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
文图 原创 此文发表于2021年1月20日《秦皇岛日报》
海口骑楼老街
因为喜欢骑楼老街的古朴和热闹,所以每次到海口都要抽时间去那里走走看看,这次更因为住的地方距老街不远,得以领略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老街风景。
骑楼老街位于海口市区北部海甸河南岸,属于海口老城区,是一处独具特色的街道景观。何谓骑楼?骑楼是指一种外廊式建筑,即店屋首层临街部分向前伸出柱廊,廊下可作人行通道。至于为什么建成这种长廊式的“排店屋”,据说是因为海南天气强晒多雨,为遮阳避雨、方便逛街购物而建。骑楼建筑的历史,追溯起来源远流长,老街有一栋被称为“四牌楼”的古屋建于南宋,距今已600多年。
海口骑楼成批量建设始于上世纪初,一些闯南洋并在异域他乡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海南人叶落归根,纷纷回乡建屋安老终生,他们在继承祖辈传统风格的同时,融入南洋建筑思想,建造了具有浓郁欧亚混交特征的骑楼。至上世纪30年代,海口骑楼渐成规模,在得胜沙路、博爱路、长堤路等方圆两平方公里的街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骑楼式建筑600多座,总长4.4公里。
从博爱路北口进入老街,就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街两边参差错落的骑楼,几十座、上百座毗连在一起,连廊连柱的长廊串起整个街区,既可让往来行人免受日晒雨淋,又可作为商家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一般三至四层高,首层是商铺,上层住人,至今住着的仍多是当年房主的后裔,只少数被改成民宿对外营业。
骑楼系各家各户自行建造,设计和装饰各不相同,最具时代特色的是门面上的字号,如泰昌隆、厚丰号、何兴记、余永记等。进入老街在第一个小路口左转,还有一座颇为气派的房子,现在是骑楼老街风貌展示馆,正面有“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等字样,用水泥雕在墙面上,灰白的色彩透着几分沧桑感,引得游人纷纷拍照留念。
傍晚和夜间是骑楼老街最喧嚣、最具烟火味的时段,即便细雨霏霏也依然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湿漉漉的骑楼,灰色的墙壁因了岁月侵蚀愈显斑驳,仿佛能凝出时光的水。古老的木窗和房顶上、墙缝里倔强而茂盛生长的植物,经过雨洗之后,叶更绿、花更艳,完美地融合了历史厚重和勃勃生机。
仔细看骑楼的窗楣、柱子、腰线、栏杆,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刻及装饰,每一处都包含了一种独特风韵,尤其外墙浮雕,不同的花纹、精湛的工艺,既体现了中国元素,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黄昏时刻,一个人穿行在人流中漫步老街,从博爱路到解放西路、从德胜沙到中山路,随着渐次亮起的五彩霓虹,老建筑上的皱纹模糊了,攀着红、紫、黄各色三角梅的阳台和窗子,被灯光映出融融暖意,甚至清晰可闻飘散在街头的饭菜的香味。
跟着导航去大众点评推介的几家店吃饭,接连走了三家都被告知要等着翻台,等待时间最短的也要四五十分钟。摸摸并不太饿的肚皮,只在那家“吴日彪蒜香猪牛排店”排队十多分钟买了猪排和鸡翅中。他家的特色猪牛排,吃一口浓浓的蒜香,味道相当不错,被推为网红小吃绝不是浪得虚名。
上午的骑楼老街又是另一番景象,可能是南方人夜生活丰富、早上起得迟的缘故,近十点了街上还很冷清。这正对我的心思,于是去了那家一直想吃、但每次都人满为患的椰语堂,点了一份清补凉和鸡屎藤,悠然坐在小桌旁慢慢地品。
然后又沿着曾经走过的路线,泰和丰、云旭记、大亚旅店、天后宫……一家家转,于安静中想象着当年老街“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的兴盛景象。
还特意去寻找藏在小巷深处的海南传统小吃,比如云吞、烧腊、米粉、煲仔饭等,不为吃,只为打卡。拐进一条较为偏僻的巷子,能更为直观地感受老海南的日常。古朴的门楼上,一架绿藤蓬蓬勃勃,几乎掩住了整个门脸;一树高高的三角梅,被修剪成别致的造型,正开着灿烂的花;吱吱呀呀的木板门打开,屋中央一位老人家坐在藤椅上,手把一盏紫砂壶慢悠悠地品茶;一辆三轮车在拐角处发出叮叮咚咚的铃声,谁家老店里的音响正放着哀怨的旧情歌……
特意早去了一会儿,那家位于水巷口的福源鸡饭店虽然不像晚上那样火爆,但到了饭点儿还是座无虚席。他家主营海南本地菜,招牌菜是白切文昌鸡,肉质嫩滑,肥而不腻,配上独家蘸料,吃起来回味无穷。另外像红烧东山羊、韭黄炒沙虫、咸水鸭等也不错,菜量足够大,性价比蛮高,尤其晚上,可以一边品特色美食一边赏老街夜景,难怪人家不接受预订,去得晚了就只能等位,遇上人多的时候,等个把小时是常事。
这就是骑楼老街,一个可以纵观古今、博览中西的所在;这就是骑楼老街,一个有得吃、有得玩的地方;这就是骑楼老街,一个置身其中,自然就开启悠慢生活的所在;这就是骑楼老街,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