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首,却是泪流满面的感动

总有一种泪流满面的感动
作者:张萍

昨晚梦中,竟意外梦到了她。还是原样,微笑着却不说话。我想去追,却倏忽不见。惊醒,睡意全无。细细想来,再过几天,就是她十周年的祭日了。

记得很清楚,小时候,不喜欢她。

首先,她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从来不能像奶奶那样把自己收拾的清清爽爽,利利索索。嗓门又大,直来直去。有一次居然背着一袋小米去我的学校找我拿钥匙,推开教室的门就叫我的名字。在老师不快的眼神中,在同学们的低笑中,我稚嫩的虚荣心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撞击,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

还有一次,早上起来梳麻花辫,那时很流行,但怎么也梳不好看,求她帮忙,她说不会,还加一句,梳不了就剪个男孩头,多利索。害的我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赶到学校时,被老师好一顿批评。心里对她又平添出一份恨。

她特别喜欢逛街。小时因为父母常出差,她会不间断来家里小住。酷热的七月中午,人们呆在家里还嫌热,她给我们做好饭后还是要去大街上溜一圈。我担心她会中暑,劝她休息一下,她从不理会。后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她去好了。印象最深是有一次附近的镇上赶庙会,母亲让我去寻她回来,我骑着自行车转了一大圈,终于发现她在戏台下面。

那么毒的阳光,她头上顶块白毛巾,看的津津有味。喊她回,她摆摆手,意思是别管,索性我就不管了。还有一次,又不知道溜达到哪里去了,因为停了一天水,水龙头忘了关,爸爸被邻居叫回来时,家里已是水上人家。爸爸大发雷霆,她回来后收拾停当接着做饭,和没事人一样。但儿时的我,心里是窃喜的。

但她做的饭是真的好吃。我一直认为,厨艺是需要有天赋的。这和在灶台旁站立多久好像没什么关系。她最拿手的就是黄米凉糕。端午节时她才会给我们送来,耀眼的黄米上点缀黑红的大枣,分好几层,最下面是碧绿的粽叶,洒上白糖,我都不忍心下筷子。现在过端午节时,碰到卖凉糕的,我也会买点尝尝,都是江米做的,味道更是大相径庭。她烙的葱花烙饼,外焦里嫩,火候永远是正好,外面的胡麻油还滋滋冒着热气,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咬一口,虽然经常烫的我手舞足蹈,但是那伴着葱味的饼香一直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她是河北人,十八岁时随她母亲逃难到姥爷村里,被姥爷的母亲看上。姥爷是私塾的先生,腿有残疾,不能下地干活。她的母亲第二天一早就悄悄地走了,从此她就孤零零地留了下来。那时的婆婆厉害,她开始学女红,学做饭,学地里的农活,没少挨打。我实在不能想象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是如何在月明星稀的凌晨,扛着锄头去地里开始一天的劳作的。

她一共生了十个孩子,死了四个,其中有三个是女孩,一生下来就被她婆婆处理掉了,孩子躺在地上的水盆里慢慢咽气,她就躺在炕上,我不知道她当时心里在想什么。也不会有人考虑她想什么。男孩是五岁时得了猩红热,在她怀里没的。她像疯了一样,三天两头往坟地跑,有一次被人发现居然在孩子的坟头睡着了。听母亲说,生孩子前半小时,她永远都是还在灶台边,给一大家十几口人准备饭。生完孩子躺在炕上喝点红糖水,休息几天,就得下地做饭了。

姥爷很早就去世了,分家的时候,因为她是外地人,没人给她撑腰,分到的全是些有缺损的锅盆碗盏。她默默接受,因为她需要养活她的孩子们,她就像钢筋铁骨打造的一样,浑身使不完的劲。一年四季陀螺般旋转。实在撑不住了,就跑到姥爷坟头大哭一场,回家后擦干眼泪该干啥干啥。晚上等孩子们都睡着了,她在煤油灯下还要纳千层底,一晚上就要纳一只。我见过村里的妇人们纳那种底子,一针一针用麻线穿起来,但针孔是需要用针锥很用劲地穿透,这只是她在休息。

