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学期结束,向科研人致敬!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匆匆忙忙之中,本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
本周,各中小学校学生即将进行散学典礼,教师忙于学期末的总结、各种教师培训活动和处理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这预示着,一个学期就这么匆匆忙忙中即将结束了,老师们也暂时可以放松一段时间了。
在开学初,我们为科研人写了一篇文章《新学期,送给科研人的八句话》,真诚希望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新学期都有自己的新打算、新思路和新向往。在学期中,我们为科研人又撰写了一篇文章《学期过半,科研人都还好吗?》,根据学期初的“八句话”梳理了一下科研人半个学期过得怎么样?本周各个学校即将放假,一个学期也就即将结束了,那么我们的科研人又过得如何呢?我们不妨还是对照着开学初送给大家的八句话,看看科研人的具体行动吧!
1.树立良好的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首先是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这是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原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做研究工作”。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就是基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研究方式,这也是属于我们中小学教师自己独特的“草根式”研究。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司空见惯、俯拾皆是,这都可以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源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问题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没有缺憾的教学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科研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就在我们的班级里,就在我们的社团或课程活动中。
学期结束,科研人具备了良好的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也是一种对科研的态度和认识。一名教师科研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反复地实践和探索。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大多数教师科研意识已经越来越明显,问题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这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本学期,我们走进了几十所学校,接触了上百名教师,指导过数百项课题,发现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对科研的渴望和激情越来越强,意识越来越浓厚。值得欣慰的是,他们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能够以校级课题为主要抓手,切切实实地立足课堂、立足学生和立足课程,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
2.开展一项科研课题
什么是“教育科研”?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经常这样对老师们说:“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是教育科研。”他还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真实也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教育科研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我们教育本身的需要,或者它就是教育本身。”
那么,就一项课题的研究过程而言,一般分为选题阶段、研究阶段和结项阶段等三个主要阶段,以一年为研究周期。我们认为,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一项研究课题用两三个月或一个学期是最佳的研究周期,而且是完全能够解决一个科研问题的。因此,在本学期我们可以真正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工作,把研究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结合起来,让研究落地生根,让科研开花结果。
学期结束,我们科研人在积极进行课题结项。
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学期,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最佳周期:学期初选题、学期中实施研究和学期末课题结项。对于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而言,我们的科研行为基本上都是基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研究,具有小、实和真的特点。因此,一个学期相对比较完整,课题组人员变动不大,教学工作也相对固定,这比较有利于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
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的课题结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当然。研究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些新的问题可以作为下一个课题研究的起点,下一个学期再接着对该项课题进行深入地探索和实践过程。
3.读一两本书
就我们中小学教师而言,读书是一种教育责任,也是个人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我们应该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读书,但我们每个学期还是可以挤出一点时间来读书的。我们建议,本学期抽出一些零碎的时间,读一两本教育专著或者心理学著作。读书,会使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读书,会使我们永葆教育青春;读书,会使我们重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期结束,我们科研人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不容乐观,不读书或少读书的现象,这几乎成了中小学教师目前读书现状的共识。当然,其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作过多评论。一个学期结束了,我们究竟读了几本书呢?据了解,我们科研人已经行动起来——多读书、读好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无论对于我们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教育教学的需要,读书和不读书、少读书短期内可能差距不大,但时间一长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了。
当然,我们希望教师有时间或挤时间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负责。寒假即将到来,我们教师应该可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静地、幸福地读一点书了。我们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著作,如《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系列作品,对照一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同时也好好地感受一下一名真正的伟大教育家的教育情怀和远见卓识。
4.写一点东西
“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法国思想家罗兰道出了写作的真谛。作为中小学教师,平时动手写一点东西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我们每天都学习和生活在学校中,你的学生、你的课堂、你的班级、你的课程等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只要你多观察、多思考、多研究,那么你写作的素材就会“汩汩流淌”。
当然,我们中小学教师写作的内容比较广泛,如读书笔记、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或者教育随笔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表达方式。我们认为,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记载,它必然伴随着观察、阅读和思考,与观察相偎,与阅读同行,与思考并存。学会观察、敏于思考、勤于动笔,这是我们科研人应有的素养。
学期结束,我们科研人在坚持写作。
