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起源于苍龙星象
龙起源于苍龙星象,农业授时星象,农耕文明的图腾
说文解字》“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苍龙始现之时,《左传》“龙见而雩”,正是春雷始鸣、春雨初降的时节。2月2,苍龙抬头意味着春季的来临、春耕春种的开始。
在上古时代,大火星与角、亢、氐、房、尾、箕共同组成苍龙星象,每到春天的黄昏,即从东方天际升起,自仲春至初夏,先是角宿,然后依次是亢、氐、房、心、尾,逶迤上升,光华璀璨,横亘于东南方的夜空,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巨龙形象。
我们文化里,龙的形象,便是出自天文学。苍龙星象在天上,随时节变化而周天而动,其出没规律正好符合农时。又会“兴云致雨”,发出隆隆的响声。古人观察苍龙星宿,想把这个形象描述出来,自然会联想到一些动物的形象。“龙”的甲骨文字形即来自于苍龙星宿的形状,也组合使用了其他动物的特征。而“龙”字的发音则来自于打雷的“隆隆”声。
田合禄先生说:太极图实际也是古人长期研究太阳运动规律、测日影研究的成果,其中太阳由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冬至→春分→夏至太阳运动投影图为阳,表示春、夏二象;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回归线移动的过程,即夏至→秋分→冬至太阳运动投影图为阴,表示秋、冬二象。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本质上是表达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周期性往复运行之道。图形尽管有说服力,但是未免过于超前。
冯时先生对龙的考证论述精辟,说:彝族太极图看起来像是2条龙盘旋,其起源应是描述苍龙星象的周天环形图,应该就是如此。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M45,距今约6500年。墓中发现的一组蚌塑龙虎图
夏,商从龙形看,文化上应该是关系更密切
####################################################
苍龙七宿:古人农耕农种的“坐标尺”
2015-06-21 11:18 城市快报
古人不但在黄道带附近设置了二十八宿,还将其分为四组称为四象,分别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和南方朱雀。东方苍龙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条巨龙腾飞于春、夏两季的夜空。每年农历6月上半月,苍龙七宿中最先升起的角宿,日落后已位于南方中天,到晚上十点以后,东方七宿差不多全部跃出地平线,恰似一条巨龙横跨南天。东方七宿不仅像龙,而且七宿的得名也多与龙相关:角为龙角;亢为龙颈;氐为龙爪;房为龙腹;心为龙心;尾为龙尾;只有箕宿和龙无关是簸箕之意,但也可以看作是龙的尾巴尖。
东方苍龙对国人心目中龙的形象及崇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龙的最初形象就来自于星辰。早春时节,黄昏后角宿初升,也就是所谓龙抬头;仲秋时节,日落后苍龙诸星随之隐没,在整个冬夜龙星处于地平线以下不见,这就是传说中龙在冬天蛰伏的来历。《说文解字》对“龙”字的解释有“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一句,亦正好与此相符。《易经》中有“乾卦六龙”,很多学者认为这里的龙就是东方苍龙,乾卦的爻辞正是古人对苍龙诸星运行的反映。初九“潜龙勿用”,潜龙是指苍龙七宿尚在地平线以下伏没未出;九二“见龙在田”,即黄昏时苍龙七宿中的角宿与天田星一起初现东方;九三“终日乾乾”,指努力向上,对苍龙七宿而言,为其缓缓地从东方升起;九四“或跃在渊”,为苍龙诸宿跃出地平线,尽现于东南方;九五“飞龙在天”,即苍龙横亘南方中天;上九“亢龙有悔”为苍龙开始向西下落;用九“群龙无首”,即指龙首的角宿落入西方伏沉不见。
古人认为龙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每逢旱灾必向龙王求雨,龙的这一本领也很有可能源于天上之龙,苍龙始现之时,正是春雷始鸣、春雨初降的时节。《左传》中有“龙见而雩”的记载,上古时期人们在苍龙星出现的时候要举行雩祭,雩正是古代的一种祈雨仪式。
古时人们观察星宿的运行确定季节时令,在这种观象授时中,苍龙七宿的作用尤为重要。苍龙抬头意味着春季的来临、春耕春种的开始。《国语》中记载了利用角、亢、氐、房、心五宿的晨象来判断节令的方法。古人将房、心、尾三宿称为大辰,大辰是对重要农时标志星的称谓。正是由于苍龙诸宿对观象授时及农业生产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古人才会对龙如此关注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