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溯源及注释
|
||
道德经溯源及注释 准确理解道德经,继往圣之绝学 中国潮 2020年2月第4稿 |
前言
夫人想学《道德经》,让我先学。我找了一本专家著作研读,读完后感觉有几处不顺。遂又找一本专家著作研读,读完后仍感觉有几处不顺,且发现两本著作间有多处原文不同、注释不同。然后我又读了一本,发现仍有不顺处,且三本著作间的不同处更多了。
细思之,发现主要原因在于溯源和注释的方法不同。我遂萌生了重新溯源和注释《道德经》的想法,力求在目前的文物资料下,得到一个更接近初始原文的《道德经》,得到一个更接近原意的《道德经》注释。
我觉得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版本《道德经》与初始原文的关系是随着时间距离而递减的,用最古的几本《道德经》溯源出的原文应该能更接近初始原文。注释《道德经》时应主要依据原文字词在相近历史时期的古意,并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老子生平和老子著书目的,避免强行加入现代人的思想理论,这样的注释才能更接近《道德经》原意。
在溯源和注释《道德经》时,我感觉到似乎在与古圣贤对话,所以虽学识有限,我仍觉有责任去贡献力量,心中常想起一句话:准确理解道德经,继往圣之绝学。
目录
前言
目录
序
《道德经》的重要古本
郭店版、帛甲本、帛乙本、汉简版对照表
老子上经(又称为德经)注释
(汉简版1章,王弼版38章)
(汉简版2章,王弼版39章)
(汉简版4章,王弼版41章)
(汉简版3章,王弼版40章)
(汉简版5章,王弼版42章)
【第1段】
(汉简版6章,王弼版43章)
(汉简版7章,王弼版44章)
(汉简版8章,王弼版45章)
(汉简版9章,王弼版46章)
(汉简版10章,王弼版47章)
(汉简版11章,王弼版48章)
(汉简版12章,王弼版49章)
(汉简版13章,王弼版50章)
(汉简版14章,王弼版51章)
【第2段】
(汉简版15章,王弼版52章)
(汉简版16章,王弼版53章)
(汉简版17章,王弼版54章)
(汉简版18章,王弼版55章)
(汉简版19章,王弼版56章)
【第3段】
(汉简版20章,王弼版57章)
(汉简版21章,王弼版58章)
(汉简版22章,王弼版59章)
(汉简版23章,王弼版60章)
(汉简版24章,王弼版61章)
(汉简版25章,王弼版62章)
(汉简版26章,王弼版63章)
(汉简版27章,王弼版64章)
(汉简版28章,王弼版64章)
(汉简版29章,王弼版65章)
(汉简版30章,王弼版66章)
(汉简版43章,王弼版80章)
(汉简版44章,王弼版81章)
【第4段】
(汉简版31章,王弼版67章)
(汉简版32章,王弼版68章)
(汉简版33章,王弼版69章)
(汉简版34章,王弼版70章)
(汉简版35章,王弼版71章)
(汉简版36章,王弼版72章)
(汉简版37章,王弼版73章)
(汉简版38章,王弼版74章)
(汉简版39章,王弼版75章)
(汉简版40章,王弼版76章)
(汉简版41章,王弼版77章)
(汉简版42章,王弼版78、79章)
【第5段】
老子下经(又称为道经)注释
(汉简版45章,王弼版1章)
(汉简版46章,王弼版2章)
(汉简版47章,王弼版3章)
【第6段】
(汉简版48章,王弼版4章)
(汉简版49章,王弼版5章)
(汉简版50章,王弼版6、7章)
(汉简版51章,王弼版8章)
(汉简版52章,王弼版9章)
(汉简版53章,王弼版10章)
(汉简版54章,王弼版11章)
(汉简版55章,王弼版12章)
(汉简版56章,王弼版13章)
【第7段】
(汉简版57章,王弼版14章)
(汉简版58章,王弼版15章)
(汉简版59章,王弼版16章)
(汉简版60章,王弼版17、18、19章)
(汉简版61章,王弼版20章)
(汉简版62章,王弼版21章)
【第8段】
(汉简版65章,王弼版24章)
(汉简版63章,王弼版22章)
(汉简版64章,王弼版23章)
(汉简版66章,王弼版25章)
(汉简版67章,王弼版26章)
(汉简版68章,王弼版27章)
(汉简版69章,王弼版28章)
(汉简版70章,王弼版29章)
(汉简版71章,王弼版30章)
(汉简版72章,王弼版31章)
【第9段】
(汉简版73章,王弼版32、33章)
(汉简版74章,王弼版34章)
(汉简版75章,王弼版35章)
(汉简版76章,王弼版36章)
(汉简版77章,王弼版37章)
【第10段】
《道德经》的文章结构
《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的创作背景
《道德经》校订全文和全文释文
附录一:推荐的参考文献
附录二:《道德经》语音版
附录三:本文最新版下载地址
序
《道德经》古称《老子》,乃国学瑰宝,为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李耳(又名老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在退隐后所著,推测编写修订时间为春秋晚期、自公元前485年始。《道德经》现存世多个版本,因古人的避讳、通假和抄写讹误,加上古物的残损,各版本稍有不同,儒道之争也使一些版本被主动修改。又因版本不同,所以古今文人对其注释也不尽同,部分语句的注释甚至大相径庭。
国宝蒙尘,心有不甘。为了尽可能复现国宝的原文原意,我对《道德经》的主要版本做了学习后,选取目前最古的四个版本,按以下方法进行溯源和重新注释:
1、以《北京大学西汉竹简版老子》(以下简称为汉简版)为基础,该版本推测抄写于汉武帝末期、不晚于公元前87年,正文现存约5200字,该版本有明确的分章形式,共分77章,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后世版本多分为81章,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2、《马王堆西汉帛书版老子》包含帛甲本(推测抄写于秦末汉初、不晚于公元前195年,存字4071,分章不明显)和帛乙本(推测抄写于汉文帝期、不晚于公元前169年,存字4765,不分章);用帛甲本和帛乙本对前文文字进行修订,三本中两本同文时则取同文,三本均不同文时则参考其他古本取信帛甲本或帛乙本;帛书版的语句顺序与前文基本相同,对些许不同处按帛书版对前文进行微调;
3、《郭店楚国竹简版老子》分散在甲乙丙三组竹简上,推测抄写于战国中期、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合计存字2046;因该版本文字古朴,所以用该版本对前文修订时采取语意校对方式,对可能引起歧义的不同处,用该版本的关键字修订前文文字;对少许的语序不同处,则参考其上下文对前文进行微调;
4、为便于学习,溯源后的《道德经》已尽可能用简体字,其中的通假字也尽可能用本字表示;若想研究《道德经》主要版本的原始古文,建议学习《北京大学西汉竹简版老子》,其内有《道德经》9个重要古本的全文对照表;
5、本文的注释部分主要为直译,为便于理解文意,也有一些意译的词句;字词的古意是通过汉文学网网址(https://www.hwxnet.com/)查询的,优先选用相近历史时期的字词古意,不选用远离本义的孤解;
6、注释时尽可能以当时的历史环境、老子的生平和著书意图作为考虑背景,并考虑了全文语意的一致性;根据上下文的逻辑,我还尝试着对《道德经》做了分段,并总结了各分段概要。
本人才疏学浅,作此文主要为自学用,也想为读者学习《道德经》提供一些帮助,乞诸专家不吝赐正!
《道德经》的重要古本
《道德经》除了本文“序”中提及的郭店版、帛甲本、帛乙本、汉简版外,还有以下重要古本:
1、严遵版。西汉晚期道家学者严遵(公元前86年~10年)原名庄君平,作《老子指归》,后被误认为伪作遭销毁,仅存德经部分。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德有点校的《老子指规》。
2、河上公版。河上公是战国时的隐士,方仙道创始人,有学者认为河上公版是汉朝的黄老学者假托河上公之名所作,河上公版收存于明朝《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为道士广泛使用。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王卡点校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3、想尔版。东汉天师道创始人张陵(34年~156年)作《老子想尔注》,此书早佚,后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六朝时期的抄本,仅存道经部分,现收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中。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饶宗颐的《老子想尔注校正》。
4、王弼版。三国时魏国的玄学家王弼(226年~249年)作《老子道德经注》,王弼版在古代文人中流传最广。2008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楼宇烈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5、傅奕版。唐朝太史令傅奕(555年~639年)对项羽妾墓中的古本进行校定,据说参考了当时的9家注本,作《道德经古本篇》,收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1988年,上海书店出版的36册《道藏》中包含了《正统道藏》。
郭店版、帛甲本、帛乙本、汉简版对照表
对照表的经文依照原字形显示,非常用繁体字的古字则用多数专家认可的同义字表示,抄错涂改的废字用“○”表示,阙文字数能推定的用“口”表示,阙文字数不能推定的用“……”表示。经文顺序以帛书版为准,每行内容则以汉简版的章为准。为便于阅读,经文中增加了标点符号。
出土的郭店版、帛甲本、帛乙本、汉简版如何考证出原字形?原字形又如何校订出同义字或本字?很多专家已经做了出色的工作,请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文附录中推荐的文献。
郭店版 |
帛甲本 |
帛乙本 |
汉简版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德。 上德无口口无以爲也,上仁爲之口口以爲也,上义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礼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而乱之首也; 口口口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故去皮取此。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礼爲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口口口口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罢而取此。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下德口之而无以爲,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上义爲之而有以爲,上礼爲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忠信之淡,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被取此。(1) |
|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口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口口口而以爲正,亓至之也。 胃天毋已清将恐口,胃地毋口口将恐口,胃神毋已霝口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口口口口口。 故必贵而以贱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谷,此亓贱口口与? 非口,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口口若玉,硌口口口。 |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亓至也。 胃天毋已清将恐莲,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口口口恐歇,谷毋已口将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 故必贵以贱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 非也,故至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若玉,硌=若石。 |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精,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正,其致之也。 天毋已精将恐死,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厥。 是故必贵以贱爲本,必高以下爲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邪? 非也,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禄=如玉,口口口口。(2) |
|
上士昏道,堇能行于亓中;=士昏道,若昏若亡;下士昏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爲道矣。 是以建言又之:明道女孛,夷道女缋,口道若退, 上惪女浴,大白女辱,广惪女不足,建惪女口,口贞女愈。 大方亡禺,大器曼成, 大音祗圣。天象亡坓。 道口口口口口口口 (乙组9-12) |
……道,善口口口口 |
上口口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口口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口,质口口口。 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
上士闻道,堇能行;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沫,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榆,桎真如䩱。 大方无隅,大器勉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殷无名。 夫唯道,善貣且成。(4) |
返也者道偅也,溺也者道之甬也。 天下之勿生于又,生于亡。(甲组37) |
口口口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反也者道之动也,口口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口于无。 |
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3)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中气以爲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败之口口,口之而败。 故人口口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口以爲学父。 |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以爲和。 人之所亚,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口口 口口口口口云=之而益。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吾将以口口父。 |
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负阴抱阳,中气以爲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命也。 是故物或损而益,或益而损。 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 故强粱者不得死,吾将以爲学父。(5) |
|
天下之至柔,口甹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闲,五是以知无爲口口益也。 不口口教、无爲之益,口下希能及之矣。 |
天下之至口,驰骋乎天下口口口口口口口无闲,吾是以口口口口口口也。 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矣。 |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闲,吾是以智无爲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及之矣。(6) |
|
明与身䈞亲?身与货䈞多? 得与亡䈞病? 甚㤅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古智足不辱,智止不怠,可以长旧。 (甲组35-37)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名与…… |
身与名孰亲?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臧必厚亡。 故智足不辱,智止不殆,可以长久。(7) |
大成若夬,亓甬不弊;大浧若中,亓甬不穷。 大考若㑁,大成若诎,大植若屈。 喿胜苍,青胜然,清青爲天下定。 (乙组13-15) |
大成若缺,亓用不币。大盈若冲,亓用不窘。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㶧。 趮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爲天下正。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盈如冲,亓口口口 口巧如拙口口口口口口口绌。 趮朕寒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大成如缺,其用不敝;大盈如冲,其用不穷。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盛如绌。 趮胜寒,静胜热,清静爲天下政。(8) |
辠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谷䙷;化莫大乎不智足。 智足之爲足,此亘足矣。(甲组5-6) |
天下有道,口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 口口口口口恒足矣。 |
口口口道,却走马口粪;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口可欲,祸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足矣。 |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产于鄗。 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智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智足之足,恒足矣。(9) |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亓出也弥远,亓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弗爲而口 |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现于口,口知天道。 亓出弥远者,亓知弥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而名,弗爲而成。 |
不出于户,以智天下;不规于牖,以智天道。 其出弥远,其智弥少。 是以聖人弗行而智、弗见而命、弗爲而成。(10) |
|
学者日嗌,爲道者日员,=之或员,以至亡爲也。 亡爲而亡不爲。 (乙组3-4) |
……爲。 取天下也恒…… |
爲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之有云,以至于无口 口口口口口口 取天下恒无事,及亓有事也,口口足以取天口。 |
爲学者日益,爲道者日损,口之有损之,至于无口 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无事,及其有事,有不足以取天下。(11) |
口口口口口以百口之心爲口。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信也。 口口之在天下,歙=焉,爲天下浑心。 百姓皆属耳目焉,聖人皆口口 |
口人恒无心,以百省之心爲心。 善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也,欱=焉,口口口口口 口生皆注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聖人恒无心,以百生之心爲心。 善者虖亦善之,不善者虖亦善之,直善也; 信者虖信之,不信者虖亦信之,直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也,匧=然,爲天下浑口。 而百姓皆属其耳目焉,聖人而皆晐之。(12) |
|
口生口口口口口口有口口徒十有三,而民生=,勭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亓生=也。 盖口口执生者,陵行不口矢虎,入军不被甲兵。 矢无所椯亓角,虎无所昔亓蚤,兵无所容口口 口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 |
口生入死。生之口口口口口之徒十又三,而民生=,僮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口何故也? 以亓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兕无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亓蚤,兵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也?以亓无口口口 |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姓生焉,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姓生也。 盖闻善聂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 虎无所错其蚤,兕无所椯其角,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13) |
|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奠道而贵口 口之奠、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口之、口口口口 口口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也,而恒自然也。 道生之畜口口口口之、亭之毒之、养之复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弗宰,是胃玄德。 |
道生之德畜之,物刑之热成之,是以万物奠道而贵德。 道之奠、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 故道生之畜之、长之逐之、亭之孰之、养之复之。 故生而弗有、爲而弗持、长而弗宰,是谓玄德。(14) |
|
閟亓门,赛其兑,冬身不谋。 启亓兑,㥶其事,冬身不逨。 (乙组13) |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亓母,以知亓口,复守亓母,没身不殆。 塞亓闷,闭亓门,终身不堇; 启亓闷,济亓事,终身口口。 口小曰口,守柔曰强。 用亓光,复归亓明,毋遗身央,是胃袭常。 |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亓母,以知亓子,既知亓子,复守亓母,没身不佁。 塞亓㙂,闭亓门,冬身不堇; 启亓㙂,齐亓口,口口不棘。 见小曰明,守口口强。 用口口口口口口口遗身央,是胃口常。 |
天下有始,可以爲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智其子,既智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 塞其脱,闭其门,终身不仅; 启其脱,齐其事,终身不来。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央,是谓袭常。(15) |
使我挈有知也,口口大道,唯口口口。 口口甚夷,民甚好解。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口、口食、货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 |
使我介有知,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大道甚夷,民甚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猒食,而赍财口口 口口盗口非口也。 |
使我介有智:行于大道,唯蛇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街。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资货有余, 是谓盗竽,非道也。(16) |
|
善建者不拔,善优者不兑,子孙以亓祭祀不乇。 攸之身,亓惪乃贞;攸之家,亓惪又舍; 攸之向,亓惪乃长; 攸之邦,亓惪乃奉;攸之天下,口口口口 口口口家,以向观向,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可以智天口口口口 口口。(乙组15-18) |
善建口口拔,口口口口口子孙以祭祀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余;修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以身口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口观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善建者口口口口口口口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修之国,亓德乃夆;修之天下,亓德乃博。 以身观身,以家口口,口口口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口知天下之然兹?以口。 |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逢;修之天下,其德乃薄。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17) |
酓惪之厚者,比于赤子。 螝虿=它弗螫,攫鸟猷兽弗扣。 骨溺菫柔而捉固,未智牝戊之合然怒,精之至也; 冬日乎而不忧,和之至也。 和曰常,智和曰明。 賹生曰羕,心使气曰勥。 勿状则老,是胃不道。 (甲组33-35) |
口口之厚口,比于赤子。 逢虿虺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口口口口口口精口至也; 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口口即老,胃之不=道口口口 |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蜂疠虫蛇弗赫,据鸟孟兽弗捕。 骨筋弱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 冬日号而不嚘,口口口口。 口口常,知常曰明。 益生口祥,心使气曰强。 物口则老,胃之不=道=蚤已。 |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䗬虿蚖蛇弗赫,猛兽㩴鸟弗簙。 骨弱筋柔而抠固,未智牝牡之合而狻怒,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幽,和之至也。 和曰常,智和曰明。 益生曰详,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蚤已。(18) |
智之者弗言,=之者弗智。 閟亓兑赛亓门、和亓光迥亓尘、挫亓锐解亓纷,是胃玄同。 古不可䙷而亲,亦不可䙷而疋; 不可䙷而利,亦不可䙷而害; 不可䙷而贵,亦可不可䙷而戋。 古爲天下贵。 (甲组27-29) |
口口弗言,=者弗知。 塞亓闷闭亓口、口其光同亓尘、坐亓阅解亓纷,是胃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口而贵,亦不可得而浅。 故爲天下贵。 |
知者弗言,=者弗知。 塞亓㙂闭亓门、和亓光同亓尘、锉亓兑而解亓纷,是胃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也,亦口口得而口; 口口得而O利,口口口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爲天下贵。 |
智者弗言,=者弗智。 塞其脱闭其门、和其光同其畛、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爲天下贵。(19) |
以正之邦,以奇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吾可以智亓肰也? 夫天多期韦而民尔畔,民多利器而邦慈昏,人多智而奇勿慈起,灋勿慈章眺恻多又。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朴。 (甲组29-32) |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口口口口也哉? 夫天下口口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兹口,口口口口口盗贼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我无爲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以正之国,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才?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口口口口昏,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物兹章而盗贼口口 是以口人之言曰: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
以正之国,以倚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智其然也? 夫天多忌讳而弥贫,民多利器而固家兹昏,人多智而苛物兹起,灋物兹章而盗贼多有。 故聖人之言云:我无爲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20)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亓正察=,亓邦夬=。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
亓正紊=,亓民屯= ;亓正察,亓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 ;福,口之所伏。 孰知亓极?口无正也。正口口口,善复爲口。口之迷也,亓日固久矣。 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
其正昏=,其民萅= ;其正计=,其国夬=。 福,祸之所倚;祸,福之所伏。 夫孰智其极?其无正。=复爲倚,善复爲妖,人之废,其日固久矣。(21) |
|
