了一个成语,泛指美好姻缘,可为什么到了李、赵小两口这里,却变成了“金石良缘”呢?

02

金石之学

古青铜器上的铭文,谓之金;碑文上面的石刻,谓之石,顾名思义,金石学就是对古代器物及其之上的文字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不完全等同于考古学。广义上的金石学,也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等文物,涉及到书法、文学、绘画等方方面面。

这些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朝,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则是起源于北宋,奠基人是大文学家欧阳修,他曾作《集古录》,成于北宋嘉祐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大概是在欧阳修的影响下,赵明诚自幼就对金石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亲自游历山水与民间,搜集各种金石资料。和李清照结婚后,更是经常带着妻子一起去古玩市场淘宝,由于两人生活并不富裕,有时候遇到特别喜欢的古玩,他们甚至会典当衣物来换取。

赵明诚对金石学的研究,并不限于古代文物文献,他还着眼于当世。他生活在北宋末年,最值得研究的当然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但苏轼、黄庭坚二人,在王安石变法的斗争中,被划为元佑党,作品都被封禁了,赵明诚却甘愿冒风险,每次遇到苏黄的文字都会详细记录下来。

这样看来,赵明诚可真正算得上是一位大学者!

李清照在丈夫的影响下,也对金石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帮助丈夫一起整理、搜寻,最终夫妻二人合力完成了比欧阳修《集古录》更宏大的金石学著作——《金石录》。

03

恩爱夫妻

你可能会觉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李清照帮助丈夫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你却不知道,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按辈分来说,李清照算是苏东坡的徒孙,如果要连坐清算,李家一门都算是元祐党人;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却是新党人士,算下来赵明诚也当属新党。

这一家子关系多复杂,往小处说是一家人,往大处说是政敌,以至于有一次,李格非被牵连下狱,李清照去向自己的公公求情,却遭到了拒绝,心灰意冷的李清照写下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诗句。

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在文化艺术上的心有灵犀,更没有影响他们夫妻生活间的琴瑟和鸣。现代人常说爱情要始于颜值、忠于人品、陷于才华,对于赵、李二人来说,因时代所限,不可能始于颜值,但他们在一起的美好幸福,何尝不是彼此被对方的才华所折服呢?

有赌书泼茶的典故,载于《金石录》后序,说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两人都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在品茶时,一人随口说出一个典故,另一人要马上回答典出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如果答对了才能喝茶。李清照记忆力超群,经常获胜,每每因为太过开心,把茶水洒了一身,反而饮不得茶了。

后来,赌书泼茶变成了形容夫妻间倾心欢爱的千古佳话,清朝纳兰容若在悼念亡妻的时候都忍不住吟道:“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可是,再幸福的爱情,也有不如意处,赵明诚是太学生,学成后自然是要受朝廷任命,外出为官的,丈夫走了,留下妻子一人在家中日日盼望,赌书泼茶的日子不知道何时才能重来,相思深切的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

04

《一剪梅》

这是李清照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词,也是她婚后思念丈夫最情真意切的一首词,《琅嬛记》中说这是李清照送别丈夫时所作,但全词词意都是写相思之苦,而不是写送别的不舍,所以《琅嬛记》中的说法明显是错误的。这一点,在李清照《金石录自录》和后代学者的研究中,已有公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红藕就是荷花,玉簟是光滑精美的竹席,起句便说荷花败了、玉簟凉了,给人以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凄凉感,历代评论家都对起句这7个字大为赞赏,清代陈廷焯在《云韶集》就赞美道:“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类似的句子,南唐中主李璟在《摊破浣溪沙》中也写过“菡萏香销翠叶残”,但相比之下,李清照明显更胜一筹,因为“红藕香残”四个字,便已经涵盖了李璟整句的含义,都是写客观景物,而李清照用“玉簟秋”三字,更融入了自身的主观感受。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败的又岂止是荷花,凉的又岂止是玉簟,心中那慎重的相思,不是更让人感到凄凉吗?

于是,自然而然就引出了下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泛舟水面自然是为了散心,独上二字,已经给了泛舟充分的理由。

李清照老爱泛舟,也爱写舟,还是个少女时,就写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到了晚年,也写过“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看,从少女时代的兴尽,到初为人妇的相思,再到晚年的许多愁,李清照的三首词、三次泛舟,就仿佛写完了一生。

古人作诗,一定会为自己的情感找到一个载体,李清照的舟、李白的酒、苏轼的月,都是如此,下文的雁和西楼,更是如此。

登上兰舟,本想排遣一下心中的相思之苦,可谁想抬头一望天,看到雁字回时,为什么是雁字?因为大雁南飞时会排列成字。这些大雁,让李清照想起了汉代苏武鸿雁传书的传说,更勾起了她的思念,盼望着某只大雁突然飞到面前,带来丈夫的家书。但这怎么可能呢,月满西楼,从白日到月夜、从舟上到楼中,时间在流逝、景物在变幻,字句中透露出对丈夫不来书信的埋怨、透露着急切盼望的心情,不写思念,却字字都是思念。

借大雁和西楼写思念,也是诗人们喜爱的情感载体,南唐后主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之语;晏殊有“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之言;秦观也有“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之句。

这些情感的载体,不是谁人所独享的,任你多伟大的诗人,也不可能独占,因为文学创作是会传播的,有传播才会形成特有的意象,有了意象才会被传承下来。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花败秋凉,鸿雁无书,李清照的相思已经到了极致,可她毫无办法改变现实,只能看“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对上片词意的延续和过度。

虽然没法改变,没法让丈夫出现在身边,但李清照对自己的爱情是充满了信任的,从上片的单相思,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推己及人,夫妻之间有着同样的相思,分居两地各自哀愁。这一句,极力加深了相思的情感,更让人读来羡慕不已,君不见,即便是在今天这通信快捷、交通方便的时代,有多少恩爱情侣败给了时间和距离,李清照那个时代,车马慢,书信远,但正因为彼此间对爱情的信任,才让他们能够把同一种相思,化为两处闲愁。

最后,李清照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啊,对一个人的相思,怎么可能说放下就放下呢,想你的时候,我紧蹙眉头,告诉自己别想了,做点别的事分散注意力吧,刚把眉头松开,一股更强烈的相思又涌上心头。

05

小结

思念一个人是什么感觉,难过、辛酸、还是急切?每个人都会说出一长串词汇来描述,可只有李清照写出了这样的词,把新婚后、热恋中、离别后的相思描写得淋漓尽致,也难怪她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扬。

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更是把无数人的心思融为一句话,替所有人说出了心意。

李清照总是这样,在一首词中极尽婉约,极尽抒情,到最后一句才点出词眼,让人大呼绝妙!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