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能让我静静地听听雨吗?》
电影《无问西东》里有一个镜头特别触动我的心弦:西南联大的教授在雨中讲课。无论如何努力,他的话总是被雨水敲击屋顶的声音淹没。几次尝试提高声音后,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
这样一个镜头,突然让我觉得很感动。老师那样一个笃定淡然的眼神,几个规矩有力的粉笔字,给了戏中听课学生信心和安宁,也给了戏外观影人感动和回味,也让我这个老师突然意识到,教育,其实不止上课这一种方式。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夏天,离高考很近了,教室里热得不行,晚自习是我的。我看着满头是汗的学生说,走,到操场乘凉去!于是我们在操场上,过了一个他们至今都难忘的夜晚。我记得,他们在操场上围成一圈,我坐在中间,给他们讲我在高中和大学的故事。那天晚上的月亮,很亮,很圆。
其实我们都如同电影里的那些在一个破旧的教室里上课的人。雨点声阵阵敲打在房顶上,雨水滴滴嗒嗒从缝隙里漏下。老师的声音是我们真正想听的声音,但是我们却听不清,因为太过嘈杂。那滴滴答答的雨点,也正如这个世界无处不在的诱惑,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有成千上万条理念进到我们的脑海里。我们早已忘了自己最想听到的声音,也找不到那声荡涤灵魂的晨钟。我们在尘世里,那么多的功名利禄,那么深的欲望沟壑,好难啊,如何能安静下来静静地听雨。
而我们的教育,更是充满了各种的浮躁,太多的评比,太多的竞争,让教育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静待花开,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开学已经两个周了,我的心至今没有静下来,各种的检查,各种的计划、总结、会议,各种的表格要上交,让我烦躁不已,以至于我今天终于忍不住骂了一声娘,还让不让人好好教个书了!
教育其实是容不得浮躁,更不能暴躁的。“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从容与淡定,细致与耐心。教育是心灵的深刻交流,只有达到高度的默契,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这种高度默契不是瞬间爆发的,而是在漫长的教育岁月中一点一滴慢慢浸润、感化而成的。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教师应该像老农在田野中守望庄稼一样,守望教坛。
然而,我们当下的教育却早已变成了速成式、机械化、让教育过程变成生产流水线,造就千人一面的产品。有多少教育者,还能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又想起了孔夫子的那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境界,真是好生羡慕,这才是教育,这才是课堂啊。
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当各种“检查”、“验收”、“评比”多到不胜其烦,学校疲于应付,难得有一周安静;教师也受浮躁之风影响,热衷表演,课堂喧闹如集市。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还能好吗?有人认为,这些“验收”“评比”和“赛课”“对学校工作是一种推动和促进”,这种解释潜含的意思,是不是认为学校懒惰教师无能,如果不找点事整一下就会犯贱?
浮躁之风,或出于落后的政绩观,或在于违背常识的盲从。浮躁之风盛行,是因为有人从中得到好处,而更多想获得好处的人们自觉地推动并发展这种浮躁。这类怪象,经不起理性思考,如果能在教育内部提出来反思讨论,其怪自败。
在教育界的喧哗嘈杂中,我渴望能有安静的学校;学校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在安静的校园,教师安静教书才能敬重常识,保持理性思维,既能深刻地思考复杂的问题,又能展示简洁平易的教育风格;学校不折腾,教师不盲从,富有智慧的教师站在讲台,学生庶几可以安心地学习。
我渴望有一天,我能心无杂念,打开一课书,静静地在上面备着课,不用担心是不是有人要看我的备课笔记;上课时,我能领着学生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用担心我的课堂是不是“高效”;下课后,我能找一个学生谈谈心,谈谈他们理想,关心一下他们的情感,而不是成绩进步了多少;我更希望,我能有时间读点书,写点东西,能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能让我静静地听听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