绐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是以早备,是胃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克=,则莫=智=亓=亘=,可以又=国=之母可以长口 口口口口口口长生旧视之道也。(乙组1-3) |
……可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胃深根固氐、长口口口口道也。 |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蚤=服=,是胃重=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莫=知=亓=口=,口口有=国=之母可口口久。 是胃口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
方而不割,廉而不刖,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如啬。 夫唯啬,是以蚤=服=。是谓重=积=德=,则无=不=克=,则莫=智=其=极=,则可以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也。(22) |
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天下,亓鬼不神; 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 非亓申不伤人也,聖人亦弗伤口。 口口不相口,口德交归焉。 |
治大国若亨小鲜。 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 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 非亓神不伤人也,口口口弗伤也。 夫两口相伤,故德交归焉。 |
治大国若亨小鲜。 以道位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也,聖人亦弗伤。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23) |
|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 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 爲亓靓口口宜爲下。 大邦口下小口,则取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口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口口口口口爲下 |
大国口口口口口口口牝也。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朕牡。 爲亓静也,故宜爲下也。 故大国以下口国,则取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故或下口口口下而取。 故大国者不口欲并畜人,小国不口欲入事人。夫口口亓欲,则大者宜爲下。 |
大国者,下游也、天下之牝也。 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 以其静也,故爲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爲下。(24) |
|
口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之不善也,何弃口有?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口口得、有罪以免舆?故爲天下贵。 |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之不善,何口口口 口立天子、置三乡,虽有口口璧以先四马,不若坐而进此。 古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爲天下贵。 |
道者,万物之奥也,善人之葆、不善人之所葆也。 美言可以市,奠行可以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唯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如坐而进此。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虖?故爲天下贵。(25) |
|
爲亡爲,事亡事,未亡未。 大少之 多惕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古冬亡难。 (甲组14-15) |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未。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聖人冬不爲大,故能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必多难。是口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 |
爲无爲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乎亓细也。 天下之口口口易,天下之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夫轻若口口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口口之,故口口口口。 |
爲无爲,事无事,味无味。 小大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虖其易也,爲大虖其细也。 天下之难事作于易,天下之大事作于细,是以聖人终不爲大,故能成大。 夫轻若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是以聖人犹难之,故终无难。(26) |
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谋也;亓毳也,易畔也;亓几也,易㣤也。 爲之于亓亡有也,治之于亓未乱。 合口口口口口口末;九成之台,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足下。 (甲组25-26) |
亓安也,易持也; 口口口口易谋口 ……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于足口。 |
……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䉂土; 百千之高,始于足下。 |
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其脃,易判也;其微,易散也。 爲之其无有也,治之其未乱也。 合抱之木,作于豪末;九成之壹,作于絮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27) |
爲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亡爲,古亡败;亡执,古亡失。 临事之纪,慎冬女始,此亡败事矣。 圣人谷不谷,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古圣人能尃万勿之自肰而弗能爲。(甲组10-13) 爲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爲,古无败也;无执,古口口口慎冬若始,则无败事壴。人之败也,亘于亓且成也败之,是以口人欲不欲,不贵戁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是以能榑万勿之自肰而弗敢爲。(丙组11-14)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也,口无败口;无执也,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口口弗敢爲。 |
爲之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爲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而败之,故曰慎冬若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
爲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聖人无焉,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 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焉。 (28) |
故曰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口也,以亓知也。 故以知=邦,=之贼也;以不知=邦,口口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此胃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口矣,乃口口口 |
古之爲道者,非以明口口口口口之也。 夫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 故以知=国,=之贼也;以不知=国,=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是胃玄=德=。深矣远矣,口物反也,乃至大顺。 |
古之爲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以其智也。 故以智=国,=之贼也;以不智=国,=之德也。 恒智此两者,亦楷式。 恒智楷式,是谓玄=德=。深矣远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29) |
|
江海所以爲百浴王,以其能爲百浴下,是以能爲百浴王。 圣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后之;亓才民上也,以言下之。 亓才民上也,民弗厚也;亓才民前也,民弗害也。 天下乐进而弗詀。 以亓不静也,古天下莫能与之静。(甲组2-5) |
口海之所以能爲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口口,必以亓 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隼而弗猒也。 非以亓无诤与?故口口口口口诤。 |
江海所以能爲百浴口口,口亓口下之也,是以能爲百浴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 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 天下皆乐谁而弗猒也。 不口亓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 |
江海之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爲百谷王。 是口口人之欲高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是以居上口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不以其无争邪?故天下莫能与之争。(30) |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遠送。 有車周,无所乘之; 有甲兵,无所陳口口口口口口口用之。 甘亓食,美亓服,樂亓俗,安亓居。 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口口口口口口口 |
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又周車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亓食,美亓服,樂亓俗,安亓居。 鄰國相塑,雞犬之口口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人之氣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鄰國相塑,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而死不相往來。(43) |
|
口口口口口口不口; 口者不博口者不知; 善口口口口者不善。 聖人无口,口以爲…… |
信言不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者不善。 圣人无積,既以爲人己俞有,既以予人矣己俞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
信言不美=言不信; 智者不博=者不智; 善者不辯=者不善。 聖人無責,氣以爲人已俞有,氣以予人己俞多。 天之道,利而弗害;人之道,爲而弗爭也。(44) |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夫唯口故不宵。若宵,细久矣。 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检,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故能广;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事长。 今舍亓兹且勇、舍亓后且先,则必死矣。 夫兹,口口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 |
天下口胃我大,=而不宵。 夫唯不宵,故能大。若宵,久矣亓细也夫。 我恒有三宝,市而宝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夫兹,故能勇;检,敢能广;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器长。 口舍亓兹且勇、舍亓检且广、舍亓后且先,则死矣。 夫兹,以单则朕,以守则固。 天将建之,如以兹垣之。 |
天下皆谓我大,以不宵。 夫唯大,故不宵。若宵,久矣其细也夫。 我恒有三葆,侍而葆之:一曰兹,二曰敛,三曰不敢爲天下先。 兹,故能勇;敛,故能广;不敢爲天下先,故能爲成器长。 今舍其兹且勇、舍其敛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 夫兹,以陈则正,以守则固。 天之救之,若以兹卫之。(31) |
|
善爲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口,善用人者爲之下。 口胃不诤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
故善爲士者不武,善单者不怒,善朕敌者弗与,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胃不争口德,是胃用人,是胃肥天,古之极也。 |
善爲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善胜适者弗与,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32) |
|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吾不进寸而芮尺。 是胃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 祸莫于于无=适=,斤亡吾葆矣。 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
用兵又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胃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 祸莫大于无=敌=,近O亡吾宝矣。 故抗兵相若,而依者朕口。 |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爲主而爲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适。 祸莫大于无=适=,则几亡吾葆矣。 故亢兵相若,则哀者胜矣。(33) |
|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 亓唯无知也,是以不口口口口口口口我贵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裹玉。 |
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夫言又宗,事又君。 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裹玉。 |
吾言甚易智、甚易行,而天下莫之能智、莫之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天唯无智,是以不吾智。=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怀玉。(34) |
|
知不知,尚矣;不=知= ,病矣。 是以聖人之不病,以亓口口口口口口口 |
知不知,尚矣;不知=,病矣。 是以圣人之不口也,以亓病=也,是以不病。 |
智不智,上矣;不智=,病矣。 夫唯病=,是以不病。 聖人口口病,以其不病口口口口不病。(35) |
|
口口口畏=,则大口口口矣。 毋闸亓所居,毋猒亓所生。 亓唯弗猒,是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
民之不畏=,则大畏将至矣。 毋狎亓所居,毋猒亓所生。 夫唯弗猒,是以不猒。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罢而取此。 |
口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毋柙其所居,毋厌其口生。 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是以聖人自智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36) |
|
勇于敢者口口口于不敢者则栝。 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栝。 口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亚,孰知亓故? 天之道,不单而善朕,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单而善谋。 天罔圣=,疏而不失。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枯。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智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善应,弗召自来,课然善谋。 天罔怪=,疏而不失。(37) |
|
口口口口口口口奈何以杀愳之也? 若民恒是死,则而爲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口口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斵也。 夫伐大匠斵者,则口不伤亓手矣。 |
若民恒且畏不畏死,若何以杀䂂之也? 使民恒且畏死,而爲畸者,口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又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则希不伤亓手。 |
民恒不畏死,奈何其以杀戄之也? 若使民恒不畏死,而爲畸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斵也。 夫代大匠斵者,希不伤其手矣。(38) |
|
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爲口,是以不治; 民之巠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贤贵生。 |
人之饥也,以亓取食锐之多,是以饥; 百生之不治也,以亓上之有以爲也,口以不治; 民之轻死也,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贤贵生。 |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脱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上之有以爲也,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也,以其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爲,是贤贵生也。(39) |
|
人之生也柔弱,亓死也鲠仞贤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栋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 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
人之生也柔弱,亓死也鲠信坚强; 万口口木之生也柔椊,亓死也栋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口以兵强则不朕,木强则兢。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倰信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苦蒿。 故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核。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40) |
|
天下口口口口口者也。 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損有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不然,損口口口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見賢也。 |
天之道,酉張弓也。 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云之,不足者口口。 口口口口云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云不足而奉又余。 夫孰能又余而口口奉於天者?唯又道者乎? 是以圣人爲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亓不欲見賢也。 |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輔之。 天之口,損有餘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也。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其欲不見賢也。(41) |
|
天下莫柔口口口,口口堅强者莫之能口也,以亓无口易口 口口口口口口勝强,天口口口口口口口行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口口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 是以聖右介,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介,口德司勶。 夫天道无親,恒與善人。 |
天下莫柔弱於水,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以亓无以易之也。 水之朕剛也,弱之朕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口口口口也。 是故圣人之言云,曰:受國之訽,是胃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禾大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爲善? 是以圣人執左芥,而不以責於人。 故又德司芥,无德司勶。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堅强者莫之能失也,以其無以易之也。 故水之勝剛,弱之勝强,天下莫弗智,而莫能居,莫能行。 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訽,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恙,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 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肆。 天道無親,恒與善人。(42) |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口恒无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口。 |
道可道也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口口口口;恒又欲也,以觀亓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
道可道,非恒道殹;名可命,非恒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無欲,以觀其眇;恒有欲,以觀其所僥。 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之,眾眇之門。(45) |
|
天下皆智美之爲美也,亞已;皆智善,此亓不善已。 又亡之相生也,戁惕之相成也,長耑之相型也,高下之相浧也,音聖之相和也,先後之相墮也。 是以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勿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甲组15-18) |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恒也。 是以聲人居无爲之事,行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 弗去。 |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口口口口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昔而弗始,爲而弗侍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
天下皆智美之爲美,亞已;皆智善之爲善,斯不善矣。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短長之相刑,高下之相頃,言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 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辤,爲而弗侍,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46) |
不上賢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民不爲口不口口口口民不亂。 是以聲人之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焉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也,虛亓心實亓腹,弱亓志强亓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無智無欲,使夫智不敢、弗爲,則無不治矣。(47) |
|
口口口口口口口盈也,淵呵,始萬物之宗。 銼其解其紛,和其光同口口口口口或存。 吾不知口子也,象帝之先。 |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呵,佁萬物之宗。 銼亓兑解亓芬,和亓光同亓塵,湛呵,佁或存。 吾不知亓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淵旖,佁萬物之宗。 㭫其脱解其紛,和其光同其袗,湛旖,佁或存。 吾不智其誰子?象帝之先。(48) |
|
天地之间,亓猷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甲组23) |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口口狗。 天地口聞,口猶橐籥輿?虛而不淈,蹱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圣人不仁,口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聞,亓猷橐籥輿?虚而不淈,勭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虖?虛而不屈,動而揄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49) |
浴神口死,是胃玄=牝=之門,是胃口地之根。 緜=呵若存,用之不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口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口輿?故能成其口。 |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 緜=呵亓若存,用之不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亓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退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先,外亓身而身存。 不以亓无私輿?故能成亓私。 |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緜虖若存,用之不墐。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無私虖?故能成其私。(50) |
|
上善治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踵善時。 夫唯不靜,故无尤。 |
上善如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居眾人之所亞,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勭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尤。 |
上善如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51) |
|
殖而浧之,不不若已。湍而羣之,不可長保也;金玉浧室,莫能獸也;貴福喬,自遺咎也。 攻述身退,天之道也。 (甲组37-39) |
㨁而盈之,不口口口。口口口之,口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䮦,自遺咎也。 功述身芮,天口口口。 |
㨁而盈之,不若亓已。揣而允之,不可長葆也;金玉口室,莫之能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梪而允之,不可長葆;金玉盈室,莫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52)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能嬰兒乎?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生之畜之,生而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德。 |
