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太极拳体用'要义
为减少广大太极爱好者对太极拳的迷惑,揭开其神秘面纱,方便大家对太极功夫的理解。本文运用一首通俗易懂的口诀,来诠释太极拳体用的要义。道出了身体不同部位在太极拳体用中的作用,简明扼要,不躲不藏,直指核心。希望对太极爱好者有所帮助。
手似探头脚生根,胯是转盘绕腰心。
阴阳互动如调挡,人不知我独知人。
太极无力不畏力,缘由引化功夫深。
明师指路引入门,勤学悟通方显神。
本文作者王明勇拳姿
一、手似探头脚生根
“太极拳架为体,推手为用,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体之道,表现为开合二字,其妙处全在于阴阳互为其根。用之道,全在称量,即以我之肢体粘住彼体。如秤称物,如尺度量。称其劲之迟缓,量其劲之变幻。称量就是听。听劲是太极拳推手的专用术语,它在推手中产生、提高,为推手所运用。它是指推手的双方靠肌肤的感觉和意识的知觉来判断对方劲路的方向、速度及劲力的大小。听劲的粗细程度体现着太极拳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整体性的功夫。听劲的灵敏度直接影响推手的效果。推手要想好,听劲不可少;听劲一般化,胜靠力气大;听劲中上层,取胜靠轻灵;听劲若如神,伸手即放人”。
“手似探头”。这里的手代表身体,身体的灵敏程度。犹如昆虫的须 ,是柔软的,轻轻地触及便探知对方信息;似探雷器、雷达,在不接触对方的基础上也可以收到对方信息。推手时听劲分为两种。一是双方接手的过程中的体感和触感,即皮肤神经的末梢灵敏度;二是在不接触的前提下,由自己动作节奏引发,使对方视觉神经错乱而引起的心理变化,如出现的身体的移动或紧张等被我捕捉,为我所借。可见,在推手过程中,身体是探听对方信息的侦察兵、先锋队,它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推手的效果。
“脚生根”。张三丰《太极拳经》中讲到“其根在脚”。是指太极拳根在脚。关于太极拳“根”的技术,太极拳“三摇三摆”技法创始人,邯郸学院教授田金龙博士曾做过专门研究。他认为“太极拳根的技术分基础根、深化根和随机根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根的技术,包括平稳根、支架根、制动根和缓冲根,是讲如何扎根。”
脚下要想有根,身体能松是基础。所谓松是指在保证身体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使肌肉和筋做到最大限度的不用力。太极拳练习者要通过松的训练,让身体各关节能在自己的意识支配下放松。能达到松腰落胯时,重心自然下移,脚就有松沉感觉,出现松沉劲,好像树生了根,能与大地融为一体,并能借助自身的重量和外力让大地将自己反串起来,形成内劲。脚无根无松沉,身体便僵直,松而不沉谓之懈,沉而不转谓之僵。脚无根则不稳,行拳时脚无根,头重脚轻,站立不稳,单脚难以自控,甚至双脚站在地也不稳当,体现不出现以脚运身,如重船行舟的太极劲路;推手时脚无根,人就如飘浮在空中,任人摆布,很容易受制于人,处处不能得机得势。
本文作者蒋凌辉拳姿
二、胯是转盘绕腰心
“胯是转盘”。王宗岳《太极拳论》有“立如平准,活式车轮,”。笔者认为胯是转盘,如同王宗岳的“车轮”,也强调了胯要活的重要性。胯不活,难以调动全身形成上下相随之势,体现不了“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的太极境界。胯是连接上下肢的中间关键环节,又处人体的黄金分割线位置。跨是中盘的重要组成部分,胯周围有许多韧带和筋,确保了其结构的稳固性、柔韧性和弹性。人们经常讲身背“五弓”,胯周围的这些韧带和筋如同弓弦,作用不可小视,体现胯在太极发放中的重要地位;胯动全身具动,无论是上下、前后、左右的运动均离不开它,胯如同手动挡位汽车的“离合器”,围绕着腰为中心,来实现上下肢之间力和劲的传导。
“关于‘力与劲’的区别有三方面:一是表现形式不同。具体区别在力有形而劲无形;力显于外而劲含于内;力方而劲圆;力直而劲曲;力迟而劲速;力滞而劲活;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力如铁而易折,劲如钢而坚韧等等。二是练功方法不同。一般来说练力是通过紧张而激烈的运动,借助外力不断加大身体负荷,以追求身体肌肉、骨骼承受极限来提高打击和抗打击的能力。而用太极拳的方法练劲则不然,它不是急于求成,不是借助力,不片面强调身体抗外力冲击的能力,而是要求松、静、慢、圆、匀,要循序渐进,要松而不懈,空、松、圆、活,逍遥运转。三是练功作用效果不同。练力,是挖掘人的肌肉、骨骼等的承受能力;练劲,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体的内部力,把人体内的所有部件、所有器官、所有运动细胞都综合运用起来,发挥人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提供与改善人体从内到外的全部机能”。关于太极劲,太极宗师杨澄甫曾讲太极拳有三劲,即“灵敏的听劲、灵活的化劲、完整的发劲”。
