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孙玉厚:最理想最完美的中国式父亲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孙玉厚这个角色,是一个看起来贫穷、没有本事、不能给孩子们富裕的生活的父亲,甚至有点懦弱的父亲。但是他却是整部书中最成功的父亲,也是把孩子教育的最好的父亲,他给予孩子们的远远不是白面馒、宽敞的窑洞能替代的。
1
把尊老爱幼刻在孩子们的骨子里
孙玉厚一家,在双水村是最穷的一家人,甚至在当时的中国,都可以说是相当穷困的那一拨人。一家七口人只有一个象样的窑洞,少平和兰香在家里没地方住,成年借住在金波家。成年吃着黑面馒,锅里啥时候都是稀的多稠的少,一年能吃一顿白面馒几乎就是奢望。
在这样贫穷的条件下,家里一年收的那几斗小麦,就是家里最好的粮食。面对这几斗小麦磨成的白面,蒸成的白面馒,几个孩子都不会去吃,而是全部留给奶奶。因为奶奶年纪大了,牙不好,咬不动黑面馒,所以这几斗白面,就是奶奶的口粮,每次蒸馒时,给奶奶蒸几个白面馒,只奶奶一个人吃,就连幼小的猫蛋狗蛋都不能吃。
在黑面馒都吃不饱的家庭里,能面对这么好的白面馒,连想都不想,从骨里子认为这就应该是给奶奶的。
这就是孙玉厚教给孩子们的,尊敬老人,孝敬老人,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好的给奶奶。
尊敬老人,孝敬老人。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说出来是多么的容易,可是真要切实的实践在行动中,却是多么的难。
孙少平拿着润叶姐给的五十斤粮食和三十元钱,首先想到的是给祖母买点止痛片和眼药水,另外换的十五斤白面他自己舍不得吃,要带回家给祖母和两个小外甥吃。
兰香,家里最小的小女儿,本该是最受宠的,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她的。可是这个懂事的小女孩,每次在家里来了客人,桌子上留下没有吃完饭菜,她总是偷偷的溜出去,在她心里,留下的饭菜应该让奶奶吃,上了年纪的父母吃,以及劳动量最大的哥哥吃。
在农村有一句俗语:“房檐滴水点点照”,意思是说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都是看着父母们如何对待他们的父母,这样代代传承下来的。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孙玉厚没有上过几天学,仅是识得几个字,他从来没有给孩子们讲过大道理,就是通过“房檐滴水点点照”的传承思想,影响着孩子们。
孙玉厚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尊老爱幼刻在孩子们的骨子里,这才是对孩子们最好的教育,这才是给予孩子们最大的人生财富,是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走的更远的人生哲理。
孙玉厚不仅在行动上影响着孩子们,在思想上也同样影响着孩子们。
2
相信读书能够改变生活
孙玉厚在最艰难的情况下,送弟弟去读书,让他识字明理,最后读书成才,在太原钢厂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虽然后来,孙玉亭吃不了那个苦,放弃了工作,跑回了家中种地。得是这件事情的影响,却是让孩子们相信读书能够改变生活。
孙玉厚虽然嘴里说着孙家的祖坟里没有埋下当先先的福气,但是在心里依然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他把孙少平送到了原西县城念高中。
当时,孙家只有年老的孙玉厚和大儿子孙少安两个人挣工分,养活一大家子,小女儿兰香在石圪节念中学,大女儿兰花的丈夫王满银是个二流子,孙玉厚还要经常接济兰花,把两个小外孙接到家里吃两顿饱饭。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能送孙少平这样的大劳力去上高中,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需要多么大的信念支撑。
当时在双水村能上高中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村支书田福党的儿子润生,一个是在邮政局上班的金俊海的儿子金波,这两家在村里都是富裕家庭,供一个高中生一点经济困难都没有,剩下的一个,只有一个孙少平。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村里其他男娃娃都没有上学,象金强、金富,都是和孙少平差不多年龄的,他们都早早的辍学在家,只有孙玉厚努力的供孙少平读高中,还要供女儿兰香上初中。
在七十年代,供儿子上学还算正常,许多人家都不会供女儿上学的,在那时大多数农村人眼里,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人,就是读书读出来,有本事也是别人家的,所以不会供女儿读书。
而孙玉厚却没有这样古板的想法,他不仅供儿子读书,同样也供女儿读书,这是一种多么超前的思想意识,在这一点上,他教给孩子们的是:
儿子和女儿都是一样,没有轻重男女的思想,同时他告诉孩子们,无论男娃娃还是女娃娃,要想改变命运都要努力读书。
孙玉厚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成果,兰香考上了大学,进了全国重点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这在当时的农村,不啻于在村里丢一颗手榴弹让人震惊。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在揽工的日子里都不忘记看书,书让他懂得感恩,感恩让曹支书一家喜欢他,一步一步把他从农村迁到城市,又帮忙让他成为一个正式工作,大牙湾煤矿工人。
孙玉厚的一儿一女,都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一个考上大学,一个成为正式工人,这在当时的农村,绝对是让无数人羡慕的。
当孙少安砖厂烧坏了砖,破产了之后,孙玉厚拿着少平给他的一千多块钱支援少安,让他重新开始时,贺秀莲用围裙揩眼泪时那一番心理描述:
他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骨肉深情;同时为有少平这样强有力的弟弟而无比骄傲!是呀,有什么必要灰心丧气呢?孙家有的是力量!他们还有一个让整个东拉河流域都羡慕的妹妹——她正在中国最“高级”的学堂里念书哩!
