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夫 |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与中国历史周期律
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与中国历史周期律
中国“历史周期律”是黄炎培在延安时期第一次提出来的。中国历史上朝代不断更替,过多少年就会出现一次新的轮回,犹如魔咒,很难打破。这个观念几乎深入人心,《三国演义》开篇即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权,大一统的王朝有12个,依次是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如果加上同时并列出现的各个王朝,一共就有83个王朝,559个帝王(包括帝397个,王162个)。各个主要王朝的存在时间大致如下:
夏朝470年,商朝554年,西周275年,东周541年,秦朝16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东晋103年,153年,隋朝37年,唐朝289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朝97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
加上十六国135年,南北朝374年,五代十国141年。
注意,这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朝代更迭,其他国家不一定有这种现象。因为中国朝代的更迭不是文化的中断,只是换了一家一姓的当政者,“天命”转移而已。这其中的最长的朝代是商朝554年,最短的秦朝才16年。一般认为很难超过300年,其实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时间规律可循。
那么,一个朝代的持续时间由什么来决定?有“气候变化说”,有“文明固化说”,有“利益分配说”,都说到了其中某些方面。黄炎培认为,关键还是执政者的心态,“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等到环境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自然惰性发作”,到了后来就无法补救了。国家如此,个人、家族、团体也无不如此。黄炎培没有提到制度原因,他认为执政者的精神状态最为关键。
这个大致与中国传统的“人存政存,人亡政息”相通,属于中国式的圣人主义。孟子早就有过这样的研究。孟子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规律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家族、团体和国家。
孟子还提出了另一个历史周期律,那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个周期律是他根据战国以前出现的朝代更替而总结出来的。孟子说,每隔五百年左右必然有天下大治的圣王出现。想想也是,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黄帝,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舜,到前1600年左右的商汤,再到公元前1100左右的周文王,大致不差。
注意,孟子说的是“圣王”,圣王不是知识分子,是帝王加上圣人,是权力与道德的合一,光是知识分子是做不了天下太平的。
其实,孟子的这个预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更有启发。孟子说,从周朝往后算,到他那个时代(战国中后期)已经700百多年了,也该出现圣王了,还是天下大乱。所以,孟子并没有说死,但他估算的这个500年必有圣王出的名言确实有点神奇,引发了后人的不断讨论和关注。基辛格《冷战风云》大致也受了影响,他说: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最勇敢的人其实就是孟子说的“王者”,或者“圣王”。有人大致勾勒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圣人当世的时间段:夏王启、商王汤、周文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除了春秋战国的乱世打乱了这个节奏,基本上符合“五百年必有王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