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谁不会买买买呢?

图:Tivadar Kosztka Csontvary

吴主任,您好,我是一名接受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中学历史老师。对中学历史关于经济史的一些观点,我不能不告诉同学们为了高考,要把它记住。

但之外,我尽量会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自由市场经济理念。我接受它,并且认为是正确不可动摇的。

但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三个问题不知如何向学生解释。

1、国家干预和所谓国家宏观调控到底有啥区别?

2、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否是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对于恢复大萧条是否真的有作用?该如何评价凯恩斯主义呢?

3、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能否结合呢?二者结合是否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急切期待主任能够简单回答一下!谢谢主任!

————

那我尽量简单回答一下。

1、我的理解是没区别。“干预”显然不是个讨喜的词汇,只是民间批评政策时会用到,干预,干涉,听着就不是好人好事。但是“宏观调控”就厉害了,字面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大局观,大局为重难道还能是错的?所以官方的报道里,不会说,今年有关部门又开始干预楼市,而是为了解决住房难问题,有关部门将对楼市进行更深层的宏观调控。

语言是有魔力的,同样一件事换个说法,传达到人们大脑里形成的认知就会不同。自权力诞生以来,语言就被持续改造,如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语言的变迁也离不开统治者的肆意捏造。

2、凯恩斯主义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就是国家主导的经济刺激政策。搞基建,补贴刺激消费,补贴鼓励出口。看似也没啥大问题,甚至能增加就业。但是问题在于,目的和手段反了。发展经济是为了创造价值,今天的投资是为了明天更大的回报。其次,消费不需要刺激,有钱谁都会买。再说如果有钱人不消费把钱存起来,那更好,新的投资就有了更多资本。

如果仅仅是为了GDP好看,为了增加就业,办法很多。比如刚建好没多久的基础设施摧毁了重建,又比如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安排十个人来干。这些投资建设都会如实记在GDP里,也的确增加了一些就业,但实际上整个社会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

其实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刷数据。类比成一个家族的生意,爸爸开小卖部,儿子掏钱购买,然后在分销给自己老婆。小卖部的销售额可以做得很耀眼,但整个家庭并没赚到钱。

凯恩斯主义解决经济萧条是权力视角下的必然手段。这其中是有收益者的。比如说吧,如果有建筑公司能够接到政府搞基建投资的大单,对这个公司和公司的员工来说,就有可观的收益。虽然整个过程复杂无比,但就是稀释和再分配,最终萧条过去,有人赚得盆满钵满,有人损失惨重。

3、至今的确不存在一个纯自由市场的国家。都有政府干预,只是程度不同。谈不上是一种结合,只是一种实然,就是一种实际情况。但如果分领域看,正面的实践经验已经足够多,平日里的生活用品生产制造几乎看不到什么干预的痕迹,结果是这些商品丰富得都让很多人有了选择焦虑。每年在换季的时候都得整理出一堆衣物扔掉吧。就是太过于丰富了。

所谓度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市场不仅激活了人们的行动力,竞争也在逼迫和推动创新。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国家固然可以引导创新,但效率是个大问题。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自由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为创新都是摸索出来的,十年前都没有人想到现金几乎没用了。所以,度的问题不如换成是方向的问题,面对未知,人类只能朝着自由市场的方向尝试才可能有更多的创新。

我很高兴你的学生有你这样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此还有兴趣,你可以推荐《暗中观察》给他们。这本书给中学生看看正合适。

上篇:都是缘分

推荐:刺激啊!刺激啥啊刺激



抱歉各位,最近有些忙碌,两年来第一次两个工作日没有更新。我在忙什么呢,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忙着在马路牙子上跟李诞演偶像剧呢。(你们为啥就不关注下我的视频号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