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畬嫡传李宝廉谈“化劲发劲”
一、谈“化劲”
太极拳全尚外柔内坚之劲,具伸缩性,如铁似绵,时坚如钢,时柔如绵。其柔虚坚实之分,全视来势而定: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实者忽虚,虚者忽实,变化无常。彼不知我,我能知彼,使人奠测高深,进退自然散乱,则吾发劲,无不胜者。欲操其妙,须知“化劲”之法:曰沾、曰走。走以化敌,沾以制敌,二者暗合使用,才得心应手。
1.沾劲
沾劲即“不丢”,不丢者,不离开也。与人交手时须沾住彼劲,使其不得“脱”。不但两手,全身各处均能沾住彼劲。吾之缓急但随彼之缓急而为缓急,不可自专,自然沾连不断。古人云:能沾依而后能灵活。感觉灵敏,自然能收我“顺”敌“背”之效,所谓“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也。惟必须两臂松静,不使丝毫拙力,方能巧合相随。否则一遇彼劲,便无复活之望。有力者,喜自作主张,难以处处舍己从人。初学者,切莫性急,久练自能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终能随心所欲,万无一失。
2.走劲
走劲即“不顶”,就是不抵抗之谓也。与人交手时,不论左手右手,一觉有“重意”,与彼沾处即变“虚”,松一处则偏沉,稍觉“双重”即速偏沉,盖知彼之方向,吾随其方向而去(不可过,要适度),不稍抵抗,使彼劲落空,毫不得力(又不要发现我劲已去,用臂撑开,如此则有支撑点)。初学者非遇大劲不走,心中仍有“抵抗”之意,苦持不下,力大者胜。故“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技精者,感觉灵敏,稍触即知,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妙境。练“不顶”时,首要用腰,腰不足动胯,胯不济方可动步。
“沾劲”与“走劲”合而用之则曰“化劲”。走主退,沾主进,进退相济不离,方为入门之道。由沾而听,由听而懂,由懂而走,由走而化。盖用“走劲”,使彼重心倾斜不稳,用“沾劲”,能使彼无法由不稳复归于稳。彼重心稳定与否,皆由我主之。彼之弱点,吾皆知之。总说来,“以静待动,后发先至”,“沾”“走”之妙尽而知之。
二、谈“发劲”
1.引劲
由化劲逆来顺受,引入我设的圈套之中,然后从而制之。彼屈我伸,彼伸我屈,虚实应付,毫厘不爽,忽隐忽现,变化莫测,己之动作俱作圆形,一环之中即有无数“走”与“沾”,随机而定,纯持感觉,其要不外一个“顺”字,吾顺彼背。彼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故有“四两拨千斤”之句。能“引”则能“拿”,能“拿”而后能“发”。引发、拿发,合而为一。
2.拿劲
引后能拿,则人身无主,气难行走。拿人须拿“活节”,为腕、肘、肩等枢纽部位;拿人用“腰腿”,内在“意气”。欲要发人,必先知拿人,不能拿即不能发,故“拿”较“发”更重要,“拿”是“发”的前提。
能引能拿,遂能发;发之不准,多因引之不合。故引、拿有莫大关系。发时方向、时机合适,人若弹丸脱手,无往不利。练至人体各部处处可用,功力必能融汇贯通也。(李光藩整理)
更多内容,尽在即将出版的《廉让堂太极拳传谱精解》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