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知行向广元 ——九周年庆典的台前幕后

到广元去搞知行社年度庆典,早有预谋——但最先的预谋者,并不是我,而是罗国林主任、解学英老师。从五周年开始,几乎每年庆典,他们都会带人参加,然后就说,干脆哪年到广元去搞。原本以为,不过是随口一说,没想到,好几次见面都反复提及,让我禁不住心痒。但心痒归心痒,考虑到路途遥远,花销太大,所以一直痒痒地纠结着。

不过,所有的纠结,都会有最终的了结。所谓“船到码头自然直”。新学期开始,三月在望,庆典之事,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罗主任的想法,要申请教育局拨款,于是我先拟了初步方案,他再起草报告。然后,很快就批了下来。准备工作正式开始。

知行社庆典的“法定时间”,是3月30日,但刚好星期三,对学校老师来说,是“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节奏。我期望是在周五。但后移,是愚人节,感觉不舒服,只好前移,定在25号——当天不能返回,需在广元“过夜”。

“九”是阳中老大,按民间的说法,男做进,女做满。作为团队创始人,我对九周年庆典,格外看重,当然也格外上心。几乎所有筹备工作,都由我一力完成。年度作品选,取名《远方以远》,篇幅和容量,与去年持平。我照例写的前言,叫《能够抵达的远方》,神一般降临的这个句子,让我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所以,做方案时,用了它,现场背景墙上,也赫然是它。我的同事肖尧美女,照例设计了年选的大气封面,也设计了现场的大气背景:一艘名为“知行”的航船在大海中前行,前方有隐隐的远山,寓示着“能够抵达”。

背景图发给解老师时,我说,“知行号”航船即将行进到利州。我的话语里,洋溢着开心和激动。虽然,她在QQ那端,并不能确知。


年度人物评选,是我“独裁”的,只是“独裁”得有些纠结。知行社肇始时即有的惯例,在八周年时被打破了——八周年庆典改年会,虽有转型的意味,其实也有我“偷懒”的成份,后来借《涪城教育》专号代替“年度作品选”,更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感觉。

最终,年度人物给了东辰中学的代安荣。虽然他入社只有四五年,我们私下交往也不多,但他的确勤奋,而多产。最重要的是,如我在“颁奖辞”里所说,他始终保持着理想者的情怀,思想者的姿势。我照例给他写的推荐文章,就叫“像代安荣一样思考”。

年度荣誉人物给了东辰一小的廖业斌。也许,这是他获奖生涯里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奖项。我认识他多年,他甚至差点成为我的同事。后来,他去了私立学校,又去当了校长,然后再回到教学岗位上。我一直在琢磨他的“转身”和“回归”,也一直对他有着更高的期望。

我愿意把给他写的“颁奖辞”附在这里——

作为知行社的“元老”,廖业斌对这个团队9年来的不离不弃,就像他25年来对教育的态度。从村小到中心校,从农村到城市,从公办到民办,无论是作为一线教师,还是中层干部,还是独挡一面当校长,他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始终有着朴素的热情,和诚挚的理性。这种热情和理性,让他最终完成了对教育的切身体悟与自身认同,实现了从职业、到事业、再到命业的嬗变与升华,并由此开启了对美好教育从混沌到明晰、从茫然到自觉的执着探索之旅。为此,特授予他“知行社2015年度荣誉人物”称号,以资鼓励。


庆典现场定在利州区南鹰小学。我很熟悉——认识校长李毅已颇有年头,不烟不酒的一个男人,朴实,低调,内敛。最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他组建了“西部小学教师群”,带动全校老师,做网络研修。所谓的带动,是说,他不仅亲自带,而且亲自动。我也被邀入群,虽不说话,但总能感觉到那群的热闹,生机和活力。这些年,我“被进了”很多群,但大都不胜其烦,屏蔽了消息,对他们群,一直处于“接收消息”的状态。

第一次听到校名,以为是乡村学校。去年4月“世界读书日”时,“心自在师生阅读项目”启动仪式在他们那里举行,我走进学校,才知道,居然是“教育集团”。当然,这里是本部。本部自有本部的气象和格局。无论是教学楼,学术厅,操场,还是以“南韵五彩,鹰翔云天”为“主题句”的校园文化,都有“高大上”的意味。我印象最深的,是门厅迎面立柱上的那副对联:

南韵五彩慢教细育思化雨

鹰翔云天厚德载物立乾坤

厚重,大气,又蕴含着教育的真谛。尤其是“慢教细育”四字,体现着真正教育人的襟怀和担当。在浮躁喧嚣、急功近利思潮如雾霾一样弥漫的当下教育里,不多见——庆典时,文质先生也曾几番出入学校,经过那里,不知他有没有注意到,看到那个“慢”字时,主张“教育是慢的艺术”的他,脸上会不会有会意的微笑,心里会不会有些微的暖意?