戴營袙抱一,能毋离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脩除玄監,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胃玄德。 |
載熒魄抱一,能毋離虖?槫氣致柔,能嬰兒虖? 脩除玄鑑,能毋有疵虖?愛民沽國,能毋以智虖?天門啟閉,能爲雌虖?明白四達,能毋以智虖? 故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53) |
|
卅口口口口口其无,口口之用口; 然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口口口; 口口口當其无,有口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
卅福同一轂,當亓无,有車之用也; 埏埴而爲器,當亓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亓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
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 挻殖器,當其無,有殖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54) |
|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口口口,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是以聲人之治也,爲腹不口口,故去罷耳此。 |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O使人之行仿,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口。 是以圣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彼而取此。 |
五色令人目盳,毆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方,五味令人之口爽,五音令人之耳聾。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被取此。(55) |
|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可胃寵辱?寵爲下也,䙷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寵辱驚。 口口口口口若身?吾所以又大患者,爲吾又身,及吾亡身,或可口口 口口口口爲天下,若可以厇天下矣;㤅以身爲天下,若可以迲天下矣。(乙组5-8) |
龍辱若驚,貴大梡若身。 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爲下,得之若驚,失口若驚,是胃龍辱若驚。 何胃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梡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
弄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胃弄辱若驚?弄之焉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胃弄辱若驚。 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 若可以橐天下口;愛以身爲天下,女可以寄天下矣。 |
寵辱若口,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寵爲下,是謂寵辱。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以橐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以寄天下。(56) |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㯻口口口=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 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口口。 |
視之而弗見,口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命之曰希; O捪之而弗得,命之曰夷。 三者不可至計,故緄而爲一。=者,亓上不謬,亓下不忽。 尋=呵,不可命也,復歸於无物。 是胃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胃沕朢。 隋而不見亓後,迎而不見亓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紀。 |
視而弗見,命之曰夷;聽而弗聞,命之曰希;搏而弗得,命之曰微。 參也,不可致計,故運而爲一。參也,其上不杲,其下不没。 台=微=,不可命,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没芒。 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智古以,是謂道紀。(57) |
|
古之善爲士者,必非溺玄達,深不可志。 是以爲之頌:夜乎口奴冬涉川,猷乎亓奴愄四鄰,敢乎亓奴客,渙乎亓奴懌,屯乎亓奴樸,坉乎亓奴濁。 竺能濁以束者,將舍清;竺能庀以迬者,將舍生。 保此術者不谷尙呈。 (甲组8-10) |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爲之容曰:與呵其若冬口口口口口口畏四口,口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口呵其若楃,春口口口口口口口若浴。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口口以能口口口成。 |
古之口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 夫唯不可志,故强焉之容曰:與呵亓若冬涉水,猷呵亓若畏四鄰,嚴呵亓若客,渙呵亓若凌澤,沌呵亓若樸,湷呵亓若濁,曠呵亓若浴。 濁而靜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葆此道口口欲盈,是以能幣而不成。 |
古之爲士者,微眇玄達,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强爲之頌曰:就虖其如冬涉水,猶虖其如畏四鄰,嚴虖其如客,渙虖其如冰之澤,杶虖其如樸,沌虖其如獨,廣虖其如浴。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抱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以能敝不成。(58) |
至虛,亙也;獸中,䈞也。 萬勿方作,居以須復也。 天道員=,各復亓堇。 (甲组24) |
至虚,極也;守情,表也。 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雲=,各復歸於其口口口。=是胃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㠵,=作,兇。 知常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口口口,沕身不怠。 |
至虚,極也;守靜,督也。 萬物旁作,吾以觀亓復也。 天物祛=,各復歸於亓根,曰靜。=是胃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芒,=作,凶。 知常容=乃公=乃王口天=乃道=乃,没身不殆。 |
至虚,極;積正,督。 萬物竝作,吾以觀其復。 天物云=,各復歸其根,曰靜,=曰復=命=,常也。智常,明也。 不智常,忘作,兇。 智常曰容=乃公=乃王=乃天=乃道=乃久,没而不殆。(59) |
大上,下智又之;亓即,親譽之;亓既,愧之;亓即,侮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亓貴言也,成事述杠,而百眚曰我自狀也。 古大道癹,安又仁義;六親不和,安又孝孳;邦家緍亂,安又正臣。 (丙组1-3) 絕智弃辯,民利百伓;絕攷弃利,覜惻亡又;絕偽弃詐,民复季子。 三言以爲辨不足,或命之或乎豆:視索保䑑,少厶寡欲。 (甲组1-2) |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口口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快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昏乳,案有貞臣。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盗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口口口口口 |
大上,下知又口;亓口,親譽之;亓次,畏之;亓下,母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亓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胃我自然。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知慧出,安有口口;六親不和,安又孝茲;國家昏亂,安有貞臣。 絕圣棄知,而民利百倍;絕仁棄義,而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口而寡欲。 |
大上,下智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猶虖,其貴言,成功遂事,百姓曰我自然。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茲;國家捪亂,安有貞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參言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60) |
㡭學亡憂。隹與可,相去幾可?美牙亞,相去可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乙组4-5) |
口口口口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口口,亦不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眾人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口口口口。 纍呵,如口口口。 口口皆有餘,我獨遺。我禺人之心也,惷=呵! 鬻口口口口口口昏呵;鬻人蔡=,我獨悶=呵。 忽呵,其若口,望呵其若無所止。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以悝。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絕學无憂。唯與呵,亓相去幾何?美與亞,亓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朢呵,亓未央才! 眾人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毫,我博焉未垗,若嬰兒未咳。 纍呵,佁无所歸。 眾人皆又余,我愚人之心也,湷=呵! 鬻人昭=,我獨若昏呵;鬻人察=,我獨閩=呵。 沕呵,亓若海,朢呵,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䦎以鄙。 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
絕學無憂。唯與何,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以不畏人,芒虖,未央哉! 眾人巸=,若鄉大牢,而萅登臺,我柏旖未佻,若嬰兒之未䀭。 絫旖,台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而我蜀遺,我愚人之心也,屯=虖! 猷人昭=,我蜀若昏;猷人計=,我獨昏=。 没旖,其如晦;芒旖,其無所止。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抏以鄙。 我欲獨異於人,而唯貴食母。(61) |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望唯忽。口口口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吔。 其請甚真,其中口口。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 |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朢唯沕。=呵朢呵,中又象呵;朢呵沕呵,中有物呵; 幼呵冥呵,亓中有請呵。 亓請甚真,亓中有信。自今及古,亓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物,唯恍唯没。=旖恍旖,其中有象旖;恍旖没旖,其中有物旖;幽旖冥旖,其中有請旖。 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說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然哉?以此。(62) |
|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口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口居。 |
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亓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亞之,故有欲者弗居。 |
炊者不立。自見者不明,自視者不章,自發者無功,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斜食叕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65) |
|
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聲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口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口口口口口口口語才?誠金歸之。 |
曲則全,汪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圣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章,不自見也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胃曲全者,幾語才?誠全歸之。 |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或。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見故明,不自視故章,不自發故有功,弗矜故長。 夫唯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全者,幾語邪?誠全歸之也。(63) |
|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爲此? 天地口口口口口口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者者同於失。 同於德口,道亦德之;同於口者,道亦失之。 |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爲此? 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
希言自然。故剽風不終朝,趨雨不終日,孰爲此? 天地弗能久,而兄於人虖?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故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信不足,安有不信。(64) |
|
又狀蟲成,先天地生。 敓穆,蜀立不亥,可以爲天下母。 未智亓明,字之曰道,吾強爲之明曰大=曰逝=曰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 人灋地=灋天=灋道=灋自肰。(甲组21-23) |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口口口,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口曰筮=曰口口口口 口口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口法口=法口口法口口 |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蕭呵漻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亓名也,字之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曰筮=曰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
有物綸成,先天地生。 肅覺,獨立而不改,偏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 吾不智其名,其字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曰逝=曰遠=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或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灋地=灋天=灋道=灋自然。(66) |
口爲巠根,清爲趮君。 是以君子眾日行,不蘺其甾重。 唯有環官,燕處口口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於天下?巠則失本,趮則失君。 |
重爲輕根,靜爲趮君。 是以君子冬日行,不遠亓甾重。 雖有環官,燕處則昭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則失君。 |
重爲輕根,靜爲趮君。 是以君子冬日行,而不遠其輜重。 唯有榮館,燕處超若。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趮則失君。(67) |
|
善行者无勶迹,口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以檮策,善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口口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忡明。 故善口口口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
善行者无達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策,善O閉者无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恒善㤹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胃曳明。 故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不貴亓師,不愛亓資,雖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
善行者無勶迹,善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用檮筴,善閉者無關鍵不可啟,善結者無繩約不可解。 故聖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欲明。 善=人=之師也,不善=人=之資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唯智必大迷,此謂眇要。(68) |
|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恒=德不=雞=,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恒德=乃=口口口口口口 知其,守其黑,爲=天=下=式=,恒德=不=貣=,復歸於无極。 楃散口口口口人用則爲官長。 |
知亓雄,守亓雌,爲=天=下雞=,恒=德=不=离=,復口口口口 口亓白,守亓辱,爲=天=下=O浴=,恒=德=乃=足=,復歸於樸; 知亓白,守亓黑,爲=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於无極。 樸散則爲器,圣人用則爲官長。 |
智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恒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智其白,守其辱,爲=天=下=谷=,恒德乃足,復歸於樸; 智其白,守其黑,爲=天=下=武=, 恒德不貣,復歸於無極。 樸散則爲成器,聖人用則爲官長。(69) |
|
夫大制无割。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口口。 口口口器也,非可爲者也。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炅或口口口口口或坏或撱。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 |
夫大制无割。將欲取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O物或行或隋,或熱或䂳,或陪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諸。 |
大制無畍。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 得已。 天下神器,非可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熱或炊,或强或㭫,或伓或隋。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70) |
|
以道差人宔者,不谷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而弗癹,果而弗喬,果而弗矜,是胃果而不強,亓事好長。 (甲组6-8) |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口天下口口口口 口口所居,楚朸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果而毋䮦,果而勿矜,果而口口,果而毋得已居,是胃口而不强。 物壯而老,是胃之不=道=蚤已。 |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於天下,亓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口口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强。 物壯而老,胃之不=道=蚤已。 |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於天下,其事好睘。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故果而毋矜,果而毋驕,果而毋發,果而毋不得已。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蚤已矣。(71) |
君子居則貴左,甬兵則貴右。古曰:兵者口口口口口 口䙷已而甬之,恬淡爲上。 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口口口以䙷志於天下。 古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豐居之也。 古殺口口,則以哀悲位之;戰勝,則以喪豐居之。(丙组6-10) |
夫兵者,不祥之器口,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口口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亞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兵者,不祥口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鏤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口口口口口口。是以偏將軍居左、而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口口口口口立口;口朕,而以喪禮處之。 |
夫觟美,不恙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也。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不恙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僂爲上。 弗美,若美之,是樂=之=是=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 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扁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 殺人眾,則以悲哀立之;戰勝,以喪禮居之。(72) |
道亙亡明,樸。唯妻,天地弗敢臣。 矦王女能獸之,萬勿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 始折又明=亦既又,夫亦將智=止=所以不殆。 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與江海。 (甲组18-20) |
道恒无名,楃。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口口口口焉。 始制有口口口口有,夫口口口口口口所以不口。 俾道之在口口口口口浴之與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口口口口口有力也,自勝者口口;口口口口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 |
道恒无名,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俞甘洛,口口口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所以不殆。 卑口口在天下也,猷小浴之與江海也。 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朕人者有力也,自朕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亓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壽也。 |
道恒無名,樸。唯小,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安。 始正有名=亦既有,夫亦將智=止=所以不殆。 避道之在天下,猶小谷之與江海。 故智人者智,自智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强;智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73) |
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遂事而弗名有也,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則恒无欲也,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口口爲主,可名於大。 是口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
道渢呵,亓可左右也,成功遂口口弗名有也。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則恒无欲也,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命於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亓不爲大也,故能成大。 |
道泛旖,其可左右,萬物作而生弗辤,成功而弗名有。 愛利萬物而弗爲主, 故恒無欲矣,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故能成大。(74) |
|
埶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坪大。 樂與餌,過客止。 古道口口口:淡可亓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聖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丙组4-5) |
執大象,口口往=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其无味也,口口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
執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口,過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亓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
埶大象,天下往=而不害,安平大。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言曰:淡旖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也。(75) |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口口强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 是胃微明,友弱勝强。 魚不脱於潚,邦利器不可以視人。 |
將欲㩉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O强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口。 是胃微明,柔弱朕强。 魚不可說於淵,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將欲欱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强之; 將欲廢之,必古舉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 是謂微明,耎弱勝强。 魚不可說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視人。(76) |
|
道亙亡爲也,矦王能守之,而萬勿將自化。 =而欲作,將貞之以亡明之樸,夫亦將智=足以束,萬勿將自定。(甲组13-14) |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 =而欲口口口口口口=名=之=楃=,夫將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而欲作,吾將闐=之=以=无=名=之=樸=,夫將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 |