绕腰心。王宗岳在《十三势歌》短短140个字中,两次讲到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充分说明了王宗岳非常重视腰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杨澄甫曾讲“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身体的屈伸开合、上下相随时,要通过腰为“挡位”,胯为“离合器”的特殊结构来实现的。打太极拳要求练习者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样才能出现身体松沉,脚下有根。实际是一个丹田贴靠命门,命门后突达到的松腰的过程。通过松腰,令腰胯分离,腰以上的力和劲,通过百合穴向上领,跨及以下的力和劲向下,形成松沉劲,如脚生了根,稳稳地站在大地上。形如汽车“离合器”的空当位置,使身体上、下之力和劲,瞬间不能互传,巧妙的协助身体其他部位做到了“松、活、弹、抖”的功效。同时还能形成身体的对拉之势,胯不受腰以上重力的影响,中盘自然就活,胯为转盘的作用就可以很好的体现,为胯的灵活转动创造了条件。
三、阴阳互动如调挡 人不知我我知人
“练拳是意识和本能的自我改造,推手是借助外力对意识和本能的再改造。两者全凭听劲的精确度,因为听劲的职能专为攻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阴阳互动如调挡”。主要指身体在虚实变换,阴阳互动中,腰胯结构的变化。是在收裆、提肛、松腰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腰胯位置,好似汽车的“变速箱”,随着腰胯的不同位置和丹田(小腹)的旋转而产生不同方向的力和劲。在练拳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结构调整使自身重心不断变化,以达到身体平衡,符合太极“立身中正”的拳理;在推动时,通过手和身体的听力作用,自身随着外力作用或对方身体的变化,在自身体感及视力感觉的基础上,在意识的协调下,自觉地调整了身体的结构和重心的移动,并保持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使周身上下浑为一体。如同汽车的驾驶员,根据路况的不同而不断地调整适合的挡位,控制好刹车和油门,把好方向盘。这样既保证了车辆的正常行驶,又发挥了最佳效能。以上均是在太极练拳和推手中,通过体感的反馈,意识的支配,完成对力、劲的控制以及对身体重心调整。
“人不知我独知人”。是在“手似探头脚生根,胯是转盘绕腰心。阴阳互动如调挡”等前提下。借助自身良好的听劲,通过腰胯的转换,阴阳的互动。与人推手时,可使对方足下无根,手足无措,前俯后仰,左摇右摆,任我摆布,这些都是在对方毫无觉察的前提下完成的,不等对方进攻便知对方意向变化,始终使自己处于先知先觉的主动状态,令对手处于被动局面。就如同“捉迷藏”游戏,被捉者能看到捉者的一举一动,而捉者却全然不知被捉者的行踪。
四、太极无力不畏力 缘由引化功夫深
杨澄甫讲,“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太极拳以其缓、慢、轻、柔等表现形式,给人留下了软绵绵,没力的印象。其实不然,实际上太极拳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借力打力的技艺。
“太极无力不畏力”。指太极拳表面的无力,是为了轻灵的听劲,能在与人接触的瞬间,感觉到并准确判断出对方的力或劲的大小、速度、方向。并体现与人接手时,达到“不顶不丢,沾连黏随”的效果;“不畏力”。原因有二,一是太极拳能以弱克刚,化掉对方来力,体现的是引化功夫,也是太极拳的特点。二是腰胯可以形成稳定的完整结构,在不用力的情况下产生巨大的结构力,也可以使身体达到不畏力的效果。王宗岳《太极拳打手歌》有“任它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武禹襄的《打手要言》中也说:“舍己从人,引进落空”;李亦畲的《五字诀》有:“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使用全书》中讲道:“若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击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
“缘由引化功夫深”。太极名家林墨根曾说“太极功夫,技术高深,是有意而无形,能够瞬间将人放出丈余之外,使对手和旁观者,却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在瞬间完成的两个不同阶段。即引化阶段和发放阶段。......成功发放,取决于瞬间多方位的顺势引化的过程,就要做到沾连粘随,轻轻走化,要使用对方不易察觉的微小之力,牵动其身令其失去重心,顺其来力,原方向顺势随机而发,使其双脚离地,腾空而出,从而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最佳效果。”以上均是讲,太极看似无力, 通过“如神”的听劲,高超的引化技艺,可以将对方引进落空,做到不畏力,达到“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
五、明师指路引入门 勤学悟通方显神。