后来,孩子们渐渐长大成家立业,日子好过了。她还是一人守在那孔老窑洞里,谁家也不去。大家也都觉得她刚强,从来不给别人添麻烦。而她也乐的自由快活。多年以后想起她,我终于知道为何她在我的印象里永远是那样乐观豁达,从来没什么事情会让她发愁。原来,尝过黄连的人,是不怕苦的滋味的。见过孩子在自己的面前死去的人,是没有痛的感觉的。

她快意恩仇,古道热肠。村里有个疯婆婆,人们唯恐避之不及,但只要到了她那里,她必定好吃好喝招待,不理会别人惊诧的目光,坦然自若。看不惯的人和事,仗义执言,抱打不平,让人替她都捏把汗。不屑于左右逢源,更甭说落井下石。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做人的原则却是如此分明,让人肃然起敬。

青春期时,我叛逆的厉害。有时和父母一周不说一句话。她有时小住,晚上和我躺下后会装作不经意地说:“有什么说不开的事呢,怎么也是父母,该软就得软点,最后还不是自己和自己较劲。”那时,我已经渐渐和她靠近了,觉得她有意思。话里话外都是生活的哲理。还幽默。结也就自然化开了。

还有一次,老家来了几个亲戚,家里就我和她。中午放学回来,她已做了一桌拿手菜招待了大家,下午上学前我告诉她晚上就让他们去旅馆住吧,家里地方太小。等我晚自习回来,却发现她把我的床都让给别人了。我有点不高兴,她看出来了,笑着和我说:“既然上门了就是贵客,哪有让人家住旅馆的道理。人家都洗漱了才睡的。咱俩在沙发上对付一晚上不就过去了。”被子也没有,我索性把母亲刚买的蜀锦缎面被子拿了出来。她用手抚摸着被面,自言自语到“这辈子能盖上一次也就值了吧”。我笑着问她,“就这么低的要求?”她笑了笑,若有所思。

大姨意外去世时,她已将近八十,白发人送黑发人。换一般老太太,大家是要瞒的。但是她不一般啊,都觉得她刚强,第一时间就让她知道了。我回去参加葬礼,院子里没看到她,穿过闹哄哄的人群,发现她静静地坐在厨房的窗户旁,不说话。她在想什么呢?想她最懂事的大女儿吗?我陪她坐了一会儿,问她喝水吗?她摇摇头。眼神是空洞的。我没见过她那样子,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她身体里剥离出去了。

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她的脆弱。从此后她就常常坐在大门口,盯着出村的路喃喃自语“路断了,断了”担心她一个人抑郁,我把她接到母亲那里,母亲给她洗头,剪指甲,陪她唠嗑,一日三餐端到面前。但没住了一周就执意要走,固执的让人想发火。一回到她的老院子,她竟然喜笑颜开。我终于发现,那才是她的世界,她的乌托邦。她喜欢她的土炕,喜欢她的泥火灶台,喜欢她院子里捡回来的各种物件。送我的时候,她站在门口那株老槐树下,摆了摆手。不像奶奶一样流泪,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那是我和她的最后一面。

一个月后,她在睡梦中阖然长逝。

出殡的时候,我执意让母亲把那条蜀锦缎面的被子给她盖上,因为我看出来她的喜欢。她常常和我说大了一定要好好孝顺我奶奶,因为奶奶付出最多。我反问她:“那你怎么办?没人管你”?她哈哈大笑,“我会在睡梦里走的,不拖累你们任何一个”。一语成谶。

音容笑貌,宛如昨日。她是我的姥姥,一位经历贫穷,战乱,饥饿,骨肉分离仍笑看人生的小脚老太太。人到中年,细细想来,长辈里我遗传她的基因才是最多的。但我找不到一张和她的合影,成为我永远的憾事。

仅以此文,作为向她最高的祭礼,希望她在天堂和她的亲人们幸福快乐。

(0)

相关推荐

  • 为什么越来越流行姥姥带娃,奶奶都去哪了?原因很现实

    哈喽,终于等到您,还好我没放弃!您终于来了!这里有您最想知道的!这里有您最想不到的!这里有您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总之,您来对地方了~那么下面就让我带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结婚和孕育一个孩子一直都是两 ...

