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平凡岁月(四):小餐

无论您远走何方

小餐

01

柴米油盐出自元代兰楚芳的《粉蝶儿·恩情》“若要称了心,则除是要到家,学知些柴米油盐价,恁时节闷减愁用杀。”多指一日三餐。又突然回落到“吃”的问题上,可好多人迫于生计,亦或是忙碌中,而忽略了所谓的柴米油盐,草草了事,是无奈?还是洒脱?

我摊开案板,斜歪着头,左手扶住小米辣,右手握着菜刀,再平压而下,发出清脆的笃笃当当声,自成节奏。小铁锅内,咕嘟嘟煮着,排骨带皮炖烂的味儿,嵌了花椒和桂皮的腥香味儿,生姜片在汤汁中翻动,有些熟黄,味儿漫得满屋子都是,一会可拿碎辣椒和盐巴往锅里抖。

炒菜锅里滚一遍油,轻轻摇晃,涮一圈。这回是土豆,只听嗞一声,锅铲嚓嚓搅动,脆黄的土豆滑了一层晶亮的油,手抓锅柄末端,手腕一抖,全不费力,土豆翻个漂亮的空翻。

出锅前,洒几滴乌黑的酱油,翻炒均匀。末了,小心翼翼投入盘内,围成一圈儿,捣鼓捣鼓,精致地撒点葱花瓣。

冰箱里还有些五花肉,橱柜里有半根桂皮,三两枝八角,今晚,适合吃红烧肉。骑行在街市上,再买香叶几片,一大块生姜,一瓶料酒,刚刚够。在案板上切成豆腐块般大小的五花肉,滚烫的油,适合下锅,轻轻翻滚肉块,微黄而富有弹性。将准备好的香叶、八角……一齐煎炸于锅,冰糖咚咚地扔进锅里,翻炒着糖色,很粘。再把肉块重新倒进去,加够水,并着料酒一小勺。文武火转换一个小时,收汤,出锅。果然秀色可餐,色泽红润,口味浓郁,肥而不腻,腻而不柴……真乃:

“宁愿居无竹,不可食无肉。无竹人笑俗,无肉我眉蹙。

精选五花煮,文火使酥熟。酱色悦我目,香气盈我屋。

饥肠已辘辘,启锅食之速。提壶斟满斛,醉把神仙逐。”

02

每至清晨,尚睡眼朦胧,天马集市上的运垃圾车就准时响起,若远若近穿过原野,循着上街破败的水泥路稀稀疏疏破窗入耳,鸟鸣也随之悦动。

入街,集市上浓稠的晨光中漂浮着淡淡的香气。路旁的阿姨辛勤地捣鼓着她黄灿灿的橘子,对角的饵丝馆依旧是挤满了早起的客人。我还是习惯坐在路边小摊喝上两口热气腾腾的稀豆粉,然后看着路人看着天空。夏天胖了许多,但短发拂额,仍掩不了她的憨态。

我常光顾的稀豆粉小摊处214国道下沿,与甸南镇农村客运车停放地仅几步之遥。准确来说,这小摊还兼卖油条、豆浆、炸饵块、火腿肠等等。生意算得红火。夫妻俩几时出来摆摊,我是不知的,一旁帮忙的老父亲想必是晚些时候才至。东方破晓,泛起鱼肚白,一辆小三轮电动车打南边村巷徐徐而来,四方红布伞刺啦刺啦在车尾耍小孩脾气,似在抱怨起得有些早。固定摊点,准时揭锅,及至迎来清晨首位顾客。有时,生活更像一出幽默的悲剧,人要在一次次重复中度过,过程很乏味,甚用一生去完成。

稀豆粉是云南夏季消暑佳品,是用上好的白豌豆磨粉,经煮制成稀粥状而成。稀了吃着滑嘴,稠了则粘嘴唇,热时似汤,冷时如菜。银色铝锅内露出嫩黄的稀豆粉,满满实实,缕缕白汽弥漫着一股鲜美,继而缥缈直入云霄,倘使得天上诸神闻之下凡,也不枉这人间美味。

案板上放一大块早已揉好的面团,轻切成竖条,筋道十足,顺着锅壁哧溜滑入滚烫的油火间,只见乳白色面块倏忽湮没殆尽,急持筷翻动,早裹着一层黄金甲,莫晓其外强中干,真是一只被吹肿脸的黄胖子。绝多时候,我不喜刚出锅的新鲜油条,入唇,就溢出一种脆,酥得人心情就像麻花,愈嚼愈拧巴。反倒是晾一边,再理它们,软软绵绵的,正合适。