现场的布置,我几乎没有操心。除了将背景图片发过去外,一切,都凭解老师和李校长操持,而他们的悉心考虑和精心布置,真的只能说“太给力”了。以至于我在最后的讲话中,曾真诚地玩笑:就像一个穷惯了的人,在一个奢阔的地方过生,虽然别有意义,但总是感觉有些不自在。


做方案时,“一路知行,缘结利州”是第一闪念冒出来的。2011年,在“一加一”与“时光邂逅”解学英老师邂逅,知行社在遥远的广元,有了美妙的回音和回应。当年11月21日,利州分社正式成立。碰巧,《教师博览》方心田兄、余华兄来绵阳看我,我顺便邀请他们一起去了广元,共同见证那个美妙的“结缘”时刻。

最初的方案里,我曾说利州分社“是知行社的第一个市外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分支”。一点也没有夸张。某种意义上说,利州是知行社的一个重镇。我曾开玩笑,罗主任出任分社社长,提升了知行社的“档次”和“级别”,因为,他是利州区教研室主任——他是学物理的,却格外看重教师的专业读写,让我颇为意外。更意外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和情怀。

随着利州分社成立,他们很快组建了全区的“教师星空读书社”,每年做读书征文,把知行社的“专业读写”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基于此,2014年,朋友刘艳女士规划“心自在师生阅读项目”时,我隆重推荐了利州。随后,该项目在利州15所学校落地、展开。

让我欣慰甚至骄傲的是,在利州,至少有两个老师,因为知行社而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一个,是大石小学的谭桂珍。虽然她“四十岁,刚发芽”,但短短几年时间,在专业读写和生命成长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她不仅成了“知行社2012年度人物”,还以“播撒阅读种子的花婆婆”的身份,获得了第二届“桂馨·南怀瑾乡村教师奖”——获此殊荣的,全国仅有15人。她不仅获得了可观的奖金,还有机会到上海学习参观了一周。

另一个,是行知小学的王春蓉副校长。“脱胎换骨”是她自己跟我说的,尽管她真正走进知行社,其实不到一年。去年三月,她和她的校长王映明兄,一同参加八周年年会,我们第一次见面。但她随后两次到绵阳,都是参与跟知行社有关的活动:一次,是“教育行走”,一次,是我们的阅读联盟活动。她说,她爱上了读书,渐渐远离了曾经痴迷的电视和麻将。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影响和改变,利州特别重视这次庆典活动。按他们的说法,想让更多老师感受到“一路知行”的意味,更有效地促进其精神发育和专业成长。


文质先生来做嘉宾,是他“自找”的。六周年庆典时,曾“现场联线”他。通话效果不太好,但他在电话那端,对知行社给予了祝福和鼓励。后来,我写下“还在走,还要走”的文章,记叙庆典情况,他回复说,可以考虑更进一步啊。我问怎么进,他说,比如嘉宾什么的。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过,闽蜀两地,千里遥隔,请容易,来不容易啊。知行社作为民间团队,哪有财力解决相关费用?所以,只能想想而已。

没想到,去年“教育行走”时,在火炬实小外面的某家小酒馆,罗主任和文质君相见甚欢,推杯换盏之间,酒酣耳热之际,就愉快地决定了“嘉宾”的事情——利州负责出机票,请他来参加年度庆典,顺便作一场讲座。

开学后,见到几个校长朋友,告知他们文质将来的消息,都问能不能请他作讲座。再联系文质,他说入川行程听凭我安排。反复斟酌,于是定下,23号,他从福州飞成都,下午在成绵路小学讲座,次日中午,在富临实小讲座,然后跟我一起去广元。

以往,庆典都是下午半天,晚间聚餐。今年,按罗主任意见,上午为利州区星空读书社教师培训会,下午再作庆典。培训会上,文质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生命成长》,我讲《教师专业读写的意味》,算是对他讲座的延伸和补充。

八周年年会时提到转型,今年庆典,也“带入”了年会的格局:廖业斌兄去年献了一堂精彩的阅读交流课,罗主任、解老师看了,觉得很不错,期望他今年能去利州上一堂。跟他商议,先是说忙,然后说,愿意试试——他选了《青铜葵花》,全班共读后的汇报交流课。

所有事情,几乎就这么愉快地确定下来了。


知行社的主体在绵阳,要到广元做庆典,去多少人,谁去,怎么去,都是问题。先跟罗主任说,30人以内,他们说行,于是发布信息,限定名额,征集自愿者——成员多是一线教师,时间紧,又不在周末,要走出去,不容易。名单汇总,跟我的预算差不多。

听说文质要来,成都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的泡桐花开说,他们要来五个人。我当然欢迎。六周年庆典时,他们往返五六百里,第一次来参加,感觉震撼,然后就年年来参加。2013年12月31日,我们“跨年”,他们也起来参加,跟我们一起“疯狂”。不知情者,还以为他们是“成都分社”,其实,他们只是知行社的“粉丝”而已。

绵阳到广元,300多里,有火车,也有大巴。但我反复考虑,跟成员商议,最后还是决定开车过去。于是发布信息,特别表明将以“众筹”方式,解决油钱和过路费——随后,又跟领导汇报、请示,最终以单位名义发文件,把参会名单通知到各学校,一来,方便大家请假,二来,他们也可因此按出差方式报销相关费用。

