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耗子精也过腊八?贾宝玉的笑话里有典故
一、宝玉的腊八“故典”
《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里有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即宝玉讲故事“惹恼”黛玉,被拧嘴求饶。
这“故事”倒也别致:说是扬州“黛山”有个“林子洞”,“林子洞”里有群耗子精。腊月初七,老耗子升座议事,令小耗子去山下庙里偷果米,以便学“世人”也熬些腊八粥吃。于是乎,老耗子命小耗子去庙里偷果米。一个极弱极小的耗子毛遂自荐要去偷香芋,并且自称有巧法子,自己变成个香芋,混进香芋堆里去就能偷运香芋。众耗子要它当场变一个,于是小耗子摇身一变,变了个标致小姐出来。众耗子说它变得不对,它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就是这句话引得林妹妹直撕宝玉的嘴,口里道“我就知道你是编排我呢”。寂寂冬日,宝黛一双小儿女的情意绵绵,有岁月静好的味道,读罢不禁莞尔。旧时读到这一处,感慨宝玉的细致妥帖,为了给黛玉解闷,不使其“睡出病来”,也是煞费苦心。近来忽而冬至,忆起这“故典”,倒是想到了与一些腊八粥相关的往事。
二、腊八粥源于宗教
其一便是,宝玉的故事里说,庙里的果米最多。现在的读者恐怕不解其中的缘故,事实上喝腊八粥的风俗恰恰是源于宗教信仰。
腊八,即腊月初八。相传,这一日本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为了纪念这一佛教盛事,佛教徒们便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果等物煮粥供佛。因传说喝了这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因此腊八粥又称“福寿粥”“福德粥”“佛粥”。
腊八粥最初仅为僧侣享用,《梦梁录》(南宋吴自牧)中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后来发展到信佛的人家煮粥供奉,再后来家家户户都煮粥,又馈赠亲友:“初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宋代时腊八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有陆游诗为证:“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元明两朝循宋朝旧例,过腊八节、煮腊八粥风行。
到了清代,这一风俗更为盛行,连皇帝、王公大臣都参与进来了。雍正时,每逢腊八日,北京的雍和宫内都要特派大臣亲自监管,举行盛大的腊八仪式。皇帝还要亲自将煮好的腊八粥分赐与大臣。“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这首清人的诗里虽不乏对皇帝的阿谀奉承,有歌功颂德之嫌,却也客观反映了当时煮腊八粥的盛况。
三、香芋原是皇室贡品
其次,宝玉故事里的腊八粥所用的果品有红枣、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五种。
关于煮腊八粥所用的食材,我发现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燕京岁时记》则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
至于《东京梦华录》中,只说“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并未具体说明。以上这些记载本身都不尽相同,与宝玉说的五种果品也有出入,若从不同的时期与地区的影响来考虑,有差异也是正常。只是宝玉口中的“香芋”,在各种记载里都不见其踪迹,颇令人费解。
我们现在吃的点心里也有用“香芋”做馅料的,名字虽不陌生,但对许多人而言,也只是但闻其名,不见其形。那么,“香芋”到底是什么呢?
一说,所谓香芋,俗称“地栗子”,谢墉《食味杂咏》中载道:“香芋:腊蔓生,味甘淡,别有一种香气,可供茶料,故名香芋。苏松人家尚之。”这是清人的解释。
今人的解释是:香芋,也叫槟榔芋、荔浦芋,属天南星科魁芋属,主产于广西、湖南等地。肉质细腻,具有特殊的风味,且营养丰富,是制作饮食点心、佳肴的上乘原料。清朝年间列为大清贡品,因而享有“皇室贡品”之称。
原来如此。
既然香芋是“皇室贡品”,自然不是寻常人家用得起的食材了。宝玉的笑话里不经意间就流露出一丝贵族生活的气息,想来他吃过的腊八粥是加了香芋的。笑话说的也诙谐巧妙,虽然此“香玉”非彼“香芋”,但林黛玉身上有“异香”,倒是暗合了香芋的“别有香气”。
用皇室贡品“香芋”的谐音比黛玉这个“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也没有辱没了黛玉的高贵身份。更兼说笑话的初衷是为了替黛玉解闷,不使其饱食午睡,宝玉也算是用心良苦了。
时光荏苒, 冬日又至。愿这世间也有一个如宝玉般温暖的人,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
作者:杜若,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