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与魏吴蜀三国的应对措施(下)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正如全汉昇先生所言,由于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故而“汉末以后,中唐以前,一共五百多年的中古时期,实在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
前文链接:东汉末年通货膨胀与魏吴蜀三国的应对措施(上)
蜀汉:发行大钱
所谓大钱,就是指大面额的虚币。1956年,四川昭化发现的23号蜀汉墓出土了一批蜀汉发行的直(通“值”)百五铢;1978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黄荆沟出土了435枚直百五铢和145枚董卓小钱。直五百铢名义上相当于一百枚五铢钱,但实际上重量仅有后者数倍。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董卓小钱已流入蜀汉境内,而且蜀汉发行了大面额的虚币。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刘巴曾建议刘备“铸直百钱,平诸物贾”。另据《三国志·麋竺传》和《吴书》,公元196年,麋竺以金银货币助刘备军资,后来刘备准备攻打张鲁时,益州牧刘璋以米布等实物资助刘备。
结合以上材料可知,由于战乱时期经济萧条,中央控制力下降,董卓小钱可能最晚于公元196年流入巴蜀地区,但也导致巴蜀通货膨胀。为了应对董卓小钱引发的通货膨胀,刘备在一定程度上也用实物货币替代金属货币,但主要做法是铸造大面额虚币,试图以大钱缓解通胀危机。
蜀汉“直百五铢”相当于一百枚五铢钱,但重量远未足额
刘备听从刘巴发行大面额虚币,让官吏拿着虚币去购买物资,达到了“府库充实”的效果。但相应的,这种行为必然进一步恶化经济秩序。蜀汉建立后,除夷陵之战东讨吴国外,蜀汉的主要作战方向是南方蛮夷和北方曹魏。这两条战线战事频繁,其目的是为了达成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这也是蜀汉的立国根基所在。
基于此,蜀汉必然常年征战。相比恢复经济秩序,国家的军事需要显然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推论,再结合史书对蜀汉军事行动和经济措施的记载,可知无论蜀汉统治阶层是否知道大面额虚币将伤害经济和民生,国家也并未停止敛财以资国用的做法。
直百五铢只是蜀汉大钱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太平百钱等多种钱币,此处不再赘述。
吴国:大钱实物并用
蜀汉大钱除在蜀汉流通外,吴国境内也曾出土蜀钱。例如,1983年发现的安徽马鞍山佳山吴墓中有蜀汉的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和定平一百;2005年出土的江苏南京江宁区上坊吴墓也发现了直百五铢和太平百钱。上述考古发现证明了蜀汉大钱在吴国境内的流通。
除此之外,吴国自己也铸造了大量大钱,包括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甚至还有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与汉五铢、董卓小钱一起流通,加上民间存在盗铸现象,因此吴国的经济环境同样不容乐观。从史料来看,和蜀汉相同,吴国金属货币经济较曹魏更为活跃,但从中仍可隐约窥探到钱贱现象。例如,据《三国志·吕蒙传》,吕蒙克荆州后,孙权拜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所赐钱币多达一个亿。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坊孙吴墓。这里出土的蜀汉钱币丰富了学术界“蜀钱吴用”的观点
公元246年,由于民众对大钱怨声载道,孙权下诏大钱停止流通,但“(东晋)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可见大钱事实上仍未完全退出市场,最晚到东晋初年仍然存在且有足够数量的大钱可流通于吴国旧地。
从金属货币的使用看,吴国大钱不同于曹魏,但它也不完全和蜀汉那样倚重大钱。事实上,吴国是大钱与实物货币共同流通。
例如,公元238年,嘉兴侯朱桓去世,家中无钱治丧,孙权于是赐盐五千斛助朱家治丧;丹杨太守李衡种了千株柑橘,收货后赚了数千匹绢,于是“家道殷足”。
可见,实物既可以用于丧事支出,又可以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具备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三项货币职能,属于实物货币。
小 结
面对东汉末年以来的通货膨胀,魏吴蜀三国其实在大方向上的手段相同,即铸造新币和流通实物货币,只是侧重点各异:曹魏铸造的是不足量的五铢钱,市场实际依赖实物货币;蜀汉铸大钱,实物货币流通相对较少;吴国介于二者之间,在铸造大钱的决策上异于曹魏,和蜀汉思路相同,同时又比蜀汉有更活跃的实物货币经济。
三国的政策对缓解通货膨胀的作用不大,反而刺激了通货膨胀的加剧。实物货币的流通量和流通范围大增,地位也迅速提高。即便是在通行大钱的巴蜀地区,蜀汉灭亡、匡扶汉室的政治和军事压力消失,也催生了广泛流通的实物货币取代大钱的状况。正如全汉昇先生所言,由于实物货币取代金属货币在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故而“汉末以后,中唐以前,一共五百多年的中古时期,实在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