然后,要安排谁坐谁的车,什么时候出发——我和文质君要先行过去,而老师们因各自工作原因,将分批前往,所以,得作统筹规划和细致安排。

一切妥当,但并未妥帖。绵广高速,路况不好,货车特别多,安全是我最担心的事。临行前一天,绵广高速上,就出了一起重大交通事故,7死8伤——得知这消息,我心都紧了。但不吉利的话,又不便说,只好反复叮嘱开车的老师,速度慢些,远离货车。一路上,我也不断电话,问询其他车辆的进程,以及随后出发的车辆,唠叨而琐碎。

文质君讲座时,说到小学教师的唠叨,除了举《大话西游》里的唐僧,又说到我的反复叮嘱。没办法,毕竟带了这么多人出去,而且有些“偷偷”的意味——直到26日下午,最后一拨人发来“平安到家”的短信,悬着的心,才踏实下来。


去广元前,去广元后,其实一直在想着利州,想着这些年来与利州教育人的交往和情谊。尽管他们一再说绵阳教育先进,要多学习。但我深切感知,利州教育有着更为朴实本真的美好。

很多年前开始,利州就改小学的统考为抽测:拿着试卷到学校,临时抽取参考的班级,以参考班的成绩考核学校。这做法,看似不科学,不严谨,有运气成份,无形中却让学校不得不全面重视每个班,每个学生。近些年,利州对阅读的重视,不仅走在“全民阅读”之前,而且所做的工作之实,之细,之丰富,之深入,让人感叹而敬佩。就我的愚钝感觉,阅读是教育的基础和本质,抓师生阅读,算是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

从2011年开始,我多次到利州,去过好几所学校,真切感觉到利州教育人的朴实、热情和真诚。这样的品质,自然体现到学校层面,影响到利州教育的面貌。我曾跟文质说,利州总有出乎意料的地方:罗主任就不说了,解学英是英语教研员,却不遗余力地推动着全区的师生阅读,而本次庆典的利州主持人聂红彩老师,则是数学教研员——她的气质、文采、风度和风格,真是让我们喜出望外。

记得,2011年我第一次去利州,当时的教育局长居然亲自出面接待;后来到利州讲座,先后有几位副局长端坐台下,全程听我唠叨。而这次,给我和文质君接风的,则是杨永虎副局长——25日下午,他致欢迎辞后,并没有像很多领导那样走掉,而是端坐第一排,全心全程地参与了我们的庆典,随后,又陪我们直到深夜。

这样坐得住的领导,真的不多见。

当晚有一个插曲:行知小学的两位王校长——我戏称他们大王、小王,合一起,当然就是“王炸”——反复说,想请我和文质去学校看看,解老师也在一旁热情邀请,我们却之不恭,只好答应。没想到,文质君到绵阳开始后的感冒,却在当夜加重,第二天早上,实在承受不住,只好由我带着几个同仁前去,而教育局左家友局长早已候在学校门口。

参观完后,我在空间里发了图片说说:“羡慕嫉妒,恨……”我所羡慕、嫉妒的,当然是他们,我所恨的,却显然不是他们。


庆典的男主持,是知行社“金牌主持人”之一的张芳军。他是有名的才子,也是上届年度人物。照理,应该全程介入,但他在私立学校,又教毕业班,实在身不由己,主持词都落在了利州的聂老师身上。25日中午一点过,他才赶到,简单熟悉了一下,就上台了。而整个主持的过程,也感觉得出他的疲惫。

一切都走着既定的程序,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台下坐着近200名来自利州区各校的“星空读书社”的成员。而利州最终呈现出的节目,也让人多有意外的惊喜,尤其是大石小学的“另类广场舞”和南鹰小学的诗朗诵《雨巷》,前者旷放,后者优雅,各有千秋。

作为嘉宾,文质先生的讲话,热情而诚恳。他把知行社视为教师成长的一种路径,一种范本,也不算纯粹的溢美之词。他的肯定和鼓励,充分体现出“表哥”(表扬人的大哥)的宽厚和温暖。他不期望知行社一定做到多大,但期望它尽可能坚持走得更久,走得更远。

庆典最后,照例是我说话。年年都说,自然难有新意,加以有“太会说话”的文质在前,心里更不免忐忑。但我一如既往地絮叨,承接解老师上午主持时提到的“让自己变得更美好”,我说今天的庆典,其实也是我们通往美好的一种努力,而知行社过去的九年,莫不是这种努力的体现。我谈到了远方之于教育的价值,也谈到了“能够抵达”的意味。我说:谁也不知道未来怎么来,但是我们可以为未来设立一个可能正确的方向,一个能够抵达的目标。

最后,我莫名地想到法国作家纪德的一句话:“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我说,在我心念里,知行社就是这样的“美好事物”,我们一起创造了它,自然愿意为它的美好和更美好,付出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不后悔过去九年的消耗,也愿意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消耗,因为,这的确是一种“美妙的消耗”。

当然,此时此刻,我敲打着键盘,写下这篇文章,其实也是一种“美妙的消耗”。我并不期待它有多么完满,我只希望它能够有些意义和价值。

2016年3月31日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