道恒無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而欲作,吾將寘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不=辱=以靜,天地將自正。(77) |
老子上经(又称为德经)注释
(汉简版1章,王弼版38章)上德不德[1],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上德无为[3]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文)上等德行之人不索求德报,所以能够积德而有德;下等德行之人不想失去德报,所以不能积德而无德。上等德行之人做事因顺常道不妄为且不以有德自居,上等仁行之人做仁爱的事且不以有德自居,上等义行之人做正义的事且认为有德于人,上等礼行之人施礼行讲客套若无人回礼,会伸出手臂拉扯别人。所以迷失了道而后才注重德,迷失了德而后才注重仁,迷失了仁而后才注重义,迷失了义而后才注重礼。注重虚礼往来是忠诚信实的浅薄表现和混乱的开始,注重预期占卜是道的表面浮华和愚蠢的开端。所以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应厚德不薄德、应朴实不浮华,所以要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汉简版2章,王弼版39章)昔得一[4]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5],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释文)古来得一的,天得一时就清静,地得一时就安宁,神得一时就灵验,山谷得一时就充实,侯王得一时就地位高贵,他们都致力于得一啊。常言说天不能保持清静恐怕就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就要倾覆,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山谷不能保持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侯王不能保持高贵地位恐怕就要垮台。保持高贵地位需要有稳定的根基,所以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真是说他的根基低贱吗?不是的,是追求很多美誉将导致没有美誉的缘故。因此侯王提醒自己不要总想着光华如同宝玉的美誉,需要想坚硬如同顽石的根基。
(汉简版4章,王弼版41章)上士[6]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夷道如颣(lèi)[7],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8],质真如渝[9]。大方[10]无隅,大器曼[11]成,大音[12]希声[13]。天象无形,道殷无名[14]。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释文)上等资质的士人听到道,能勤恳地实行;中等资质的士人听到道,像听到又像没听到;下等资质的士人听到道,哈哈大笑,不大笑,就谈不上是道了。所以关于道和德有这样的格言:明白的道好像有隐晦,平坦的道好像有阻碍,前进的道好像有后退,崇高的德好像有低谷,清白的德好像有卑辱,宽广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有怠惰,纯真质朴的德好像有变化。方形的大地找不到边角,重大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完成,大广传送的乐音是无声之音。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天象没有形体,道也是广大和虚无的。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们完成。
(汉简版3章,王弼版40章)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15],有生于无[16]。
(释文)道的运动形式是往返的,道的作用发挥是柔弱的。天下万物都是从实有本源中产生的,而实有本源又是从虚无始祖中产生的。
(汉简版5章,王弼版42章)道生一[17],一生二[18],二生三[19],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命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20],我将以为教父。
(释文)虚无的道化生出首个实有,首个实有化生出前二实有,前二实有化生出前三实有,前三实有化生出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气机虚冲从而阴阳和合。人民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公们却以此自称。这是由于认识到事务或因增益而减损、或因减损而增益。别人教给我的,我也照样教给人家。所以强横者将因不能得一而趋于死亡,我将以此为基本教义。
【第1段】明确了德仁义礼的行为差异,强调了行与道合的重要性,指出道德表象有可能与其本质相反,分析万物演变得出了不能妄为的基本教义。
(汉简版6章,王弼版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21]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释文)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渗透进没有空隙的地方,这都是由于虚无的道在柔弱地发挥作用,我因此知道因顺常道不妄为大有好处。不发号施令的教导、因顺常道不妄为的好处,天下间什么方法都比不上。
(汉简版7章,王弼版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文)名誉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个宝贵?得到生命失去名利与失去生命得到名利哪个有害?过分的吝惜必定会造成大的破费,过多的储存必定会造成大的损失,这都是由于道的往返运动造成的。所以知道名利已足够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时停止获取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够长久。
(汉简版8章,王弼版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zhōng),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盛若绌(chù)[22],大直若曲。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文)最完满的东西又好像某处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又好像内部有虚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灵巧的东西又好像有时是笨拙的,最充裕的东西又好像某方面是不足的,最平直的东西又好像某部分是弯曲的。天下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跳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战胜酷热,清静自然才是天下万物生长的正道。
(汉简版9章,王弼版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产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惨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释文)天下治理有道时没有战争,赶着军马去驮粪种田;天下治理无道时战争纷起,军马在战场上生小马。罪恶没有比畅适贪欲更大,过失没有比追求贪欲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所以没有贪欲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汉简版10章,王弼版47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yǒu),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23]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释文)修道者不用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情形;不用望窗外,就可以推知自然界的变化。不修道者向外奔逐得越远见闻越杂乱,所知道的道理就会越少。所以圣人不用行远而能够知远、不用亲自观察而能够明了事物、不用亲自去做而可以事有所成。
(汉简版11章,王弼版48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释文)做学问者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妄学(妄学指不合道的学习)将使私心和妄为每天增加;修道者清理乱象绝弃妄学,私心和妄为将每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达到因顺常道不妄为的境地。道对所有事情都发挥作用,所以因顺常道不妄为则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作为的。治理国家的人总是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百姓,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汉简版12章,王弼版49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xī)歙然,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释文)圣人总是没有私心的,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对我好的人,我对他好,对我不好的人,我也对他好,就得到了人们的好感;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圣人身处天下,表现出和洽安定的样子,为治理天下无私无欲。百姓都倾注耳目到圣人身上,圣人则将他们都视为小孩。
(汉简版13章,王弼版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24],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sì)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25]焉。
(释文)人出世而生入地而死,与外界交互表示生存的身体部件是四肢九窍,与外界不能交互表示死亡的身体部件也是四肢九窍,而民众奉养过度,就会导致四肢九窍全部失能而进入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过度消耗过度了。据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须躲避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参加军队不须穿戴铠甲兵革。犀牛对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兵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保有机敏的四肢九窍不进入死地。
(汉简版14章,王弼版51章)道生之而德[26]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xù)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释文)道产生万物且有道之德畜养万物,自然物呈现出各种性状而器物是利用自然物的性状制成,因此天下万物都尊重道而又珍贵道之德。道的被尊重、道之德的被珍贵,没有人加封而总是自然而然。道产生万物畜养万物、成长万物发育万物、成就万物成熟万物、奉养万物保护万物。道产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辅助万物而不自持有功、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妙深邃的道之德。所以修道能够成事积德。
【第2段】通过常道阐明无为、知足、清静等要求,指出道有玄妙深邃的道之德,修道能够做到知止、无不为、无私和善生。
(汉简版15章,王弼版52章)天下有始[27],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28];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逨(lái)[29]。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30]。
(释文)天下万物有开始,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既然得知了本源,就可以依据本源的规律认知万物,既然认知了万物,又能遵守本源的规律辅助万物,就会终身都没有危险。堵塞贪欲孔窍关闭妄为门径,终身不需辛勤认知;开启贪欲孔窍增添妄为事件,终生不能守住本源。能看见精微、懂事理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不妄为的叫做强。运用事务的光芒返照事务的精微进而明白事理,因循事理就不会给自身招致灾祸,这就叫做因顺常道。
(汉简版16章,王弼版53章)使我挈(qiè)[31]有知:行于大道,唯迤(yí)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32]、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资货有余,是谓盗竽(yú)[33],非道也。
(释文)使我提高到有这样的觉悟:因顺常道行事像走在大路上,害怕走上斜路。大道虽很平坦,民众却爱走小路捷径。侯王更有条件走小路捷径。如果朝政非常废弛、田地非常荒芜、仓库非常空虚,侯王却穿着华美、佩戴利剑、饮食豪奢、钱财无尽,这样的侯王就叫做强盗头子,这个现象是不合乎道的。
(汉简版17章,王弼版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zhǎng);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pǔ)。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释文)善于因顺常道建树基业的,基业稳固不会被拔除,善于因顺常道抱守功德的,功德延续不会脱失掉,子孙因此就会祭祀不断。因顺常道行事就是修道。修道于一身,其德就会纯真;修道于一家,其德就会有余;修道于一乡,其德就会盛大;修道于一国,其德就会丰广;修道于天下,其德就会普遍。以自身可以观知别身,以自家可以观知别家,以自乡可以观知别乡,以本国可以观知别国,以目前的天下可以观知过去的天下。我为什么能够推知天下情形呢?就是通过这个道理。
(汉简版18章,王弼版55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ī)蛇弗螫(shì),攫(jué)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朘(juān)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yōu),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34],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释文)积德深厚的人,好似刚出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能伤害他,凶鸟猛兽不能扑捉他。婴儿筋骨柔弱但握东西很牢固,不懂得男女交合但阳器能异常勃起,是由于元气非常精纯的缘故;婴儿整天哭号但不气逆,是由于元气非常柔和的缘故。柔和是符合常道的,知道柔和就是明智。贪图生活享受是灾祸的预兆,意气用事是逞强。万物过于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称之为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会灭亡。
(汉简版19章,王弼版56章)智者弗言,言者弗智。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文)聪明的人不发号施令,发号施令的人不聪明。如果聪明的人堵塞贪欲孔窍关闭妄为门径,遮蔽光芒混同尘俗,挫掉锋芒解除纷扰,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由此不能得以亲近,也不能得以疏远;不能得以利益,也不能得以危害;不能得以尊贵,也不能得以卑贱。因此玄妙齐同的境界被天下所尊贵。
【第3段】阐明了修道积德的方法:袭常、行大道、善建抱、知和、玄同。
(汉简版20章,王弼版57章)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苛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云: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释文)以清静自然的正道治国,以出奇诡秘的计谋用兵,以不扰民的方法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应该是这样的呢?是因为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掌握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的智巧心机越多繁苛之物就越兴起,法律条文越彰明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不扰民人民就自然地富有,我不妄为人民就自然地化育,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地端正,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地淳朴。
(汉简版21章,王弼版58章)其政闷闷,其民蠢蠢;其政察察,其帮缺缺。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文)政治上宽厚昏闷,人民就憨直浑噩,政治上严酷苛察,国家就残缺破坏。幸福依傍在灾祸的里面,灾祸藏伏在幸福的里面。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呢?这没有定准。正常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异,人民对此的迷惑,由来很久了。正因为事务会变化、好坏没有定准,所以政治上应该方正而不割伤人,有棱角而不刺伤人,正直而不强横,光亮而不耀眼。
(汉简版22章,王弼版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35]。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释文)治理人民奉行天命,做好农耕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遵行天时做好农耕,才能早早服行大道。早早服行大道就是不断地积蓄德,不断地积蓄德则会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无人能知其终极,无人能知其终极则可以因此立国,有了立国的根本则可以长久。这就是深扎根须培固根柢、长久维持长久存在的道理。
(汉简版23章,王弼版60章)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释文)治理大国应如同烹煮一锅小鱼那样平和:小鱼不破碎互不妨害。用道来统治天下,鬼就不灵验;不但鬼不灵验,神也不伤害人;不但神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相互不伤害,所以天下万物的德性交相归化于大道。
(汉简版24章,王弼版61章)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pìn)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释文)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天下物类的雌性。天下雌雄交合的时候,雌性总是以安静战胜雄性的。要做到安静,就得居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居下,则取服小国;小国对大国居下,则取从于大国。所以或是居下而取服,或是居下而取从。所以大国不过是想兼纳别人,小国不过是想参与别人。若让双方都能达成自己所想要的,则大国适宜居下。
(汉简版25章,王弼版62章)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壁以先驷(sì)马,不如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释文)道是万物的归依,是善德人的宝贝和不善德人要保养的护身符。动听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好感和信任,高尚的行为可以让人被尊敬、被感恩,不善德人怎么能抛弃要保养的护身符呢?所以加冕天子、封置三公时,举行前有拱璧后有驷马的隆重仪式,还不如恭敬地献上这个道学。古时之所以珍贵这个道,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有道做归依,人们想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吗?所以道应为天下人所珍贵。
(汉简版26章,王弼版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事作于易,天下之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释文)以因顺常道不妄为的方法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手段去处理事物,把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要用德行来回报怨责。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入手。天下的难事由易事作起,天下的大事由小事作起。所以圣人始终不像在做大事,最后却能够完成大事。轻易许诺的人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圣人尚且重视困难,最后也就没有困难。
(汉简版27章,王弼版64章)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léi)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释文)事物在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图谋,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防止事故要在它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动乱要在它没有开始的时候。合抱的树木,由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筐土垒起;攀登百仞的高峰,要从脚下平地开始。
(汉简版28章,王弼版64章)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36],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释文)妄为的会失败,强执的会失去。因此圣人无妄为,也就没有失败;无强执,也就没有失去。民众做事,经常在即将完成的时候却告以失败,所以在事情将要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记住初心不贪不妄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贪欲为欲望,他不珍贵难得的货物;圣人以不妄学为学习之法,他复习大众所犯过错中的经验。圣人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汉简版29章,王弼版65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楷式也。恒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返矣,乃至大顺。
(释文)古时候以道治国的人,不是用道来教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憨直敦厚。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智巧心机来应对治理。所以人民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是国家的祸患;人民不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才是国家的德泽。始终明白这两点,治理国家时不用智狡之策,这也是治国法则啊。始终知道治国法则并遵守,就是玄妙深邃的德。玄妙深邃的德深奥啊幽远啊,它和天下万物一起返回于道,以至于完全顺乎自然。
(汉简版30章,王弼版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释文)江海所以能汇集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汇集百川。因此圣人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语对人民表示谦卑;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上面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处在前面而人民不觉得妨害。天下人乐于推举圣人而不讨厌他。不正是因为他无所争求么?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汉简版43章,王弼版80章)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文)国家小人民少,以道治国自给自足,使有几十上百人效用的器械而无需使用,使人民对于死亡看得很重而避免迁徙,有船和车也无需去乘坐,有兵器也没有使用的机会,使人民的德行恢复到结绳记事时的俭朴。人民会甘享他们的食物,欣赏他们的衣服,喜欢他们的风俗,安住他们的居所。邻近的国家相互望得见,鸡狗的声音相互听得到,如果区域内的国家都实行道治,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会为求生而相互往来迁徙。
(汉简版44章,王弼版81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37],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弗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释文)信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信实;知理的人不博运,博运的人不知理;善德的人不过分,过分的人不善德。圣人不需要什么积蓄,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充足。所以天之道,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伤害它,圣人之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跟人争夺。
【第4段】阐明了圣人以道治邦的各种道理和德行。
(汉简版31章,王弼版67章)天下皆谓我[38]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39]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yuán)之。
(释文)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似乎不像什么。正是因为道太大,所以才不像什么。如果像什么,时间久了道也就渺小了。修习不像什么的道靠什么呢?我始终有三个法宝,持守且珍藏着它们:一叫柔慈,二叫俭朴,三叫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柔慈,所以能蓄积勇气;俭朴,所以能厚广宽裕;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所以能成为成就大事的首领。现在要是舍弃柔慈而蓄积勇气、舍弃俭朴而厚广宽裕、舍弃谦后而求取争先,则必然会覆灭!柔慈蓄勇,用来战斗则胜利,用来守卫则坚固。天要成就他,就像用柔慈来保护他。
(汉简版32章,王弼版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释文)善于修道的上士不轻易动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硬拼,善于用人的人甘居人下。这叫做不硬与人相争的德,叫做善于利用人,叫做符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法则。
(汉简版33章,王弼版69章)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háng)、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则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释文)指挥作战有这样的话: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客居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后退一尺。柔慈不为先的同时要做好应敌准备。这就是说准备好行军却像没有排列阵势,准备好奋臂却像没有伸出手臂,准备好使用兵器却像没有拿着兵器,准备好回击敌人却像没有面临敌人。灾祸之大莫过于轻敌无备,轻敌无备就几近丧失我所说的法宝。所以在两军对战兵力相当时,哀矜为客蓄积勇气、重视敌人做好准备的一方将获得胜利。
(汉简版34章,王弼版70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pī)褐而怀玉。
(释文)我讲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践行,而天下间普通人没人能理解道、没人能践行道。说话有宗旨,做事有根据。正是因为不理解我讲的道,所以普通人才不能理解我。理解我讲的道的人稀少,取法我讲的道的人尊贵。所以修守大道的圣人就好像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揣着美玉。
(汉简版35章,王弼版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释文)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高明的;不知道装作知道,这就是弊病。因此圣人没有这种弊病,是因为他担忧不知道装作知道的弊病,所以才不犯这种弊病。