《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明确指出了在习练太极拳时,一定要有老师的亲传口授,理解太极拳的拳理和要求,在正确指导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刻苦练习、身感体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使功夫上身。
“明师指路引入门,勤学悟通方显神”。所谓明师,作者认为应具备“一懂、一有、三会”。即懂得拳理。要用太极拳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自己和练习者的训练,因为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它是基础、方向和目标,否则就容易偏离航线,达不到想要的结果。如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既不能理解为完全不用力,更不能用肌肉的蛮力。而是在意识的支配下,使全身节节贯串的内劲等,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一有”。一有方法。有指导练习者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知道怎样让练习者达到节节贯串的训练方法等。“三会”。一会讲。即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懂拳理的基础上,要能讲出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音让练习者明白,并能心领神会。二会做:在不方便用语言表述的情况下,会用身体做出来,让练习者看或在身体上通过触觉感受,如沉肩坠肘,松腰落胯等。三会用。王宗岳在《十三势歌》中虽已指出练拳习武的真实目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但我们也不能否定其具有极强的技击功能。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当年被称为杨无敌,足以证明太极拳的技击功能。然而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科技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很多人只了解太极拳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对其技击功能知之甚少,甚至否定。这是对中国传统武术历史和发展的渊源不了解,而产生的偏见,甚至是无知的以偏概全。但同时也给我国武术组织部门和广大传统武术练习者,尤其是“传播者”敲响了警钟,应该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武术,不仅要懂拳理,有方法,会讲会做,关键还要会用。会用是建立在有真功夫,有实战的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能将太极技击功效在适当的时使用出来。正如一句太极拳的顺口溜“明拳理,要实际,空谈身无非太极”。以上是判断一个拳师,是否明师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时代的变迁,目前具备明师条件的太极拳“传播者”确实不多见。正因为见得不多,甚至从来没有见到过,也难怪很多人只承认太极拳的健身功效,而否定其技击功能。加之社会上一些所谓的太极大师,浑水摸鱼,以假乱真,误导了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对太极功夫的认识和理解,让不少人对太极拳产生了偏见。同时也致使很多人练了多年的太极,功夫始终不能上身,仍然没有进到太极的大门,枉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确实误人子弟。更加不是目前国家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太极功夫。
当然,每个太极拳练习者的追求不同,需要的老师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要了解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太极老师。如果为了舒展一下筋骨,消除无聊,有个团队,可以找以表演为主的老师;如果要想通过练习太极拳达到一定的养生功能,可以选择修炼太极内功的老师;如果要想获得太极高层功夫,只有遇到了真正的明师,并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结合拳理,认真体悟,方能使太极功夫真正上身,显示其强身健体的神奇功效和“发人如挂画”的强大威力。
监制:柯超
编辑制作:刘伟
电话:0719—5223531
主办: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
出品:武当杂志社
地址: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州老街五号楼
总第8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