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乍现成就王羲之,胸有成竹造就苏轼,哪种艺术更让你心动?
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前,就存在于艺术家的心中了吗?这要看你对“存在”怎么定义了。
如果你对存在的定义是,在进行创作之前,就已经进行过反复思考打磨,那就已经“存在”了。但也有许多现成的例子,可以证明艺术在许多时候,就是灵感一现,然后促成了伟大的艺术作品诞生。
存在
关于存在,我们举几个例子。
“庖丁解牛”就是一种存在,庖丁解牛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莫不中音,就是因为庖丁对牛的身体构造非常熟悉,他在解牛的时候,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若把解牛看做一门艺术,那么,庖丁在进行解牛艺术创造之前,自然是存在于心中的。
又如苏东坡说“胸有成竹”,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苏东坡爱竹、更爱画竹,他对于竹子的形象、细节了然于胸,所以他画竹子之前,根本不用想,竹子自然就会浮现在心中,这也是一种存在。
“推敲琢磨”是另一种存在,贾岛偶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但是他在“敲”字上产生了纠结,到底该用“敲”,还是该用“推”呢?贾岛反复思考,都入神了,此时“推敲”是存在于贾岛心中的,只是还没有作出最后的决定。
庖丁解牛,成为了著名典故;苏东坡画的竹子,是精品中的精品;贾岛通过推敲,创作了不朽的诗篇,可见,艺术家在创作作品之前,“存在”是存在的。
不存在
妙手偶得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做是“不存在”,同样举几个例子:
“兰亭集序”是最经典的例子,王羲之在一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中,喝醉了酒,然后拿起笔一挥而就,写下兰亭集序,成为万世经典,酒醒后,他再想重写,却再也写不出醉态中的意境了。
“滕王阁序”也是一样,20出头的天才少年王勃,在高朋满座的滕王阁上,文不加点,写出了《滕王阁序》,震惊当时,流传千古,以至于许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现场作文,可见此文之高明。
宋朝诗人陆游,更是直接提出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做文章就像古代制作青铜器一样,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并不需要人力刻意去追求。
这三个例子,都是灵感所致,偶然所得的经典,妙手偶得的艺术作品,往往被我们视为天才,似乎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艺术,天然就比“存在”高一等,其实不然,只是人们更热衷于欣赏天才。
存在与不存在
除了王勃这种真正的天才,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天生就做到妙手偶得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多学习、多积累,才是创作出经典作品的最佳方式,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光读书作文如此,你要画一幅画,写一首诗,雕刻一件雕塑,都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把这门艺术的每一个细节练入化境。
存在与不存在,并不是相对立的,苏东坡的胸有成竹,并不妨碍他被人们视为天才,王羲之的酒后所得,若没有从小“画鹅”的努力,也不可能有后来的灵光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