(汉简版36章,王弼版72章)民之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毋狎(xiá)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xiàn)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释文)当人民不惧怕你的威势时,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以人民为禽兽而处之以牢笼,不要压迫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侯王不压迫其人民,所以人民不憎恶他。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但不自显高贵,所以应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汉简版37章,王弼版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wù),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招自来,默然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文)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会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或得利或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符合天道的人,不争战却善于胜利,不发号施令却善于应对,不召唤却有民众自动归顺,不动声色却善于谋划。这都是因为天道之网广漠无形,虽然稀疏却不漏失,能对所有事情发挥作用。
(汉简版38章,王弼版74章)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40]。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zhuó)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释文)如果人民一直不怕死,怎么能用杀去吓唬他们呢?使人民一直怕死,有敢于捣乱的人,我们把他抓起来杀掉,谁还敢捣乱呢?若要使人民一直是怕死的,就应一直有司杀者。不合乎道的人趋于死亡,道能为司杀者提供指引。如果侯王代替司杀者按自己的意图去杀人,就像代替木匠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
(汉简版39章,王弼版75章)人之饥也,以其取食术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释文)人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侯王夺取食物的计谋太多,所以挨饿;百姓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侯王强作妄为,所以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视死亡危险,是因为过分追求生活享受,所以轻视死亡危险。只有不追求生活享受清静恬淡的人,才是善于珍重生命的。
(汉简版40章,王弼版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骾(gěng)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41],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㮓(gèn)。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释文)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不僵的,死后就变得僵硬而坚强;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弱脆嫩的,死后就变得枯萎而干硬。所以说:坚强是趋于死亡的属性,柔弱是趋于生存的属性。因此军队逞强则不能取胜,树木挺强则遭到折断。所以强大反而居于下位,柔弱反而居于上位。
(汉简版41章,王弼版77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xiàn)贤也。
(释文)天道,像拉弓射箭一样。目标高了箭就压低一些,目标低了箭就抬高一些,射得远了弓就放松些,射程不足弓就补拉些。天道,是削减有余的而补偿不足的;人道则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谁能够有余而且把东西供给天下人呢?只有遵循天道俭朴无欲的圣人吧?因此圣人做了事而不占为己有、成功了也不自居有功。圣人这样做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贤德。
(汉简版42章,王弼版78、79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42],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释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水愿处低位的特性。质柔的水能胜过质刚的、柔弱的生命力能胜过刚强的,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普通人却没能践行这个事理。因此有圣人的话,这样说道:能承受国家的耻辱,才配称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的灾殃,才配称天下的君王。正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和解重大的忿怨,总是会有剩余的忿怨,这种和解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持有债券,却不责求别人偿还。所以有德的人掌管债券低柔不争,无德的人逼人还债不肯减缓。圣人像低柔不争的水承受国家的耻辱和灾殃是善德。天道无所谓亲疏,总是会帮助善德之人。
【第5段】阐明了修道法宝慈、俭和不为先,批判了一些不合道的政治行为,强调了政治上应柔弱不争。
【老子上经】主要论述修道袭常能积德和侯王以道治邦得天下的观点。
老子上经(又称为德经)计汉字3044个。
老子下经(又称为道经)注释
(汉简版45章,王弼版1章)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43]。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文)万物归依的道是可以通过因顺常道来修守的,道是运动的、不是恒定不变的;万物指称的名是可以依据性状特征来命名的,名是依性状而变的、不是恒定不变的。无,是创生万物的虚无始祖的名;有,是创生万物的实有本源的名。所以经常设想无,来观察领悟无的虚无奥妙;经常设想有,来观察体会有的实有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个出处,它们的名称不同但说的是同一个东西道。道是玄妙深邃而又玄妙深邃的,是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
(汉简版46章,王弼版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è)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释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有丑恶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就有不善的了。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包含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追随的。道是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所以圣人以因顺常道不妄为来行事,用不发号施令的方式来教导。圣人让万物自然生作而不主动使其开始,辅助万物生长而不自持己能,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其功,所以才不会失去功德。
(汉简版47章,王弼版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释文)圣人不标榜贤明,使人民不争功名;圣人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去做强盗;圣人不显耀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民不作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空人民的妄想心机、填饱人民的肚腹,减弱人民的争抢意图、增强人民的筋骨体魄。圣人总是使人民不知道争抢和没有贪欲。使人民知道不敢、不妄为之后,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6段】阐明道是运动的、名是变化的,指出无为不言弗居功的圣人之德和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圣人之治。
(汉简版48章,王弼版4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44]也,渊呵(ā),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释文)道是虚冲的,在道的作用下万物不会保持盈满,渊深啊,道好像是万物主宰。这个万物主宰挫掉锋芒解除纷扰,遮蔽光芒混同尘俗,沉隐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道是谁产生的?它像是天地创始之前的样子。
(汉简版49章,王弼版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45];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46]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释文)天地无谓仁爱,似把万物当作刍狗,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谓仁爱,似把百姓当作刍狗,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这都是因为道无所谓亲疏啊。天地之间,不正如同风箱么?虚空而不会穷竭,越鼓动而风越多。风多则天地乱。政令繁苛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汉简版50章,王弼版6、7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释文)山谷和神不消亡,是因为有玄妙母体;玄妙母体的门户,接纳的是天和地的根源。天和地的根源连绵不断的好像存在着,悠然地发生着生发作用。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由于它们不为自身利益而生发,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谦让反而能领先,把个人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圣人没有一己之私么?所以能够成就其私。
(汉简版51章,王弼版8章)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yóu)。
(释文)最善的德行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保持平静,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位,所以水是非常接近于道的。居处要善于选择地方,心胸要善于保持平静,待人要善于达到无私,说话要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善于实现良治,办事要善于发挥所长,行动要善于掌握时机。守道者善于做到这些。正是因为守道者保持平静、不争,所以能没有怨咎。
(汉简版52章,王弼版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chuāi)而捃(jùn)之[47],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释文)把持而且使之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持有而且不断拾取,不可长久保持;金玉财货堆满屋子,没有人能够守护得住;人富贵而又骄傲,就要为自己留下祸根。功成业就则含藏收敛,乃是上天正道啊。
(汉简版53章,王弼版10章)载营魄[48]抱一,能无离乎?抟(tuān)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49]启阖(hé),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释文)使精神同身体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运转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心中的杂念,能不留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不用智狡之策吗?感受万物心神出入,能保持安静吗?理解事理通晓四方,能不用亲身感知吗?道产生万物畜养万物,产生了而不占有、长养了而不主宰,这是玄妙深邃的道之德。修身要修习道之德。
(汉简版54章,王弼版11章)卅(sà)辐同一毂(gū),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50]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文)三十根车辐聚合于一个毂轴,要有它的空处,才有车的用途;揉搓陶土成器皿,要有它的空处,才有陶器的用途;凿刻门窗建房间,要有它的空处,才有房间的用途。所以器的实体给人以便利,器的空处发挥了作用。修身要发挥空虚的作用。
(汉简版55章,王弼版12章)五色[51]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52]使人之口爽,五音[53]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文)五色缤纷会使人眼花缭乱,跑马打猎会使人心放荡,难得的财货会使人的操行受到妨害,五味杂陈会使人口味败坏,五音纷杂会使人耳朵聋聩。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但求内在的安饱强健而不求外在的声色犬马,所以要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汉简版56章,王弼版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释文)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如同受辱是下等的,得宠时感到心惊,失宠时感到恐慌,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呢?我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大患呢?所以如果侯王受到百姓宠辱都感到惊恐,重视修身超过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了;如果侯王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以爱身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第7段】从近道之物中总结出道的特征:虚冲、守中、不争等,指出守道者的修身要求:身退、弗宰、素朴等,导出贵修身为天下的政治观点。
(汉简版57章,王弼版14章)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mín)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把它叫做夷。微希夷的道无法细究,所以混沌为首个实有。混沌的首个实有,它的上方不明亮,它的下方不恍惚。无边无际啊,难以依性状给它起名,它复归于虚无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物象,这就叫做惚恍。随着道却看不见它的后面,迎着道却看不见它的前面。执守现今的道来应对现今的事,以此来推知远古初始的情形,这是道的纲纪。
(汉简版58章,王弼版15章)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谓之容曰: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凌释,敦乎其如朴,沌乎其如浊,旷乎其如谷。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54]。
(释文)古时善于守道的上士,必定是精微奥妙深远通达,幽深得不可认识。正因为不好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谨慎小心时如同冬天过河,踌躇疑虑时如同警惕四周,恭敬严肃时如同做客之人,散漫松懈时如同消融的冰块,厚道敦实时如同朴实无华的原木,混同世俗时如同浊水看不清,空旷包容时如同巨大的山谷。谁能够在浑浊时又静下来?将会慢慢澄清的;谁能够在安静时又动起来?将会慢慢生发的。保守这个大道的人动静善时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以平常心对待陈旧和不成功。
(汉简版59章,王弼版16章)致虚,极;守中,督。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文)达到空虚的境界,是守道的最高级准则;保持清静的内心,是守道的最重要规范。万物纷纷兴起,我要看它们的循环归复。天道周旋回转,万物各自都要归复到它的根源,这叫做安静。安静,是还复本性。还复本性,是常道。知道常道,则明智。不知道常道,则妄乱。妄乱行事,则凶险。知道常道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贵为侯王,贵为侯王才能奉天主事,奉天主事才能守道治国,守道治国才能长治久安,长治久安侯王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汉简版60章,王弼版17、18、19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55]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56]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绝智弃辩[57],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文)最高尚的侯王,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侯王,人民亲近而又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侯王,人民害怕他;最下等的侯王,人民辱骂他。侯王说话不讲信用,人民于是就对他不信任。最高尚的侯王说话慎重,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而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大道废弃了,于是有了仁义的彰显;六亲不和睦了,于是有了孝慈的彰显;国家昏乱了,于是有了忠臣的彰显。绝弃滑头和狡辩,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绝弃巧取和强夺,天下才能没有盗贼;绝弃虚伪和欺骗,人民才能恢复孝慈。以上三点,作为法律条文还是不够的,所以侯王还要使人民知所归属:显现素淡抱守淳朴,少怀私心少有贪欲。
(汉简版61章,王弼版20章)绝学[58]无忧。唯与诃(hē),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hái)。累(léi)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wèi)[59],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释文)绝弃妄学后没有忧患。妄学产生乱象。被顺承与被呵斥,相隔多远呢?被赞美与被厌恶,相隔多远呢?被他人所害怕,你也不能不害怕他人,恍惚啊,互相害怕没有尽头!妄学增加私心和妄为。众人追求名利熙熙攘攘,如同享受太牢盛宴又如同春日登台临赏,我对名利很淡泊无特别表示,就像还不会笑的婴儿那样。我不合群啊,好像无处可归。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把有余的东西送给他人,我是愚蠢人的心智,非常愚蠢啊!普通人追求名利非常昭显,唯独我似乎昏暗;普通人计较名利非常明察,唯独我非常昏闷。惚恍啊,普通人似海水一样多;恍惚啊,普通人似无法停止追求名利。众人追求名利都有所施展,唯独我冥顽拙讷。我的追求独与众人不同,我注重求食于万物之母、修守大道啊。
(汉简版62章,王弼版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60]。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释文)大德的行为表现,只是依从于大道。大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恍啊,其中有气象;恍惚啊,其中有物象;深远幽暗啊,其中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是非常信验的。自今及古,大道的真实信验名号从未失去,以作为大德君父们的依顺。我怎么能知晓大德君父们治国的情形呢?就是通过这个大道。
【第8段】描述了难以捉摸的道和善士,阐明了致虚守中的守道原则、清理乱象的治本方法,总结了侯王们的治国情形,指出孔德从道。
(汉简版65章,王弼版24章)企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wù)之,故有欲者弗居。
(释文)踮起脚跟是站不稳的。只看到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我表现是不能明显的,自我夸耀是不能有功劳的,骄傲自大是不能做尊长的。这些从道来说,叫做多余的东西和累赘的行为,万物都可能会厌恶它,所以有欲守道的人不这样做。
(汉简版63章,王弼版22章)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释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以执守大道作为统治天下的法式。不只看到自己才能清楚,不自我表现才能明显,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劳,不骄傲自大才能做尊长。正因为圣人不和人争,所以谁也争不过他。古时候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说说的呢?实在是应该彻底依从于它。
(汉简版64章,王弼版23章)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释文)少发号施令是符合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是谁造成的呢?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狂暴,又何况人发号施令呢?所以做事依道的人就合于道,做事有德的人就合于德,做事失德的人就合于失德。同于德的人,道也德佑他;同于失德的人,道也背离他。
(汉简版66章,王弼版25章)有物混成[61],先天地生。寂寥,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文)有是混沌而成的物象,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独立运动不因外物而改,可以把有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准确名字,给它取字叫做道,我勉强给它取名叫做大。大道广大无形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向根源。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王居众人之首所以大。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的法则是使万物自然发展。
(汉简版67章,王弼版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虽有环馆,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shèng)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释文)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地位高贵的人每天走动时,不远离行李辎重。虽然有豪华房舍,安然处之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修身要守重持静。为什么有些万乘之尊的侯王会认为修身轻于治理天下呢?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控制。
(汉简版68章,王弼版27章)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yuè)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62]。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释文)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失言,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而使人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而使人解不开。人各有才、物各有用,他们善于利用万物啊。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挽救人而不抛弃人,也没有抛弃的材物,这是因顺常道利用万物的明智啊。所以善德人是善德人的老师,不善德人是善德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即使聪明也是大糊涂,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汉简版69章,王弼版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tè)[63],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释文)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永恒的德性不离失,就回复到婴儿般元气精柔的状态。知道什么是清白,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山谷,甘愿做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性就得以充足,永恒的德性得以充足,就回复到原木般朴实无华的状态。知道什么是明亮,却安守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没有过错,永恒的德行没有过错,就回复到无极莫测的状态。素朴之木分散形成了器物,圣人沿用素朴之道则为百官之长。
(汉简版70章,王弼版29章)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huī)[64]。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释文)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合于道不割裂妄为的。想要治理天下却妄为的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是可以妄为的。妄为就会失败,强力把持就会失去。事物发展的特点不同,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强盛有的挫折,有的加固有的损毁。因此圣人施政时去除过分的、强大的、奢侈的割裂妄为举措。
(汉简版71章,王弼版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释文)用道来辅佐人主,而不要用武力在天下逞强,用武力逞强会经常得到对方用武力还报的。军队所到过的地方,人损田毁,地上长满了荆棘。善于打战的人获得了胜利之后,不要用武力逞强。战胜了不要夸耀,战胜了不要骄傲,战胜了不要狂妄,战胜了也是出于不得已的,这就叫做战胜而不逞强。万物过于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称之为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会灭亡。
(汉简版72章,王弼版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wù)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65]为上。弗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则以悲哀莅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释文)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万物都可能会厌恶它,所以有欲守道的人不愿使用它。地位高贵的人平时以左为贵,用兵器时以右为贵,因此兵器不是地位高贵的人愿使用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不得已使用它时,最好是淡然处之。不能以使用兵器为美事,如果以使用兵器为美事,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了。以杀人为乐是不能取得天下的。所以吉事是以左边为贵的、丧事是以右边为贵的。因此军阵里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表示用丧礼仪式来对待战争。所以打战时杀人多了,大家就以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大家就按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第9段】阐明了道法自然的原理和主要的守道德行。
(汉简版73章,王弼版32、33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p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释文)道总是虚无的,是素朴的。虽然看不见道可以视道为小,但天地也不能驾驭它。侯王如能守住道,万物就会自动地归顺。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时,就会灌输甘露,人没有命令甘露也能自然地分布得很均匀。初始的建制赋予了侯王的名号,名号既然有了,那也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大道之在天下,万物自然归顺就如同小溪流归江海一样。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是高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克服自己弱点的是强本;知道满足的会富有,努力不懈的是有意志;不失去根基的会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是长寿。或左或右的能力都是什么促成的呢?
