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收藏资产化时代,大明宣德炉如何投资?
宣德炉做工精细,造型美,耗材贵,十分珍 稀,从铸造开始,就十分炙手可热。明朝中期已经有很多富豪、收藏家以重金求购宣德炉,到了明朝晚期,宣德炉的价格更高,一件品相完好者,动辄需耗费白银数万两。此后,宣德炉价格居高不下,因暴利诱人,故仿造者、作伪者多不胜数。宣德炉造伪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存在着。
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真品宣德炉色彩融于内质,从黯淡中放出奇妙的光泽,于是皮色成为宣德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有关记载,真正的宣德炉之铜来自暹逻国进贡的一批质量极好的风磨铜,铜质之佳可以想像。又经过前 所 未 有的冶炼,最精者十二炼,至少也须六炼,普通品若经四炼也会显现珠光宝色。有经验者看宣炉首要即翻视底足所露出的铜,如果质地不佳,其他都不必研究,则必为伪制品。因为铸造中加入了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及多种矿物,所以在史书上记载皮色有上百种之多。简单地归类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个为红色系,一个是黄 色系,另外还有鎏金的工艺。黄 色系是目前传世量最 大的,从深到浅依次为栗壳、糖梨、蜡茶、鳝鱼黄到藏经纸色。红色系从明代的正德红开始,它具有最红、最艳丽、最厚的特征。整个明代崇尚红色,明代的红跟清代的红截然不同,清代的偏洋红色,比较浅比较薄。另外还有鎏金和点金,就是在铜炉制造完以后并上完皮色,在上面再鎏金。有通体鎏金的,也有点金,就是把黄金跟汞调和在一起,点完以后再进炉子,因汞的沸点比较低,所以它被挥发掉后黄金就覆盖上去了。
元人所撰《格物粗谈》谓:“赤铜人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明弘治中刘文泰撰《本草品汇精要》亦说:“炉甘石……今以点炼蟹壳铜而成黄铜者即此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讲得更明白:“炉甘石块大小不一……赤铜得之,即化为黄,今之黄铜皆此物点化也。”黄铜由炉甘石(即以碳酸锌为主的矿石,菱锌矿)点炼赤铜而得,可以肯定是铜锌合金。
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灿若黄金的“风磨铜”。宣宗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瓷器中,选出了样式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炉、鬲、簋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并非都是炉。当时铸制宣炉,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真正为人称道的是后一种用途的二三十种。
明代经过洪武皇帝的休养生息和永乐皇帝的南征北战,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所发展,洪熙皇帝在前两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民生和经济,为宣宗时代的宣德炉成功制造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段时期内制造器物的工艺水平也很成熟,加上明宫内收藏的各种瓷器烧制的典籍和绘画为宣德炉的制造奠定了文化基础,所以宣德炉的制造势在必行。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宣德炉造形古朴典雅,表现了中国人抽象美学与单纯概念,这是具象繁复的炉款所无法比拟的。欣赏宣德炉就跟欣赏维纳斯雕像一样,会不会欣赏,得看您有无美感。美感强的人会觉得宣炉造形很美,欠缺美感的人觉得是破铜烂铁。其制作规矩匀整,方圆适度,显示了中国人高超的铸造工艺技术,诚如出自鬼斧神工者。换言之,宣炉不但是艺术品也是高精密制品。宣炉的造型有数十种,每种造型均经明宣宗「御定器式」后,「付外照册施行」。但是后来并未留下图样与尺寸,现代人已无法依造型来检验真伪了。
宣德炉的特色:一是原料多,除铜之外,还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二是炼次繁,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会更加纯细,如婴儿肤。三是闪金光,鎏金或嵌金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因此,各朝历代都纷纷仿制,如今很多仿品充斥市场,无论到哪个旧货市场或古玩店,均可见到“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然而如果想从这里找到真宣德炉简直是大海捞针,但事物不是绝 对的,河里总会有鱼,也许我们会在某个古董摊上遇到真品,那么你如何断定它的真伪?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鉴定知识。其实古玩中最容易鉴别的就是宣德炉,因为真伪之间相差太悬殊了,通常认为不易鉴别的,是因为没有见过真的宣德炉,一旦见过真的宣德炉,真假优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