  • 姥姥姥爷亲孩子还是爷爷奶奶亲?科学排序出来了,看你想的对不对

    姥姥姥爷亲孩子还是爷爷奶奶亲?科学排序出来了,看你想的对不对

  • 没了娘的日子【万林福】

    (母亲过生日)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敬老节.娘在时,儿孙们盼着过重阳节,每逢重阳节,儿孙们都会从天南海北赶回来,欢聚一堂给娘庆寿,这一天成为全家人最高兴.最欢乐的日子.娘走了,欢乐不在,无处不悲伤 ...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婆媳矛盾真的是永恒的话题!

    拼图位置搞反了,倒着看吧今天在头条看到一个男人在抱怨,说自己老婆在婆婆腿摔断的情况下选择带孩子出去旅游,对婆婆不管不问.原因呢,是婆婆在儿媳妇月子期间没有伸手照应一把,而是去照顾自己有孕吐反应的女儿去 ...

  • 为什么爷爷奶奶带娃,逐渐演变成姥姥姥爷带娃了,网友:减少矛盾

    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当下的诸多孩子都交给了姥姥姥爷带.原先把小家伙们交给老人家来带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现在年轻夫妻的生活压力颇大,多数家庭都必须面临着夫妻两人双双外出工作来应付家庭开支的情况.但为什么不是 ...

  • 李 彦丨姥 姥

    姥姥已经走三年多了,好多次提笔想写一写我的姥姥,都被搁浅.怕浅浅的文字描述和表达不了内心对姥姥的那份浓浓的情意. 多少次您走进我的梦中,慈祥和谒的面容仿佛就在眼前.梦里依稀,梦外如昨.和您相处的一幕幕 ...

  • 一双小脚走天下

    名字之谜 七八岁的光景,我知道了姥姥的名字. 那是一个初夏.即将芒种的夜晚,空气里氤氲着黄了头的麦子与青草混杂在一起的气息--青徐徐.热烘烘.我躺在姥姥的臂弯里:姥姥坐在麦秸席上,在屋后就是麦田的天井 ...

  • 第795篇:妈妈们的“唠叨”

    上周末,回家看我爸爸妈妈. 妈妈特意从地里摘来了新鲜的荠菜,说要给我们包水饺. 我们娘俩搬来小凳子,坐在院子里,暖暖的阳光下,一起摘荠菜. 我们聊了很多,妈妈说起她的小孙孙和小外孙们,乐得合不拢嘴. ...

  • 怀念我的奶奶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我那慈祥.善良.可亲可敬的老奶奶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可她的音容笑貌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奶奶生于宣统二年(1910年)冬月,卒于1992年6月,享年八十 ...

  • 韩雪丽:变化(外一章)|故事

    常振华:梦醒时分,芬芳依旧 文/韩雪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看着婚妙,她犹豫了,嫁还是不嫁. 本来,准婆婆是非常喜欢她的,她是护士,在医院里,第一次见面,准婆婆就喜欢上了她,那时候,准婆婆做个小手 ...

  • 随笔:外孙像外公

    岳父在我跟太太认识之前就过世了,而对这从未谋面的岳父尊容的印象就只能来自于每年那几次扫墓时墓碑上的那张黑白照片了. 寡居的岳母是带孩子的一把好手,她能把两岁的外孙喂出肥润的"双下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