(汉简版74章,王弼版34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爱利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释文)道如流水泛行,它或左或右地顺势发挥作用,功成了事遂了而不占有名誉。道爱护加惠于万物而不当主宰,所以经常设想道为创生万物的虚无始祖,可取道名为小。万物归顺于道而道并不主宰它们,又可取道名为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由于他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其大。
(汉简版75章,王弼版35章)埶(shè)[66]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焉平太[67]。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也。
(释文)设立一个伟大的守道征象,则天下人将归往。归往而不互相妨害,则天下将和平安泰。音乐和美食,可以吸引过路的人为之留步,侯王守道则会吸引天下人自动地归顺。所以把道讲出来,是:平淡啊、无味啊,观看它不足以看见,聆听它不足以听见,使用它又不可穷竭。
(汉简版76章,王弼版36章)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促使它物极而反,这就叫做微妙的英明,柔弱的方法胜过刚强的方法。鱼不能离开水,国家厉害的兵器谋略不能让敌人看清。
(汉简版77章,王弼版37章)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静,万物将自定。
(释文)道总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侯王如能守住它,万物就会自然地化育。万物化育而产生贪念时,我就要用虚无的素朴之道来安定它。用虚无的素朴之道来安定它,不会使人感到耻辱。不感到耻辱就会平静,万物就会自然地归复于安定。
【第10段】阐明了守道者能力强,侯王守道天下定的观点。
【老子下经】主要论述修身守道能应变和侯王守道天下定的观点。
老子下经(又称为道经)计汉字2422个。
《道德经》共计汉字5466个。
《道德经》的文章结构
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都论述了道和德,德经和道经只是它们的习惯性简称,并非指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主要论述内容。我尝试着根据上下文将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各分成了5个大段,各大段的起止见本文的目录部分。为了方便读者清楚《道德经》的文章结构,现将各大段的概要汇总如下:
【老子上经】主要论述修道袭常能积德和侯王以道治邦得天下的观点。
【第1段】明确了德仁义礼的行为差异,强调了行与道合的重要性,指出道德表象有可能与其本质相反,分析万物演变得出了不能妄为的基本教义。
【第2段】通过常道阐明无为、知足、清静等要求,指出道有玄妙深邃的道之德,修道能够做到知止、无不为、无私和善生。
【第3段】阐明了修道积德的方法:袭常、行大道、善建抱、知和、玄同。
【第4段】阐明了圣人以道治邦的各种道理和德行。
【第5段】阐明了修道法宝慈、俭和不为先,批判了一些不合道的政治行为,强调了政治上应柔弱不争。
【老子下经】主要论述修身守道能应变和侯王守道天下定的观点。
【第6段】阐明道是运动的、名是变化的,指出无为不言弗居功的圣人之德和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的圣人之治。
【第7段】从近道之物中总结出道的特征:虚冲、守中、不争等,指出守道者的修身要求:身退、弗宰、素朴等,导出贵修身为天下的政治观点。
【第8段】描述了难以捉摸的道和善士,阐明了致虚守中的守道原则、清理乱象的治本方法,总结了侯王们的治国情形,指出孔德从道。
【第9段】阐明了道法自然的原理和主要的守道德行。
【第10段】阐明了守道者能力强,侯王守道天下定的观点。
《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与现今的通常解释不同,我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产生万物的万物本源,可以简称为道体;二是指万物本源的运行规律,可以简称为道律。《道德经》中的德也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万物与环境互动时与道相合的行为,即德行,二是指万物与环境互动时建立的功德。老子认为:无名虚冲的道生发万物,万物还复本性是常理,知常袭常可以修道积德,至虚守中可以修身守道,守道者能力强事业久。
《道德经》被道教奉为经典,不少人以为它是唯心的。通过溯源和重新注释,我认为《道德经》是一部伟大的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著作,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和唯物观。
《道德经》中体现辩证思想的地方非常多,如:“万物负阴抱阳”、“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
《道德经》中体现唯物观的证据也很明显:如“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和曰常,知和曰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
《道德经》中的无为并非消极地不为,强调为的语句有:“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为而弗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去甚、去大、去奢”、“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等。
《道德经》中没有说人可以长生不老,“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是年长老子对朝廷失望心态的真实反应,此处应该是“敝而不成”而非通行版的“蔽不新成”;“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更是直接说明了守道者死后不被遗忘就是长寿;即使对神和谷,老子也说到它们不得一的时候将“歇”和“竭”。
《道德经》中字词古朴、言简意赅,易误解的词意有:无为(因顺常道不妄为)、不言(不发号施令)、大音(大广传送的乐音)、啬(收割庄稼)、绝学(绝弃妄学)、以愚之(使憨直敦厚)、蠢蠢(憨直浑噩)、以智知邦(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能敝而不成(能够以平常心对待陈旧和不成功)等。
老子五千言,字字似莲花,
清静无为道,化育我中华。
《道德经》的创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礼崩乐坏,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资深的守藏室史(低阶官员),老子能知晓很多的朝廷政策细节,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老子的生平如下(未经严格考证):
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鹿邑),后随常枞学习知识,留有舌存齿亡的故事。
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20岁老子入周都(今属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史。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36岁老子受权贵排挤,被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老子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时,16岁孔子助葬,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41岁老子被召回周都仍任守藏室史。
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老子45岁,25岁孔子到周都观光,拜访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老子55岁,因“王子朝之乱”被免守藏室史一职,回故里居住。
公元前501年(周敬王十九年),老子70岁,50岁孔子南至老子故里问学于老子。
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86岁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遂骑着大青牛云游四方。函谷关(今属河南灵宝)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截住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就随尹喜来到楼观台(今属陕西周至),写了一篇约五千字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道德经》。
公元前471年(周元王五年),老子100周岁,逝于秦国。
王子朝之乱:周景王初立嫡长子姬猛为太子,但姬猛生性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姬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欲更立太子之位,但未及颁诏而逝。部分朝臣拥姬猛为王(史称周悼王),姬朝举兵赶走了姬猛占据周都。当年底,姬猛忧惧而死,晋国拥姬匄为王(史称周敬王)避居在狄泉。公元前516年,晋国护送周敬王回到周都,姬朝带着周朝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公元前504年,姬朝的党徒作乱,周敬王逃到晋国。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在晋国帮助下又回到周都,并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
《道德经》面世后,推测曾经历过官方的大力推广,否则在手抄书时代,《道德经》是很难传播得如此之广的。
《道德经》校订全文和全文释文
按本文“序”中方法对《道德经》溯源后,再结合其他古本的分章方式和注释后的分章语义,对《道德经》的分章方式进行微调。
《道德经》校订全文如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夷道如颣,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殷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命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盛若绌,大直若曲。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产于郊。罪莫大于可欲,咎莫惨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明、弗为而成。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者恒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然,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兵革。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逨。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使我挈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资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智者弗言,言者弗智。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而苛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云: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其民蠢蠢;其政察察,其帮缺缺。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大邦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各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事作于易,天下之大事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楷式也。恒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不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弗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无敌,无敌则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招自来,默然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术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鲠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㮓。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人之道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持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捃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曒,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谓之容曰: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涣乎其如凌释,敦乎其如朴,沌乎其如浊,旷乎其如谷。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致虚,极;守中,督。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乎,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废,焉有仁义;六亲不和,焉有孝慈;邦家昏乱,焉有贞臣。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孝慈。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唯与诃,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蠢蠢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企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远其辎重。虽有环馆,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挫,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弗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故吉事尚左、丧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则以悲哀莅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爱利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埶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恒无为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静,万物将自定。
《道德经》全文释文如下:
上等德行之人不索求德报,所以能够积德而有德;下等德行之人不想失去德报,所以不能积德而无德。上等德行之人做事因顺常道不妄为且不以有德自居,上等仁行之人做仁爱的事且不以有德自居,上等义行之人做正义的事且认为有德于人,上等礼行之人施礼行讲客套若无人回礼,会伸出手臂拉扯别人。所以迷失了道而后才注重德,迷失了德而后才注重仁,迷失了仁而后才注重义,迷失了义而后才注重礼。注重虚礼往来是忠诚信实的浅薄表现和混乱的开始,注重预期占卜是道的表面浮华和愚蠢的开端。所以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应厚德不薄德、应朴实不浮华,所以要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古来得一(得一指行与道合)的,天得一时就清静,地得一时就安宁,神得一时就灵验,山谷得一时就充实,侯王得一时就地位高贵,他们都致力于得一啊。常言说天不能保持清静恐怕就要破裂,地不能保持安宁恐怕就要倾覆,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要消失,山谷不能保持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侯王不能保持高贵地位恐怕就要垮台。保持高贵地位需要有稳定根基,所以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不谷指没有德行而绝后),这真是说他的根基低贱吗?不是的,是追求很多美誉将导致没有美誉的缘故。因此侯王提醒自己不要总追求光华如同宝玉的美誉,需要坚硬如同顽石的根基。
上等资质的士人(士人指贵族或读书人)听到道,能勤恳地实行;中等资质的士人听到道,像听到又像没听到;下等资质的士人听到道,哈哈大笑,不大笑,就谈不上是道了。所以关于道和德有这样的格言:明白的道好像有隐晦,平坦的道好像有阻碍,前进的道好像有后退,崇高的德好像有低谷,清白的德好像有卑辱,宽广的德好像有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有怠惰,纯真质朴的德好像有变化。方形的大地找不到边角,重大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完成,大广传送的乐音是无声之音。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天象没有形体,道也是广大和虚无的。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并使它们完成。
道的运动形式是往返的,道的作用发挥是柔弱的。天下万物都是从实有本源中产生的,而实有本源又是从虚无始祖中产生的。虚无的道化生出首个实有,首个实有化生出前二实有,前二实有化生出前三实有,前三实有化生出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气机虚冲从而阴阳和合。人民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但王公们却以此自称。这是由于认识到事务或因增益而减损、或因减损而增益。别人教给我的,我也照样教给人家。所以强横者将因不能得一而趋于死亡,我将以此为基本教义。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够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没有形体的东西能够渗透进没有空隙的地方,这都是由于虚无的道在柔弱地发挥作用,我因此知道因顺常道不妄为大有好处。不发号施令的教导、因顺常道不妄为的好处,天下间什么方法都比不上。
