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话遭权贵憎,讲假话惹民众恨,要怎么讲?

讲真话,遭权贵

讲假话,惹民众

要怎么讲?

01.

古雅典有个善于雄辩的青年,他四处奔波,频频发表演讲,参与辩论。

正当他雄心勃勃地以辩才猎取功名时,他的父亲却忧心忡忡地对他说:

“儿子啊,你可得当心呀!你如此热衷于演讲和辩论,可能会遇到麻烦……”

青年不解,追问父亲。父亲接着说:

“你讲真话吧,权贵不会支持你;讲假话吧,民众不会拥护你。既然你要演讲,那么你就得讲真话,或者得讲假话。因此,你不是遭到权贵的反对,就是遭到民众的冷落。演讲的结果,有百弊而无一利呀!”

青年听了解释,便照着他父亲的说理方式回答说:

“父亲啊,您老根本不用担心!您看我演讲时,如果讲了真话,民众就会拥护我;如果讲了假话,权贵就会支持我。一旦我演讲,要么讲真话,要么讲假话。这样,我要么被民众拥护,要么被权贵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这两父子谁对谁错,谁又能把谁说服呢?

02.

父子双方都有道理,也都片面。

“对错”问题的本质,反映的是推理结论是不是可信(可靠)——结论可信,即符合客观实际,则对;否则,错。

而推理结论是否可信,取决于两点:一、推理有效(推理结构符合逻辑);二、前提真实。前者是逻辑知识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后者是其他学科知识所要关注和确认的问题。

就推理有效性来看,故事中父亲的说理结构为:

如果讲真话,则权贵会反对你

如果讲假话,则民众会冷落你

你或者讲真话,或者讲假话

------------

因此,你或者遭权贵的反对,或者遭民众的冷落

故事中青年的说理(推理)结构为:

如果讲真话,则民众会拥护我

如果讲假话,则权贵会支持我

我或者讲真话,或者讲假话

------------

因此,我或者得到民众的拥护,或者得到权贵的支持

父亲和青年的说理,尽管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从推理的逻辑结构来看,则是完全相同的,且符合两难推理的结构:

如果P,则R

如果Q,则S

或者P,或者Q

------------

因此,或者R,或者S

则他们父子二人的推理(说理)都有效。至于“对错”,还需要对推理的前提真实性做辨识后才能判断。

因为我们不研究故事发生时代的具体社会情境——权贵、民众对真假话的态度,就先假定父子对话中所提供的前提(关于态度的表述)均符合客观,是真实的,则父子二人都“对”。但并不客观,他们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片面地反应了部分真实。

父子二人的推理结合一处,才能推出较为全面的结论。结合后也符合两难推理,结构如下:

如果讲真话,则民众拥护且权贵反对

如果讲假话,则民众冷落且权贵支持

青年或者讲真话,或者讲假话

------------

因此,青年或者得到民众拥护且权贵反对,或者遭受民众冷落且权贵支持

如此,才是对青年于演讲和辩论所涉及到的利弊关系的全面、客观地反应。

再回到那个问题:他们谁能说服谁?

03.

人,是不能被别人说服的。

故事中,父亲试图例举演讲和辩论的弊端,劝青年“弊害”,放弃演讲及辩论;而青年痴迷于此,一心“趋利”反驳父亲,选择坚持。父亲用心良苦,可以理解;青年自主定未来,值得赞赏。最终的决定权,属于青年。

经过对冲突梳理,两难推理针对的已不再是青年“要不要”,而是“要如何”继续演讲和参与辩论——是讲真话,得到民众拥护但承受权贵反对;还是讲假话,遭受民众冷落但得到权贵支持。只能二选一。

趋利避害人之本性,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青年要如何选择?就看他坚持的是何种价值观——对做什么、怎么做才有价值的评判标准。

若青年持有的价值观类似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那么“权贵”更次于“君”。当民众和权贵冲突时,选择站在民众一方“讲真话”就理所应当——符合自我价值。把这一系列推理结构串起来(上一个推理结论做下一个推理前提)如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王分封权贵

------------

所以,民众比权贵更重要

得到越重要的群体拥护价值越大

------------

所以,得到民众拥护价值最大

讲真话,则民众拥护

------------

所以,讲真话价值最大

在类似这样的价值观作用下,青年在演讲和参与辩论时会选择“讲真话”,以获取他认可的最大价值,即便得承受权贵的反对压力。

若青年持有的价值观类似于“大树底下好乘凉”那么“民众”与“权贵”就眼下情景比较,后者就是“大树”。当民众和权贵冲突时,选择站在权贵一方“讲假话”就符合他的自我价值。这串推理结构如下:

大树底下好乘凉

(得到实力群体支持可获得最大价值)

权贵群体的实力大于民众群体

------------

所以,得到权贵的支持就可获得最大价值

讲假话,则权贵支持

------------

所以,讲假话价值最大

在类似这样的价值观作用下,青年在演讲和参与辩论时会选择“讲假话”,以获取他自己认可的最大价值,即便会遭受民众的冷落对待。

至于青年最后如何选择,是“民为贵”讲真话,还是“抱大树”讲假话,这就他个人的价值选择了。

------

可见,纵使我们对某件事的利弊,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做出理性客观地分析,然而在决策时,却会因个人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也将成就不同的生活。这也就是“三观”作用于我们生活的方式。

说回逻辑,它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工具,让我们能客观地分析事物,也能让我们通过理性对固有的“三观”进行观察、质疑、修正及重建,逐步促成自我意识觉醒,形成独立人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