老大爹盛一碗稀豆粉置餐桌,我近前捣鼓配料,一碗白蒜片,一碗红辣椒圈儿,一碗碧绿的蒜苗段,一碗猩红的萝卜干,一碗红中透白的采一些,齐投进去,颤巍巍地堆成尖儿,不觉过瘾,再佐以淡黄姜末,拌匀。切成小块的油条也已放入盘内。

吃饮前,若掌握了一种上乘武学——周伯通自创的左右互搏术(在饮食也是鼎鼎大名的),那必是极好的。左手拎勺,右手逮筷,只见右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油条浸入稀豆粉里,左手见状,出勺压住油条,搅得稀豆粉头昏眼花,想必饮食江湖又会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只剩碧绿葱蒜、淡黄姜末、艳红辣椒三大门派还在苦苦支撑,却早已遍体凌伤,散落各处,却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般决绝,那般气势如虹,那般视死如归。

终于,那厮来了,顾不得吃相露粗,胸前的口子解开,把头栽进去吃,吃的也是吭哧响。吃毕,要一根牙签剔牙,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自那日一别,江湖上只剩下三大门派的传说,为了纪念它们,后来人在饮食江湖更将三大门派推上神坛,再也离不开。

一小碗稀豆粉,一根油条才三块,刚刚饱。不花五块,方可解决困扰你多年的未解之谜——为什么一呼吸,裤子总不听话地松落(胖的人请忽略)。

稀豆粉表面平凡,其有一样最珍贵,也常令人趋之如鹜,一锅才生一回,它便是残留在锅底薄薄的,略烧糊的香醇脆皮。类似米饭的锅巴,即焖饭时紧贴着锅结焦成块状的一层饭粒。白族人则亲切的唤为“张盖子”,听起来好像忒有威武范儿,又有种痞子气。不过它们确好吃,恐怕每个人都有或深或浅的印象吧。

若家里请工、来客,午饭也大都选择吃稀豆粉,煮一大锅,一来量足,二来方便,三来确美味。每逢婚丧嫁娶前夕,村里挑人后,常聚一块,在待请客那家中商量有关事宜,继而或择菜、或买菜、或搬运请客所用桌椅板凳,忙进忙出,不输集市热闹劲儿。彼时,稀豆粉遍落四处,入门用余光一扫,各人碗内堆着稠黄的稀豆粉,未久,赶忙再添些,恐望“锅”兴叹。

稀豆粉虽只是一种食物,在我看来,它早超越了一般存在,突破饮食的界限,这一点更重要,也常被人忽略,即它的社会属性。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更是一个族群、一个乡村的精神纽带,维系着邻里相亲的某种情结与文化认同。

03

我常去朱柳庆香饵丝店。那天,店里仅有掌柜与伙计。入店,掌柜在扫地,伙计刚把商家抬来的团团饵丝理顺、扯短,依次塞满筐,就为方便下锅。

“掌柜的,来小碗煮饵丝。”掌柜似瞅我眼熟吧,竟呆住片刻,是呀,我虽多日未来,也算常客。

她入锅烫饵丝,取汤汁沉铁碗,又娴熟地将漏勺浸锅,捞出乳白透嫩的饵丝,掌柜的麻利劲儿是有目共睹的。最后,再盛些炸酱肉,放四块脆炸猪皮,这才完事儿,玉盘珍馐比之,也不过尔尔。

“您这饵丝好嘞——”掌柜的把饵丝放在柜台,我近前,拌点佐料,酸萝卜、葱蒜碎末不等。腾起一缕白气儿。

我端碗返身回餐桌,大口大口地嚼起来。掌柜的支张小凳坐下,拨弄手机。与此同时,又有顾客临门,掏出一张崭新的五十元,“老板娘来碗蒸饵丝。”

我依旧俯首自在逍遥,沉迷自我的美味佳肴中。倏忽,身后又跨进两人,他们开着一张微型车,“老板娘,来碗饵丝与米线,劳烦快些,我兄弟二人赶时间。”