名誉与生命哪个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个宝贵?得到生命失去名利与失去生命得到名利哪个有害?过分的吝惜必定会造成大的破费,过多的储存必定会造成大的损失,这都是由于道的往返运动造成的。所以知道名利已足够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时停止获取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够长久。
最完满的东西又好像某处有残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又好像内部有虚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灵巧的东西又好像有时是笨拙的,最充裕的东西又好像某方面是不足的,最平直的东西又好像某部分是弯曲的。天下万物背负阴而怀抱阳,跳动能战胜寒冷,安静能战胜酷热,清静自然才是天下万物生长的正道。
天下治理有道时没有战争,赶着军马去驮粪种田;天下治理无道时战争纷起,军马在战场上生小马。罪恶没有比畅适贪欲更大,过失没有比追求贪欲更大,祸害没有比不知足更大。所以没有贪欲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修道者不用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情形;不用望窗外,就可以推知自然界的变化。不修道者向外奔逐得越远见闻越杂乱,所知道的道理就会越少。所以圣人不用行远而能够知远、不用亲自观察而能够明了事物、不用亲自去做而可以事有所成。
做学问者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妄学(妄学指不合道的学习)将使私心和妄为每天增加;修道者清理乱象绝弃妄学,私心和妄为将每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达到因顺常道不妄为的境地。道对所有事情都发挥作用,所以因顺常道不妄为则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作为的。治理国家的人总是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百姓,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圣人总是没有私心的,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对我好的人,我对他好,对我不好的人,我也对他好,就得到了人们的好感;信任我的人,我信任他,不信任我的人,我也信任他,就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圣人身处天下,表现出和洽安定的样子,为治理天下无私无欲。百姓都倾注耳目到圣人身上,圣人则将他们都视为小孩。
人出世而生入地而死,与外界交互表示生存的身体部件是四肢九窍,与外界不能交互表示死亡的身体部件也是四肢九窍,而民众奉养过度,就会导致四肢九窍全部失能而进入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过度消耗过度了。据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须躲避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参加军队不须穿戴铠甲兵革。犀牛对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兵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保有机敏的四肢九窍不进入死地。
道产生万物且有道之德畜养万物,自然物呈现出各种性状而器物是利用自然物的性状制成,因此天下万物都尊重道而又珍贵道之德。道的被尊重、道之德的被珍贵,没有人加封而总是自然而然。道产生万物畜养万物、成长万物发育万物、成就万物成熟万物、奉养万物保护万物。道产生万物而不占为己有、辅助万物而不自持有功、长养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玄妙深邃的道之德。所以修道能够成事积德。
天下万物有开始,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既然得知了本源,就可以依据本源的规律认知万物,既然认知了万物,又能遵守本源的规律辅助万物,就会终身都没有危险。堵塞贪欲孔窍关闭妄为门径,终身不需辛勤认知;开启贪欲孔窍增添妄为事件,终生不能守住本源。能看见精微、懂事理的叫做明,能保持柔弱、不妄为的叫做强。运用事务的光芒返照事务的精微进而明白事理,因循事理就不会给自身招致灾祸,这就叫做因顺常道。
使我提高到有这样的觉悟:因顺常道行事像走在大路上,害怕走上斜路。大道虽很平坦,民众却爱走小路捷径。侯王更有条件走小路捷径。如果朝政非常废弛、田地非常荒芜、仓库非常空虚,侯王却穿着华美、佩戴利剑、饮食豪奢、钱财无尽,这样的侯王就叫做强盗头子,这个现象是不合乎道的。
善于因顺常道建树基业的,基业稳固不会被拔除,善于因顺常道抱守功德的,功德延续不会脱失掉,子孙因此就会祭祀不断。因顺常道行事就是修道。修道于一身,其德就会纯真;修道于一家,其德就会有余;修道于一乡,其德就会盛大;修道于一国,其德就会丰广;修道于天下,其德就会普遍。以自身可以观知别身,以自家可以观知别家,以自乡可以观知别乡,以本国可以观知别国,以目前的天下可以观知过去的天下。我为什么能够推知天下情形呢?就是通过这个道理。
积德深厚的人,好似刚出生的婴儿。蜂蝎毒蛇不能伤害他,凶鸟猛兽不能扑捉他。婴儿筋骨柔弱但握东西很牢固,不懂得男女交合但阳器能异常勃起,是由于元气非常精纯的缘故;婴儿整天哭号但不气逆,是由于元气非常柔和的缘故。柔和是符合常道的,知道柔和就是明智。贪图生活享受是灾祸的预兆,意气用事是逞强。万物过于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称之为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会灭亡。
聪明的人不发号施令,发号施令的人不聪明。如果聪明的人堵塞贪欲孔窍关闭妄为门径,遮蔽光芒混同尘俗,挫掉锋芒解除纷扰,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由此不能得以亲近,也不能得以疏远;不能得以利益,也不能得以危害;不能得以尊贵,也不能得以卑贱。因此玄妙齐同的境界被天下所尊贵。
以清静自然的正道治国,以出奇诡秘的计谋用兵,以不扰民的方法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应该是这样的呢?是因为天下的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掌握的利器越多国家就越昏乱,人民的智巧心机越多繁苛之物就越兴起,法律条文越彰明盗贼也就越多。所以圣人说:我不扰民人民就自然地富有,我不妄为人民就自然地化育,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地端正,我没有贪欲人民就自然地淳朴。
政治上宽厚昏闷,人民就憨直浑噩,政治上严酷苛察,国家就残缺破坏。幸福依傍在灾祸的里面,灾祸藏伏在幸福的里面。谁知道它们的界限呢?这没有定准。正常的又变为异常,善良的又变为妖异,人民对此的迷惑,由来很久了。正因为事务会变化、好坏没有定准,所以政治上应该方正而不割伤人,有棱角而不刺伤人,正直而不强横,光亮而不耀眼。
治理人民奉行天命,做好农耕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遵行天时做好农耕,才能早早服行大道。早早服行大道就是不断地积蓄德,不断地积蓄德则会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无人能知其终极,无人能知其终极则可以因此立国,有了立国的根本则可以长久。这就是深扎根须培固根柢、长久维持长久存在的道理。
治理大国应如同烹煮一锅小鱼那样平和:小鱼不破碎互不妨害。用道来统治天下,鬼就不灵验;不但鬼不灵验,神也不伤害人;不但神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相互不伤害,所以天下万物的德性交相归化于大道。
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天下物类的雌性。天下雌雄交合的时候,雌性总是以安静战胜雄性的。要做到安静,就得居下位。所以大国对小国居下,则取服小国;小国对大国居下,则取从于大国。所以或是居下而取服,或是居下而取从。所以大国不过是想兼纳别人,小国不过是想参与别人。若让双方都能达成自己所想要的,则大国适宜居下。
道是万物的归依,是善德人的宝贝和不善德人要保养的护身符。动听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好感和信任,高尚的行为可以让人被尊敬、被感恩,不善德人怎么能抛弃要保养的护身符呢?所以加冕天子、封置三公时,举行前有拱璧后有驷马的隆重仪式,还不如恭敬地献上这个道学。古时之所以珍贵这个道,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有道做归依,人们想有求必应、有罪可免吗?所以道应为天下人所珍贵。
以因顺常道不妄为的方法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手段去处理事物,把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要用德行来回报怨责。解决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入手。天下的难事由易事作起,天下的大事由小事作起。所以圣人始终不像在做大事,最后却能够完成大事。轻易许诺的人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一定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圣人尚且重视困难,最后也就没有困难。
事物在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在没有征兆的时候容易图谋,在脆弱的时候容易分解,在微小的时候容易打散。防止事故要在它没有发生的时候,治理动乱要在它没有开始的时候。合抱的树木,由幼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筐土垒起;攀登百仞的高峰,要从脚下平地开始。
妄为的会失败,强执的会失去。因此圣人无妄为,也就没有失败;无强执,也就没有失去。民众做事,经常在即将完成的时候却告以失败,所以在事情将要结束时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记住初心不贪不妄就不会失败。因此圣人以没有贪欲为欲望,他不珍贵难得的货物;圣人以不妄学为学习之法,他复习大众所犯过错中的经验。圣人能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
古时候以道治国的人,不是用道来教人民聪明,而是使人民憨直敦厚。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他们使用智巧心机来应对治理。所以人民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是国家的祸患;人民不用智巧心机来理解国家政令,才是国家的德泽。始终明白这两点,治理国家时不用智狡之策,这也是治国法则啊。始终知道治国法则并遵守,就是玄妙深邃的德。玄妙深邃的德深奥啊幽远啊,它和天下万物一起返回于道,以至于完全顺乎自然。
江海所以能汇集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能汇集百川。因此圣人想统治人民,必须用言语对人民表示谦卑;要领导人民,必须把自身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所以圣人处在上面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处在前面而人民不觉得妨害。天下人乐于推举圣人而不讨厌他。不正是因为他无所争求么?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国家小人民少,以道治国自给自足,使有几十上百人效用的器械而无需使用,使人民对于死亡看得很重而避免迁徙,有船和车也无需去乘坐,有兵器也没有使用的机会,使人民的德行恢复到结绳记事时的俭朴。人民会甘享他们的食物,欣赏他们的衣服,喜欢他们的风俗,安住他们的居所。邻近的国家相互望得见,鸡狗的声音相互听得到,如果区域内的国家都实行道治,人民直到老死也不会为求生而相互往来迁徙。
信实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信实;知理的人不博运,博运的人不知理;善德的人不过分,过分的人不善德。圣人不需要什么积蓄,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越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充足。所以天之道,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伤害它,圣人之道,做什么事情都不跟人争夺。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似乎不像什么。正是因为道太大,所以才不像什么。如果像什么,时间久了道也就渺小了。修习不像什么的道靠什么呢?我始终有三个法宝,持守且珍藏着它们:一叫柔慈,二叫俭朴,三叫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柔慈,所以能蓄积勇气;俭朴,所以能厚广宽裕;不敢做天下的率先,所以能成为成就大事的首领。现在要是舍弃柔慈而蓄积勇气、舍弃俭朴而厚广宽裕、舍弃谦后而求取争先,则必然会覆灭!柔慈蓄勇,用来战斗则胜利,用来守卫则坚固。天要成就他,就像用柔慈来保护他。
善于修道的上士不轻易动武,善于作战的人不被敌人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敌人硬拼,善于用人的人甘居人下。这叫做不硬与人相争的德,叫做善于利用人,叫做符合天道,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法则。
指挥作战有这样的话: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客居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后退一尺。柔慈不为先的同时要做好应敌准备。这就是说准备好行军却像没有排列阵势,准备好奋臂却像没有伸出手臂,准备好使用兵器却像没有拿着兵器,准备好回击敌人却像没有面临敌人。灾祸之大莫过于轻敌无备,轻敌无备就几近丧失我所说的法宝。所以在两军对战兵力相当时,哀矜为客蓄积勇气、重视敌人做好准备的一方将获得胜利。
我讲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践行,而天下间普通人没人能理解道、没人能践行道。说话有宗旨,做事有根据。正是因为不理解我讲的道,所以普通人才不能理解我。理解我讲的道的人稀少,取法我讲的道的人尊贵。所以修守大道的圣人就好像穿着粗布衣服而怀里揣着美玉。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高明的;不知道装作知道,这就是弊病。因此圣人没有这种弊病,是因为他担忧不知道装作知道的弊病,所以才不犯这种弊病。
当人民不惧怕你的威势时,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不要以人民为禽兽而处之以牢笼,不要压迫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侯王不压迫其人民,所以人民不憎恶他。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但不自显高贵,所以应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会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或得利或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符合天道的人,不争战却善于胜利,不发号施令却善于应对,不召唤却有民众自动归顺,不动声色却善于谋划。这都是因为天道之网广漠无形,虽然稀疏却不漏失,能对所有事情发挥作用。
如果人民一直不怕死,怎么能用杀去吓唬他们呢?使人民一直怕死,有敢于捣乱的人,我们把他抓起来杀掉,谁还敢捣乱呢?若要使人民一直是怕死的,就应一直有司杀者。不合乎道的人趋于死亡,道能为司杀者提供指引。如果侯王代替司杀者按自己的意图去杀人,就像代替木匠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的。
人之所以挨饿,是因为侯王夺取食物的计谋太多,所以挨饿;百姓之所以难于统治,是因为侯王强作妄为,所以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视死亡危险,是因为过分追求生活享受,所以轻视死亡危险。只有不追求生活享受清静恬淡的人,才是善于珍重生命的。
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不僵的,死后就变得僵硬而坚强;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弱脆嫩的,死后就变得枯萎而干硬。所以说:坚强是趋于死亡的属性,柔弱是趋于生存的属性。因此军队逞强则不能取胜,树木挺强则遭到折断。所以强大反而居于下位,柔弱反而居于上位。
天道,像拉弓射箭一样。目标高了箭就压低一些,目标低了箭就抬高一些,射得远了弓就放松些,射程不足弓就补拉些。天道,是削减有余的而补偿不足的;人道则不是这样,是削减不足的而奉给有余的。谁能够有余而且把东西供给天下人呢?只有遵循天道俭朴无欲的圣人吧?因此圣人做了事而不占为己有、成功了也不自居有功。圣人这样做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贤德。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改变水愿处低位的特性。质柔的水能胜过质刚的、柔弱的生命力能胜过刚强的,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事情的,普通人却没能践行这个事理。因此有圣人的话,这样说道:能承受国家的耻辱,才配称社稷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的灾殃,才配称天下的君王。正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和解重大的忿怨,总是会有剩余的忿怨,这种和解怎么能算是妥善呢?因此圣人持有债券,却不责求别人偿还。所以有德的人掌管债券低柔不争,无德的人逼人还债不肯减缓。圣人像低柔不争的水承受国家的耻辱和灾殃是善德。天道无所谓亲疏,总是会帮助善德之人。
万物归依的道是可以通过因顺常道来修守的,道是运动的、不是恒定不变的;万物指称的名是可以依据性状特征来命名的,名是依性状而变的、不是恒定不变的。无,是创生万物的虚无始祖的名;有,是创生万物的实有本源的名。所以经常设想无,来观察领悟无的虚无奥妙;经常设想有,来观察体会有的实有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是同一个出处,它们的名称不同但说的是同一个东西道。道是玄妙深邃而又玄妙深邃的,是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有丑恶的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就有不善的了。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的,高和下是相互包含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是相互追随的。道是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所以圣人以因顺常道不妄为来行事,用不发号施令的方式来教导。圣人让万物自然生作而不主动使其开始,辅助万物生长而不自持己能,事情成功了而不自居有功。正因为圣人不居其功,所以才不会失去功德。
圣人不标榜贤明,使人民不争功名;圣人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去做强盗;圣人不显耀引起贪欲的东西,使人民不作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空人民的妄想心机、填饱人民的肚腹,减弱人民的争抢意图、增强人民的筋骨体魄。圣人总是使人民不知道争抢和没有贪欲。使人民知道不敢、不妄为之后,则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
