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74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174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本条虽然各曰“伤寒八九日”,但实际上三阳之症全无,并非伤寒,只是形似太阳而已,故而列于太阳病篇以鉴别之。
太阳病可见身体疼痛,甚至肢体烦疼,但并不会出现“不能自转侧”的症状。即使是寒邪闭郁阳气引起的大青龙汤证,也只是“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不呕,则非太阳病;不渴,则非阳明病。所以本条明言“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症状是由“风湿相搏”引起的。风寒湿三气杂至,留于肌表,经脉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故见周身烦疼而沉重,转侧困难。表气为邪气郁遏,还可以有恶寒发热等症状。脉浮为风;风性开泄,表阳不固,故脉虚;寒湿郁遏阳气,故见脉涩。寒湿困表,津液必然失于气化,还可见小便不利之症;寒湿伤阳,则易见大便溏。
病在表,风寒湿三气阻滞表气,营卫因之不和,故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通阳袪风;表有寒湿,故去芍药之酸寒;表阳已虚,故加附子温经止痛,温助表阳。
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剂量有别,主治则大不相同。本方附子用至三枚,是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三倍。桂枝亦加量至四两。重用桂附,意在温经去寒湿以止痛。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只是用于太阳表虚证兼胸中阴寒弥温,故去芍药之寒,只加附子一枚以温经复阳。
如果病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说明风邪虽去,湿邪犹存,困阻脾阳,失于运化,津液不能还于胃中,胃中干燥,故大便硬。津液不入胃中,归于膀胱,故见小便自利。风邪既去,则不用桂枝;湿邪犹存,故加白术燥湿。白术四两,并未用炒,说明用的是生白术。生白术质润,兼有通便之功,是有一药二用之效。
服用去桂枝加白术汤后,可能出现身如痹状,或者眩晕的症状。医患不用惊慌,这是白术附子的药力作用于皮肉,欲除风湿而尚末得除的表现。继续用药,待邪气去尽则如痹、眩晕的症状自然就消失了。
点击下方链接复习近三条伤寒条文:
字帖获取请点击:
现已更新至168条
从今天起“从头学中医新”开启《伤寒论》新板块了!
《伤寒论》怎么读,怎么理解?是很多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的痛点。
关于《伤寒论》条文解读、应用的名家著作众多,很多初学者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著作来学习。我们尝试对《伤寒论》条文进行逐条讲解,用尽量简单、精炼的语言,帮助大家理解伤寒论的字面含义,以做入门之用。
如果您对于条文的解读有什么疑惑或建议,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小编一定会回复。
希望中医学习路上,“从头学中医”团队能同广大中医爱好者一起“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