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取得捷克的苏台德区,波兰和匈牙利为何趁火打劫?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墨索里尼,齐聚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作为当时西欧最有影响力的四个人,他们聚在一起当然不是为了喝茶聊天,一个主权国家的命运却在四国首脑的讨价还价中敲定。在这场被称为“慕尼黑阴谋”的事件中,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给德国的协定》,而作为当事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却并未允许进入会场。德国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固然是导致“慕尼黑阴谋”的主因,但捷克斯洛伐克最终的亡国,却少不了匈牙利和波兰的趁火打劫。

从位置上看,捷克斯洛伐克的西半部分几乎是硬生生插入德国和奥地利之间,而鉴于当时奥地利已经被德国吞并,所以也可以认为捷克斯洛伐克事实上处在第三帝国的包围之下。在“慕尼黑阴谋”当中,德国力争得到的苏台德地区正是德捷边界的半环形区域,这里工业发达、人民富裕,且更重要的是德意志人口比例占优,而这点恰是希特勒索要苏台德的理由和借口。不过从历史上看,苏台德从来不是德国的固有领土,相反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都是奥匈帝国崩裂出的碎片。

奥匈帝国解体之后,在旧有的疆域上分别独立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其余部分则并入意大利、波兰、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等。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新独立的年轻国家,境内存在部分德意志人是很正常的事,面对德国的无理要求,英法本应予以遏止,但此时却充当起了帮凶的角色。

一战结束之后,英国丧失了海上霸权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面对如骤风般崛起的德国,英国显得毫无底气,于是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相继成为英国人执行绥靖政策的筹码。

法国则从1920年开始就陷入动荡的漩涡当中,此后的20年间,法国一共更换了40任内阁,最短的一届内阁竟然存续不超过3天。政局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使得法国的外交政策愈发趋于保守,因此面对希特勒的咄咄逼人,法国多数情况下选择隐忍退让。

在“慕尼黑阴谋”的三天前,英国首相张伯伦还在广播演说中表示:“大英帝国的利益至上,无论我们对小国的遭遇抱有多大同情,都不能因为它而使英国卷入一场战争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成了待宰的羔羊。

英国和法国相继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将苏台德地区交予德国,同时在交接过程中不得损坏该地区的任何设施和设备。

图-捷克首都布拉格

眼见德国的侵略如此顺利,匈牙利和波兰也赶忙前来分一杯羹,匈牙利要求捷方割让捷匈交界处匈牙利人占多数的区域,波兰则要求捷方割让捷波交界处的切欣地区。其中切欣地区是沟通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的交通枢纽,捷方坚决不予让步,后在协约国仲裁之下,波兰只获得该地区41.9%的土地。

图-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

在波兰人看来,未能获得切欣地区的全部土地就是失败,于是波兰索性直接派兵强占了切欣,理由是既然苏台德能够并入德国,那么波兰对切欣就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

图-捷克人

至于匈牙利的领土要求则在希特勒的仲裁之下几乎得到全部满足,就在“慕尼黑阴谋”的一个月后,匈牙利获得斯洛伐克南部土地和人口,捷克斯洛伐克处在因瓜分而亡国的边缘。

图-斯洛伐克人

1939年3月15日和16日,德军相继进入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区域,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宣告结束。此后名震欧洲的斯柯达兵工厂源源不断地为德军生产武器装备,捷克斯洛伐克的40个师也并入德国国防军,第三帝国的实力变得比以前更加强悍,而英法依旧在幻想他们努力营造下的“和平”。

文:闫老师,图:风长眼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