言毕,高个男人已递钱给掌柜。“兄弟,不用客气,我已出,咱俩不分彼此,你请一顿,我掏一回,当是自然。”说时,他已转头找座。

今儿个,怕是我来此店,遇客最少一次了吧。偶有清闲几分,然平日里,他乡之客终不绝也。

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走远,人的成长,那一口“吃食”就成了一种念想。而念想是最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这味道经年不衰,越来越埋藏在记忆深处。就像一瓶陈年的老酒,日子越久越有味道了。

04

逢过年,家家户户必做饵块,在剑川民俗中是过年必吃的,大多作蒸吃——切块状或条状。旧时,舂饵块可是一景。春节前,先将泡过的米放到木甑里蒸,蒸到六七成熟时取出,就可以放进碓窝里舂了。待熟米舂打成面状后,就可以取出放到案板上搓揉,然后做成砖状,这就是饵块了。

当然,饵块也可切成一寸见方小薄片加云腿丝、肉片、鸡蛋、蔬菜等炒,名为炒饵块。还可作饼状,略薄,置火炉上翻烤,并佐以甜酱或咸酱、腌菜、豆芽和芝麻,“小葱拌豆腐”式,两片对合,也可卷,即为烧饵块,极好吃。

味道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吃进胃里就成了乡愁,刻在心上就成了一辈子都解不开的一个结。


End

(0)

相关推荐

  • 来了就舍不得走!论好吃,这地方比你想象中还狠!

    "看不见的战线.打不完的毛线.吃不完的米线",这是老昆明童谣里的词调. 在昆明,米线就跟这里的鲜花一样,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可以连吃一个月不重样! 如果你以为米线就是米粉,云南人可 ...

  • 精选15款肉丝菜品,既有家常菜又有特色菜,你最喜欢哪一款呢?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热爱生活的中国人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了小小的餐桌之上,创造了许多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佳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众多的新式菜肴被搬上 ...

  • 乡村里的平凡岁月(三):小趣

    无论您远走何方 小趣 01 一草一木,皆有寄托. 家里种了些草木,更生气不少.正如叶圣陶先生在1931年9月所写的<牵牛花>一文里谈到过此事:"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 ...

  • 乡村里的平凡岁月(六):小情

    无论您远走何方 小情 "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事,其实就是选对身边的人--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细雨来了,我在伞下等 ...

  • 乡村里的平凡岁月(七):小思

    无论您远走何方 小思 我们这里的土地一年四季更迭,不闲着,采收一季,忙种下一物.刚抽掉蒜苔,栽好烟苗,未及挖完大蒜,春蒜又得洗了.村里人的确很苦,得幸水源充足,然一些偏远山区只能挑水浇灌作物,我们算得 ...

  • 乡村里的平凡岁月(一):故人

    无论您远走何方 老北京人说:"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真是一种非常纯粹的人生哲学,永远不烦躁,不起急,对生活总有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 故人 01 早些年,在村东头,一位约莫六 ...

  • 乡村里的平凡岁月(二):旧事

    无论您远走何方 旧事 01 少时,家里只有手推车. 祖祖辈辈扎根故乡土地,耕耘着土地对我们的馈赠.每至农忙时节,通往村子与田野的土路,忙碌的都是手推车,它兴盛一时,充盈着泥土味与稻花香.炎炎夏日,农人 ...

  • 乡村里的平凡岁月(五):小憩

    无论您远走何方 小憩 01 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雨势也愈加瓢泼,从淅淅沥沥倏然化作骤雨狂泻,似一雨入秋.周遭的青山碧野间氤氲着一层层朦朦胧胧的雾气,很重,很深,叫人目光无法穿破,柔柔绵绵的,似温婉可人 ...

  • "美丽乡村"里的平凡“美丽”——记瓜坡镇姚郝村好媳妇李晴

    导读 华州百姓讯:宋爱军 宋朝峰 报道  从小在杏林小涧头长大的李晴,当年义无反顾地嫁给了姚郝的杨建明,父母当年并不看好的这段姻缘,如今却被李晴经营的令乡邻羡慕不已. "妈,你坐这包动弹,我 ...

  • 乡村里的暖心行动,小朋友们走入孤寡老人的小木屋

    乡村里的暖心行动,小朋友们走入孤寡老人的小木屋

  • 小朗读者:乡村里的奶奶家 | 马韵然 主播 | 马韵然 ( 第153期 )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作者:马韵然,河南省固始县艺术小学四一班学生.爱好:钢琴.绘画.   「孩子的作品」 乡村里的奶奶家 文/ 马韵然 我的奶奶住在乡村,那里虽然没有城市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