这里用了“孙家有的是力量”,这力量就是指少平和兰香,两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是孙家最大的力量。
孙玉厚在身体力行的影响着孩子们时,他没有象封建大家庭的家长那样,以自己的意志管教孩子,而是完全尊重孩子们的意愿。
3
任何时候都最大程度的尊重孩子们的想法
孙玉厚在养育孩子们的过程中,不仅教育他们,还充分的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孙少平高中毕业后,不愿意在农村呆着,想要一个人出去闯荡,孙玉厚虽然舍不得,但是最还还是尊重少平的意思,让他出出闯一闯。只是在孙少平出门的前一天晚上,把那个烂黄提包找人把拉锁修好,让少平走的时候带上,这个包也许就是这个家里最好的能拿出去的包了。
孙玉厚对待少平是这样,对待大儿子孙少安更是这样,孙少安分猪饲料地的时候,给每家都多分一点,孙玉厚老汉知道这是违反上面政策的,可是他也知道这是儿子希望大家的日子好过一点,选择支持儿子。当后来此事被爆出来,孙少安被批斗时,他一样陪着儿子,默默的陪着他。儿子想一个人静静,他也尊重儿子,只是远远的跟着他,怕儿子一时想不开,寻了短见,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支持和陪伴了。
孙少安带着一队的队员一起搞承包责任制时,孙玉厚怕儿子再犯错误,提心吊胆,但是他知道儿子已经大了,都是队长了,有他自己的想法,他只能默默的支持他,所以当儿子和他商量时,他没有迟疑的同意了。
孙少安要扩建砖窑厂,帮助村子里的人时,并且在孙玉亭的鼓励下,红红火火的搞点火仪式时,孙玉厚老汉心里很不安,很不赞成,所以他选择不参加这个点火仪式,而是一个人独自上山干活。后来砖烧失败了,他并没有埋怨儿子,只在一边默默的支持他,当儿子要东山再起时,他拿出少平给他箍窑洞的所有的钱,支持少安重新把砖厂搞起来。
这是一个以自己最大的心力爱孩子的父亲,他的爱,是不动声色的,是深沉的,他让孩子们自己走自己的路,不阻挡,不干预,在孩子们倒下时,适时的扶一把,就这样,他一个一个的把孩子推上了他们自己的道路。
孙玉厚不仅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在对待几个孩子时,也是一视同仁的,不因哪个孩子困难,就偏向哪个孩子,不因哪个孩子富裕,就拖累哪个孩子。
4
对待孩子们一视同仁
孙玉厚在对待孩子方面是一视同仁的,最大的证明是体现在分家上。
当孙少安结了婚,成了家,秀莲想要过自己的小日子时,孙玉厚主动提出分家这件事,并说服孙少安同意分家。
其实,当时如果分家,孙玉厚一家立刻就会陷入更贫困的境地,兰香在上学,每个月都在花钱,少平在外揽工,一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孙玉厚自己年纪大了,只能种种庄稼。实际上家里主要依靠少安和秀莲,并且当时少安已经开了个小砖厂,日子马上就能红红火火,如果不分家,孙少安砖厂挣的钱就是这个家的,可以供兰香上学,也可以给少平娶媳妇,这样孙玉厚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家里的日子也会好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玉厚为了不拖累大儿子,使大儿子能过上好日子,和儿媳妇过红红火火的日子,毅然选择分家。
决定了要分家,孙玉厚也没有自做主张,而是把少平叫回家,让他参与分家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孙家兄弟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度让人动容,孙少安作为大哥,把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主动背到身上,不愿意分家。少平做为弟弟,看到了哥哥这些年为一家人的付出,不愿意再拖累哥哥,而主动的劝说哥哥同意分家。
如果说少安同意分家一部分是不愿秀莲跟着自己吃苦,一部分是被父亲和弟弟劝同意的,心里是十分内疚的。而少平主动劝大哥同意分家,体现出他已经成为一个大人,主动肩负一家人的责任,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男子汉的担当,是一个成熟男人的标志。
孙玉厚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教育着孩子们,让他们明白读书能够改变命运,教他们尊老爱幼,把他们一个一个推上了自己要走的道路,让他们离开自已的扶持,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就这样,孙玉厚把孩子们一个一个都教育成材。
孙少安成了双水村的冒尖户,成了农民企业家,孙少平成了一个优秀的煤矿工作,孙兰香成为一个大学生。
孩子们的成功,是孙玉厚最大的成功,也是一个成功父亲的最好的证明,从这个层面来说,孙玉厚是一个最理想、最完美的中国式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