“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自创建以来,目前已经推送了原创文章270余篇,合计80余万字,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文章是我个人的原创文章。文章主要来源是一线教师的科研或教学疑问或个人思考与观察,因此主要以科研为主,以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等为辅,对很多老师的科研和教学疑问进行了正面回答,其中包括大量典型科研或教育案例。当然,还有这些“工作室特约作者”值得铭记:胡建玲、李亚伟、郭自立、薛真、赵秋娟、冯胜、赵晶、李斌、王松波、王俊锋等等。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及时捕捉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或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以及亲身经历或感触深刻的事件,撰写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此外,还有更多的科研人在坚持写作。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其实,写作很简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思考和观察,都可以付诸笔端,成为一串串最美丽的字符。从我们写作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观察的过程,就是教师思考的过程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5.读懂您的学生
一个班级几十名孩子,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各具特色的生命体组成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行为,因此读懂每一名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他的眼中,学生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光亮和别样的魅力。
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就要有区别的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始终以研究的心态来了解、认识和读懂这样一群孩子。因为只有读懂了孩子,才能读懂教育、读懂学科、读懂课堂。
学期结束,我们读懂了学生。
“教学评一致性”,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课堂教学理念。本学期以来,我们听了几十节课,也参与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我们发现大部分的中小学教师已经能够“基于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科研人走进孩子们的心理世界,倾听到孩子们的内心真实的想法,关注到孩子们的个性发展需求,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意义、有价值。离开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能读懂学生的心灵,谈教育就是坐而论道,就是空谈。
6.站好您的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因此,备好课、上好课是我们中小学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地研究课堂、创新课堂,才能吸引孩子们喜欢自己的课堂。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一名好老师,她/他的课堂应该是孩子热爱学习的乐园,应该是孩子生命得以绽放的舞台,也应该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伊甸园”。站好自己的课堂,就是守护好自己圣洁的“灵魂”,就能够谱写好自己生命教育的新篇章。
学期结束,我们的课堂得到了学生的满意。
从新学期初,到学期末,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实现了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听了几十节课,也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活动,我们发现众多的教师课堂上不再是那么的青涩和紧张,而是能够站稳课堂,能够展示自己的课堂魅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课堂特色。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立身之本;课堂,也关系到我们教师的尊严站好课堂,让学生喜欢您的课堂,就是中小学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
7.让学生喜欢您的学科
作为一名学科教师,无论语文、数学、英语或者其它学科,能够让孩子喜欢上您的课、喜欢您所教的学科,这是一名教师莫大的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要让孩子喜欢您的学科,那么就需要您付出百倍地努力,就要您去钻研、探索和革新学科知识内容,提升您的学科教育素养。只有孩子喜欢您的学科,才会真正地走进课堂、走进课程,才会真正走进您的内心世界。
学期结束,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
学生喜欢不喜欢一名老师所教的学科,从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喜好是毫无掩饰的,也是无法掩饰的。在我们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发现每一名教师都在开展“启发式”教学,积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各自都认为是最有趣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因为喜欢,学生就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学习这一门学科内容;因为热爱,学生就会付出百倍地精力思考和钻研这一门学科知识。因此,我们科研人一直在积极“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自己的学科。
8.学会与家长沟通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显然,中小学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显然是徒劳的。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学校外来务工子女明显增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这亟待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那么,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和轻松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中小学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学期结束,与家长进行了有效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是一个人应该学习做好事的起源之地。家庭每日、每时都在和学校集体的精神生活相接触;学校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学校里集体主义的道德文明在许多方面,就是开在家庭里的许多花朵的果实……”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不言而喻,作为中小学教师来说,我们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承载着对孩子们教育的希望。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的科研人能够积极走进家庭、走近家长,了解孩子们的家庭表现;同时,也主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让家长更多了解家校,增强了家校沟通的有效性。当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家校沟通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
结 束 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的教育信仰就在于使人去为他人做好事,并发自内心深处去做,在于建造自我,在于成为好人的这种愿望的表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劳动,是精神力量的极大付出。在这里,我们同教育的最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是相近的: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有登上高尚道德精神高峰的决心,应有自己的飞腾、自己的高度激情,应有一颗像丹柯那样火热的心。使每个人拥有这一切,便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在本周,一个学期即将宣告结束了。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科研人一直在努力、在拼搏,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地成长,我们为科研人的专业成长而自豪。当然,我们也有必要再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一个学期以来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包括亮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再审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自己树立一个更加明确的努力目标,是让我们自己专业成长得更快、更扎实、更有效。
学期结束,向科研人致敬!
我们希望,科研人在新的学期依然是最棒的!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常立钢,经开区教科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