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舞蹈精粹]第329期:优雅轻灵、飘逸美幻的意境
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他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
德彪西在去世前3年的1915年,曾计划把各种乐器组合成6首奏鸣曲,并献给他的妻子。但计划没有完成,只完成了3首,《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Sonata for Flute, Viola and Harp, L137)就是其中的第二首,所以这部作品也经常被称作德彪西的《第二奏鸣曲》。这部作品的首演是在1917年。
在《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这首乐曲中,德彪西以长笛、中提琴、竖琴这三件灵秀的乐器,为我们营造出美幻的意境,随着音符,仿佛多彩的色影在画面时聚时散,激荡飘逸。音乐氛围温柔而润泽,旖旎而飘渺,安详而迷蒙。。。。。。这样的音乐似乎应该只出现在仙境里。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牧歌,慢板,自由飘逸,柔和的伸缩速度(rubato)。
竖琴的琶音引导后,长笛奏出哀怨的导入旋律,为全曲基础乐念。中提琴进入后,与长笛形成一对。然后竖琴奏平静的插句,长笛应答,在竖琴伴奏下,长笛再表现安静的第二主题。中段,长笛把中段主题片断预示后,竖琴呈示中段主题全貌。
第二乐章:间奏曲,兼具小步舞曲、轮旋曲的特质,3段体。
小步舞曲主题由第一乐章开头的导入旋律构成,此主题经各种处理后,竖琴呈示有附点节奏的副主题,并被长笛与中提琴继承,最初旋律回顾后进入中段。中段由竖琴的和弦开始,然后是竖琴微妙变化的琶音,中提琴、长笛的幻想性表达。
第三乐章:终曲,中庸的快板但决然地。
在竖琴和弦上,第一个主题由长笛移至中提琴,后半部中提琴对中心乐念以发展。中段是在中提琴节奏化伴奏上奏出中段主题,不久又回到第一主题,进入等于第三段的再现。第一乐章的中心乐念表达的,进入急速的高潮。虽具有奏鸣曲的构架,却与前面两个乐章轻灵飘逸的曲风类同,而不见一般奏鸣曲式音乐的激烈起伏。
下面的视频是由世界著名的德国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的三位首席:著名长笛演奏家安娜·加祖利(Anna Garzuly)、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家卡尔·苏斯克(Karl Suske)和竖琴演奏家科妮莉亚.史密斯妮(Cornelia Smaczny,卡尔·苏斯克的女儿)组成的三重奏,于1998年在德国演出德彪西《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的现场录像。
视频《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