道是虚冲的,在道的作用下万物不会保持盈满,渊深啊,道好像是万物主宰。这个万物主宰挫掉锋芒解除纷扰,遮蔽光芒混同尘俗,沉隐啊,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我不知道道是谁产生的?它像是天地创始之前的样子。
天地无谓仁爱,似把万物当作刍狗(刍狗是祭祀用的纸狗,用后即弃),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谓仁爱,似把百姓当作刍狗,任凭百姓自己发展。这都是因为道无所谓亲疏啊。天地之间,不正如同风箱么?虚空而不会穷竭,越鼓动而风越多。风多则天地乱。政令繁苛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山谷和神不消亡,是因为有玄妙母体;玄妙母体的门户,接纳的是天和地的根源。天和地的根源连绵不断的好像存在着,悠然地发生着生发作用。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由于它们不为自身利益而生发,所以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谦让反而能领先,把个人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因为圣人没有一己之私么?所以能够成就其私。
最善的德行像水那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保持平静,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位,所以水是非常接近于道的。居处要善于选择地方,心胸要善于保持平静,待人要善于达到无私,说话要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善于实现良治,办事要善于发挥所长,行动要善于掌握时机。守道者善于做到这些。正是因为守道者保持平静、不争,所以能没有怨咎。
把持而且使之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持有而且不断拾取,不可长久保持;金玉财货堆满屋子,没有人能够守护得住;人富贵而又骄傲,就要为自己留下祸根。功成业就则含藏收敛,乃是上天正道啊。
使精神同身体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运转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婴儿一样吗?清除心中的杂念,能不留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不用智狡之策吗?感受万物心神出入,能保持安静吗?理解事理通晓四方,能不用亲身感知吗?道产生万物畜养万物,产生了而不占有、长养了而不主宰,这是玄妙深邃的道之德。修身要修习道之德。
三十根车辐聚合于一个毂轴,要有它的空处,才有车的用途;揉搓陶土成器皿,要有它的空处,才有陶器的用途;凿刻门窗建房间,要有它的空处,才有房间的用途。所以器的实体给人以便利,器的空处发挥了作用。修身要发挥空虚的作用。
五色缤纷会使人眼花缭乱,跑马打猎会使人心放荡,难得的财货会使人的操行受到妨害,五味杂陈会使人口味败坏,五音纷杂会使人耳朵聋聩。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但求内在的安饱强健而不求外在的声色犬马,所以要舍弃后者而求取前者。
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什么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呢?得宠如同受辱是下等的,得宠时感到心惊,失宠时感到恐慌,这就叫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呢?我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大患呢?所以如果侯王受到百姓宠辱都感到惊恐,重视修身超过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了;如果侯王重视大患如同重视身体,以爱身的态度来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把它叫做夷。微希夷的道无法细究,所以混沌为首个实有。混沌的首个实有,它的上方不明亮,它的下方不恍惚。无边无际啊,难以依性状给它起名,它复归于虚无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体的物象,这就叫做惚恍。随着道却看不见它的后面,迎着道却看不见它的前面。执守现今的道来应对现今的事,以此来推知远古初始的情形,这是道的纲纪。
古时善于守道的上士,必定是精微奥妙深远通达,幽深得不可认识。正因为不好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谨慎小心时如同冬天过河,踌躇疑虑时如同警惕四周,恭敬严肃时如同做客之人,散漫松懈时如同消融的冰块,厚道敦实时如同朴实无华的原木,混同世俗时如同浊水看不清,空旷包容时如同巨大的山谷。谁能够在浑浊时又静下来?将会慢慢澄清的;谁能够在安静时又动起来?将会慢慢生发的。保守这个大道的人动静善时不追求盈满,正因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以平常心对待陈旧和不成功。
达到空虚的境界,是守道的最高级准则;保持清静的内心,是守道的最重要规范。万物纷纷兴起,我要看它们的循环归复。天道周旋回转,万物各自都要归复到它的根源,这叫做安静。安静,是还复本性。还复本性,是常道。知道常道,则明智。不知道常道,则妄乱。妄乱行事,则凶险。知道常道才能包容万物,包容万物才能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贵为侯王,贵为侯王才能奉天主事,奉天主事才能守道治国,守道治国才能长治久安,长治久安侯王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最高尚的侯王,人民只知道有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侯王,人民亲近而又称赞他;再次一等的侯王,人民害怕他;最下等的侯王,人民辱骂他。侯王说话不讲信用,人民于是就对他不信任。最高尚的侯王说话慎重,很少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而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大道废弃了,于是有了仁义的彰显;六亲(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不和睦了,于是有了孝慈的彰显;国家昏乱了,于是有了忠臣的彰显。绝弃滑头和狡辩,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绝弃巧取和强夺,天下才能没有盗贼;绝弃虚伪和欺骗,人民才能恢复孝慈。以上三点,作为法律条文还是不够的,所以侯王还要使人民知所归属:显现素淡抱守淳朴,少怀私心少有贪欲。
绝弃妄学后没有忧患。妄学产生乱象。被顺承与被呵斥,相隔多远呢?被赞美与被厌恶,相隔多远呢?被他人所害怕,你也不能不害怕他人,恍惚啊,互相害怕没有尽头!妄学增加私心和妄为。众人追求名利熙熙攘攘,如同享受太牢盛宴又如同春日登台临赏,我对名利很淡泊无特别表示,就像还不会笑的婴儿那样。我不合群啊,好像无处可归。众人都富足有余,唯独我把有余的东西送给他人,我是愚蠢人的心智,非常愚蠢啊!普通人追求名利非常昭显,唯独我似乎昏暗;普通人计较名利非常明察,唯独我非常昏闷。惚恍啊,普通人似海水一样多;恍惚啊,普通人似无法停止追求名利。众人追求名利都有所施展,唯独我冥顽拙讷。我的追求独与众人不同,我注重求食于万物之母、修守大道啊。
大德的行为表现,只是依从于大道。大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惚恍啊,其中有气象;恍惚啊,其中有物象;深远幽暗啊,其中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是非常信验的。自今及古,大道的真实信验名号从未失去,以作为大德君父们的依顺。我怎么能知晓大德君父们治国的情形呢?就是通过这个大道。
踮起脚跟是站不稳的。只看到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我表现是不能明显的,自我夸耀是不能有功劳的,骄傲自大是不能做尊长的。这些从道来说,叫做多余的东西和累赘的行为,万物都可能会厌恶它,所以有欲守道的人不这样做。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圣人以执守大道作为统治天下的法式。不只看到自己才能清楚,不自我表现才能明显,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劳,不骄傲自大才能做尊长。正因为圣人不和人争,所以谁也争不过他。古时候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说说的呢?实在是应该彻底依从于它。
少发号施令是符合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狂风暴雨是谁造成的呢?天地尚且不能长久狂暴,又何况人发号施令呢?所以做事依道的人就合于道,做事有德的人就合于德,做事失德的人就合于失德。同于德的人,道也德佑他;同于失德的人,道也背离他。
有是混沌而成的物象,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无声无形,独立运动不因外物而改,可以把有作为天下万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准确名字,给它取字叫做道,我勉强给它取名叫做大。大道广大无形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向根源。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王居众人之首所以大。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的法则是使万物自然发展。
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地位高贵的人每天走动时,不远离行李辎重。虽然有豪华房舍,安然处之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修身要守重持静。为什么有些万乘之尊的侯王会认为修身轻于治理天下呢?轻率会失去根本,急躁会失去控制。
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失言,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而使人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索而使人解不开。人各有才、物各有用,他们善于利用万物啊。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挽救人而不抛弃人,也没有抛弃的材物,这是因顺常道利用万物的明智啊。所以善德人是善德人的老师,不善德人是善德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即使聪明也是大糊涂,这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永恒的德性不离失,就回复到婴儿般元气精柔的状态。知道什么是清白,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山谷,甘愿做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性就得以充足,永恒的德性得以充足,就回复到原木般朴实无华的状态。知道什么是明亮,却安守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就没有过错,永恒的德行没有过错,就回复到无极莫测的状态。素朴之木分散形成了器物,圣人沿用素朴之道则为百官之长。
完善的政治制度是合于道不割裂妄为的。想要治理天下却妄为的人,我看他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这个神圣的东西,不是可以妄为的。妄为就会失败,强力把持就会失去。事物发展的特点不同,有的前行有的跟随,有的轻嘘有的急吹,有的强盛有的挫折,有的加固有的损毁。因此圣人施政时去除过分的、强大的、奢侈的割裂妄为举措。
用道来辅佐人主,而不要用武力在天下逞强,用武力逞强会经常得到对方用武力还报的。军队所到过的地方,人损田毁,地上长满了荆棘。善于打战的人获得了胜利之后,不要用武力逞强。战胜了不要夸耀,战胜了不要骄傲,战胜了不要狂妄,战胜了也是出于不得已的,这就叫做战胜而不逞强。万物过于壮盛了就要走向衰老,称之为不合乎道,不合乎道的很快会灭亡。
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万物都可能会厌恶它,所以有欲守道的人不愿使用它。地位高贵的人平时以左为贵,用兵器时以右为贵,因此兵器不是地位高贵的人愿使用的。兵器是不吉祥的,不得已使用它时,最好是淡然处之。不能以使用兵器为美事,如果以使用兵器为美事,那就是以杀人为乐了。以杀人为乐是不能取得天下的。所以吉事是以左边为贵的、丧事是以右边为贵的。因此军阵里偏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表示用丧礼仪式来对待战争。所以打战时杀人多了,大家就以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大家就按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道总是虚无的,是素朴的。虽然看不见道可以视道为小,但天地也不能驾驭它。侯王如能守住道,万物就会自动地归顺。天地之间阴阳两气相合时,就会灌输甘露,人没有命令甘露也能自然地分布得很均匀。初始的建制赋予了侯王的名号,名号既然有了,那也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遇危险。大道之在天下,万物自然归顺就如同小溪流归江海一样。
理解别人的是有智慧,认识自己的是高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克服自己弱点的是强本;知道满足的会富有,努力不懈的是有意志;不失去根基的会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是长寿。或左或右的能力都是什么促成的呢?道如流水泛行,它或左或右地顺势发挥作用,功成了事遂了而不占有名誉。道爱护加惠于万物而不当主宰,所以经常设想道为创生万物的虚无始祖,可取道名为小。万物归顺于道而道并不主宰它们,又可取道名为大。所以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由于他不自以为大,所以能够成其大。
设立一个伟大的守道征象,则天下人将归往。归往而不互相妨害,则天下将和平安泰。音乐和美食,可以吸引过路的人为之留步,侯王守道则会吸引天下人自动地归顺。所以把道讲出来,是:平淡啊、无味啊,观看它不足以看见,聆听它不足以听见,使用它又不可穷竭。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促使它物极而反,这就叫做微妙的英明,柔弱的方法胜过刚强的方法。鱼不能离开水,国家厉害的兵器谋略不能让敌人看清。
道总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的,侯王如能守住它,万物就会自然地化育。万物化育而产生贪念时,我就要用虚无的素朴之道来安定它。用虚无的素朴之道来安定它,不会使人感到耻辱。不感到耻辱就会平静,万物就会自然地归复于安定。
附录一:推荐的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韩巍):《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
[3]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王德有:《老子指规》(严遵著),中华书局1994年
[5]王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
[7]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8]澹海若:《道德经古今正解》,博客网址为http://blog.sina.com.cn/daodejinglaozi
附录二:《道德经》语音版
附录二是《道德经》校订全文语音版,附录二的下载网址为:
https://pan.baidu.com/s/1wwW33R7PXYa3HXieSE-7Lw
附录三:本文最新版下载地址
[1] 不德:不索求德报。
[2] 不失德:不想失去德报。
[3] 无为:不妄为,根据全文译为因顺常道不妄为。
[4] 得一:行与道合。
[5] 不谷:没有德行而绝后。
[6] 上士:上等资质的士人,士泛指贵族或读书人。
[7] 夷:平坦的;颣:丝上的结,引申译为有阻碍的。
[8] 偷:苟且、马虎,引申译为怠惰的。
[9] 渝:改变,引申译为在变化的。
[10] 大方:方形的大地,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有专家直译为最大的方正。
[11] 曼:长,引申译为需要很长时间。
[12] 大音:大广传送的乐音,有专家译为很高的乐音,不准确。
[13] 希声:不辨宫商犹如无声,引申译为无声之音。
[14] 无名:虚无的。
[15] 有:实有,根据全文译为实有本源。
[16] 无:虚无,根据全文译为虚无始祖。
[17] 一:首个实有,即有。
[18] 二:前二实有,即有和天。
[19] 三:前三实有、即有、天和地。
[20] 不得死:不能得一而趋于死亡,或译为不得好死。
[21] 不言:不发号施令。
[22] 绌:不足。
[23] 圣人:修守大道的君王。
[24] 十有三:十三,有人译为十分之三,不准确。
[25] 无死地:不进入死地。
[26] 德:根据上下文此章的德为道之德。
[27] 有始:有开始,或译为从有开始。
[28] 勤:辛勤,郭店版或作“谋”,译为焦虑。
[29] 逨:到来,根据上下文译为守住本源,有古本作“救”,译为救治。
[30] 袭常:因顺常道,常道指事务常有的规律。
[31] 挈:提、拎,引申译为提高,有古本作“介”,译为坚定。
[32] 除:清除、去掉,引申译为废弛。
[33] 竽:竽为五声之长,常先发声,故盗竽译为强盗头子。
[34] 祥:凶或吉的预兆,根据上下文译为灾祸的预兆。
[35] 啬:收割庄稼,引申译为做好农耕,有专家译为爱惜、节俭。
[36] 不学:不妄学。妄学指不合道的学习,如学习滑头狡辩、巧取强夺、虚伪欺骗等术。
[37] 博:赌博、博运,有专家译为广博。
[38] 我:根据上下文译为我讲的道。
[39] 成器:制成器物,引申译为成就大事。
[40] 司杀者:专管杀人者。
[41] 脆:脆嫩、脆弱。
[42] 左契:符契之左半,此处指借据存根、债券。
[43] 徼:边界,引申译为端倪。
[44] 盈:盈满,有专家译为穷竭,较牵强。
[45] 刍狗:祭祀用的纸狗,用后即弃。
[46] 橐:鼓风吹火器:龠:管子。
[47] 揣:怀藏,有专家译为锤击;捃:拾取,有古本作“锐”,译为锐利。
[48] 营:营身,指身体;魄:魂魄,指精神。
[49] 天门:天机之门,指心。
[50] 埏:制作陶器的模子;埴:制作陶器用的黏土。
[51] 五色:指黄青赤白黑,根据上下文译为五色缤纷。
[52] 无味:指甜酸苦辣咸,根据上下文译为五味杂陈。
[53] 五音:指宫商角征羽,根据上下文译为五音纷杂。
[54] 敝而不成:有古本作“敝而新成”,译为去故更新。
[55] 焉:于是。
[56] 六亲:指父子兄弟夫妇。
[57] 绝智弃辩:有古本作“绝仁弃义”,译为绝弃妄为的仁和义。
[58] 绝学:绝弃妄学。
[59] 遗:赠送,有专家译为遗失或不足。
[60] 父:君父,有古本作“甫”,译为开始。
[61] 有物混成:有是混沌而成的物象,或译为有一个混沌而成的东西。
[62] 袭明:因顺常道的明智,有专家译为重叠的高明。
[63] 忒:差错、过错。
[64] 堕:毁坏、延误。
[65] 恬淡:淡然处之,有古本作“铦(xiān)镂(lòu)”,译为锋利的铁质兵器。
[66] 埶:设立,古文中常假埶为设。
[67] 太:原字形为大,古时大、太、泰常通用,译为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