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医张仲景如何调理水湿痰饮?9味药解表散寒、温肺化痰

接下来要分享的文章,对于当下来说,还是有着积极现实意义的,先从一个实例说起,有一个30来岁的男性患者,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爱出汗。尤其是在活动或进餐的时候,出汗特别多;医院给出的诊断就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用过一些益气固表的中药,但都效果甚微。

找到老师时,发现患者舌苔白滑,脉象细沉。患者汗水比较清冷、发凉,背部畏寒,有时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浅淡。看到这里,老师只说了一句“身体里有寒痰”。

怎么知道是寒痰?

首先舌苔白滑,舌质浅淡,这说明患者有痰饮,而且偏寒。有时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这都和痰饮上犯有关;痰饮凌心,就会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后背畏寒发凉,也从侧面证明体内蕴积有寒湿水饮,而且这股寒湿水饮已经上行到肺中了;虽然不咳不喘,但却是冒冷汗,后背凉,这就是肺在寒湿水饮的作用下,难以输布营卫之气,导致营卫不合、寒邪袭表。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患者多汗,源于营卫不和。营卫不和,源于寒湿水饮蕴于肺中。

找到问题所在,需要如何调理?

我们分两步走:一方面是把表面的寒邪驱散,解决后背发凉的问题;另一方面把肺内的寒湿水饮化散掉,让肺可以输布、行使营卫之气,从而把多汗的事解决掉。

遣方:

五味子10克,姜半夏10克,炒白芍15克,浮小麦15克,麻黄6克,干姜6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以上组方其实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载的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小青龙汤。总体来看,麻黄、桂枝、羌活解表;细辛、干姜、半夏化内中水湿痰饮;浮小麦止汗;五味子和白芍养阴,防止辛燥之品伤正。

分享的目的,在夏天我们经常出汗、多汗,但是多汗就一定是因为热吗?

我看未必,首先看看是不是舌质淡,苔白滑;再看看汗是不是略发清冷;身体有没有畏寒怕冷;有没有易咳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在此之前呀,是不是有感寒、过度摄入冷饮等问题。

总的来说,有些时候多汗不是因为身体热,而是因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内有痰饮水湿上犯于肺。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