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看宋人“慢节奏”生活
【摘要】:宋朝人的生活向来就有“慢节奏” 之称,上至朝廷官员,下至平民百姓,文人热衷于“慢节奏”的雅致生活,他们悠闲自在,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求人生的真谛。这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以窥见一斑。
关键词:山水画;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高雅情趣;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尾蔡京题跋
一、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的来龙去脉简要介绍。
在历史典籍中找不到丝毫关于王希孟的介绍,但可以从《千里江山图》卷尾跋文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该跋文是蔡京手写,有一定的可信度。
跋文写道:“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由此可知,王希孟是当时宋徽宗的一位学生,年仅十八岁。曾多次献画给皇上,但皇帝都不满意,最终因为王希孟太喜欢绘画了。最后还是感动了皇上,认为他是可造之才,破格收其为徒弟,并亲自指点他。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局部01
名师出高徒,再加上王希孟本来才气过人,天赋异禀。仅仅半年后,王希孟就画出这幅《千里江山图》献给皇帝。宋徽宗看后赞赏不已,最后在宠臣蔡京的苦苦哀求下,不情愿的将该画赐给蔡京。
此后几百年,王希孟的名字在历史典籍上,犹如真空,完全消失了。直到清朝,在一位收藏家的绝句中出现了:“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诗后注:“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未几死,年二十余。”
如果这一消息确切,那么王希孟进献《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猝然而逝。其逝去的原因很可能是在“靖康之乱”丧生,不可能抱病身亡,因为他才十八岁,正是身强力壮的好时光。
万幸的是,这幅《千里江山图》几经辗转流离,最终还是进入了故宫博物院,为中华儿女的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局部02
二、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看宋人“慢节奏”生活。
这幅《千里江山图》为卷轴类型,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现藏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局部03
整幅画卷,气势磅礴,雄浑壮观,让人叹为观止。细细观赏,只见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与烟波浩渺的大江之间,点缀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等场景,其间又穿插着捕鱼、游玩人物活动场景,其人物刻画精细到位,表情悠闲,引人入胜,达到了真正的天人合一的大境界。让人观看之后,犹如自己就生活在画中,与画中的人物彼此往来,与他们或吟诗斗茶、或切磋书画、或驾舟捕鱼、或游山玩水、或三五几人纯粹的谈天论地等等,有时又会空斋独坐、或溪堂客话、或桥亭临流、或会友观瀑等。每当看到这些场景,紧张劳顿的心情顿时放松下来,忘记了世间所有烦恼,并勾起似曾到过的回忆。这是《千里江山图》给大家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非常养人养眼,可增寿添福。
从《千里江山图》可以充分感受到宋人的生活节奏真的很“慢”,他们的这种“慢”绝对不是思想行为上的“慢”,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找到自己的本真,释放自己的天性。不伪装、不做作,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充分体验出人生的真谛!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局部04
三、结语。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充分体现了宋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他们豁达乐观,淡泊明志,注重内心的精神修炼,不重视物质财富的享受,与当代那些争名夺利的市井之徒形成鲜明对比,大家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