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的《印史序》与汉印审美观的确立
赵孟頫的《印史序》与汉印审美观的确立
元代,对于印章这一历史悠久的艺术,是一个重新认识的时代。是一条汉印复兴的地平线。元人已不是笼统地喜好古印了,而是在古印中突出喜好汉魏印章。在倡导复兴汉印的文人中,最为重要的是赵盂顺和吾衍。
松雪斋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水精宫道人等,谥文敏。为宋宗室后裔,也是元代最为杰出的书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书画美学观上提倡“贵有古意”,这种思想在他对印章的认识中也强烈地反映出来。赵孟頫的时代,文人尚不能自刻印章,然而赵氏关于印章的审美认识及其非凡的眼力和胆识,竟为后世的文人篆刻艺术开辟了一条辉煌的大道。
澄怀观道赵孟頫由宋壮元,宋人喜好集古印谱的风气,使赵孟頫也受到浸染,他曾从程仪父(程棨)的集古印谱--《宝章集古二编》中辑出340枚印,编成《印史》',成为自己选定的集古印谱。《印史序》即是这本印谱的序言。惜《印史》早佚,而《印史序》却因收入《松雪斋集》保留到了今天。
赵氏子昂(白)
赵氏子昂在自序中,赵孟頫认为自己所选出的古印值得赞赏,并以自信的心情写道:采其尤古雅者,凡模得三百四十枚,且修其考证之文,集为《印史》。迟想两下,典型原朴之意,可仿佛而见之矣。他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关于汉魏印章的新的审美概念:“质朴”。与此同时他还在自序中抨击了另一种审美取向,以十分鄙弃的口吻批评当时士大夫中存在的陋俗眼光:
赵孟頫印近世士大夫图书印章,壹是以新奇相矜,鼎、彝、壶、爵之制,迁就对偶之文,水月、木石、花鸟之象,盖不遗馀巧也。其异于流俗以求令乎古者,百无二三焉。由此可见他所提倡的是一种既“合乎古者',又“异于流俗”的质朴趣味。而与“质朴”相反的“新奇相矜” “不遗馀巧” “流俗”等概念,则正是赵孟頫反对的审美取向。故此他在《印史序》中呼吁:谂于好古之士,固应当于其心,使好奇者见之,其亦有改弦以求音、易辙以由道者乎!复兴汉印的旗幡,从此升了起来。由于赵氏在《印史序》中首次提倡质朴的汉印,从而确立了元、明、清三代直到今日仍然主要影响着印坛的汉印审美观。
赵赵盂顺论及的印章之美,是提倡“古雅” “质朴”的美,是反对“新奇相矜”、取巧造作之美,比起北宋米芾的细朱文来,显然有所不同。然而赵氏的理论与他的实践尚有距离,他所用的印章,除两三方仿汉白文姓名印外,所用朱文印并没有去表现汉魏的趣味,却明显地保留着唐宋人的馀韵。虽然没有任何可信的史料证明赵孟頫会刻印,但在印稿设计上,在印章的一度创作上,赵孟頫毕竟不愧为大家,他以优美典雅的小篆篆印,如“赵氏子昂” “松雪斋” “赵氏书印”等,开创了唐宋以来印章的新阶段。这些朱文印丰神流动、典雅优美,足使宋代任何一位文人的印章黯然失色。尽管宋时已有这种朱文印出现,但由于到了赵孟頫手中,使这种印的美得到升华,并且定型风格化,所以对元代文人的印章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后人将这种印取名为“元朱文”,并将创造权归于他。
赵在以后的文人流派印章创作中,同古玺格局、汉印格局一样,元朱文被视为重要的印章格局,所以赵孟頫之功不可没。元末的张绅曾在其文中记曰:国初制度未定,往往皆循宋、金旧法。至大、大德间,馆阅诸公各印皆以赵子昂为法,所用诸印皆阳文,皆以小策填廊,巧拙相称,其大小繁简,俨然自成本朝制度,不与汉、唐、金、宋相同。由于赵孟頫在元代书画界的重要地位,因此当时的文人对于赵孟頫的印章竞相模仿,蔚然成风,并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流派意识,对于他提倡的汉印也逐渐风行起来。(本文选自黄惇老师《中国古代印论史》修订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