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微澜:金山夜话 20120412
黄花梨工艺茶壶这物事, 对2005年时的在下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
所谓熟悉是因为这种器型,陌生的是材质。
与如今司空见惯众所周知的光素造型紫砂茶壶有别,在下头一遭接触这类江苏宜兴的天下闻名特产,在遥远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宜兴当地的商务朋友送给在下的礼物,就是带雕刻的工艺造型紫砂茶壶,当时时兴带工的紫砂壶,后来才风水轮流转地趋向光素。
因为有了九十年代初的底子,在下2005年下半年一见到黄花梨制作的雕刻工艺茶壶就爱不释手,于是不停歇地“上手”,以数量换价格。当时的手笔算是颇有些模样的:
E:这东西怎么卖?
商:六百五一个。
E:就这些了么?还有没有更好的?
商:有些没摆出来的更好,贵两百。
E:都拿出来吧,让我挑一挑。
(然后挑肥拣瘦)
E:这些都要了,让这个数行不行?
商:成。
至今记得:第一手就是十个。
满满地盛了一个大纸箱。
店家专门派了个伙计提溜着随俺打道回府,顺便收取手头现金不够而未付清的尾数。
然后第二次,然后第三次,然后。。。。。。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看得多了,比得多了,买得多了,慢慢就知道上下高低了。
而商家也喜欢在下这样的买主,下手利索,不罗嗦。
所以源源不断,那时候的越黄茶壶,饱满,大方,用工繁复,器型周正。不消说,都是全手工,其中的上品,绝大部分出自黄花梨茶壶第一人仙游工匠黄(梓)成。
直到今天,黄成依然是福建仙游拥有最多款黄花梨工艺茶壶造型的制作者,大概在神州大陆也是排行居首了吧?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制作工艺茶壶,大概也是类似的触类旁通。
说来多少有点感慨:当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地大量搜刮黄花梨工艺茶壶,只是为了一个未来“不确定”的“刚性”需求:求人办事的时候上下打点之用。
进入新世纪的神州,“研究研究”的“烟酒”阶段早已作古。旁的不说,如果找医生看病,求校长招生,行情早就不是“烟酒”可以轻易摆得平了。而且相对而言,这黄花梨的小摆设,的确也送得出手,当之无愧的上好“润滑油”。
那年为了把孩子送进广州某名校读书,所谓的“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饭局过后双手拎上的大纸袋里,就满满地装了四个器形饱满,雕刻精致的越南黄花梨工艺茶壶。
校长是经历过无数大场面的见多识广者,俺笑眯眯地揭开茶壶盖子说“降香袭人”的时候,校长的双眼也咪成了一线天,舒展的鼻翼,惬意地松弛着。
赏心悦目,异香怡人。
这就是大开门的黄花梨茶壶的特别之处。
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