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 图画乾坤,“阅”享童年

图画,二维世界的艺术,却能用缤纷的色彩、变化的线条和形状,展现出立体丰满,甚至更深刻的故事。图画能跨越时空,跨越年龄,跨越民族,人人都能欣赏。再后来,图画遇到了文字,便迸发出了不可想象的魅力。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图画书都被定位于低幼儿启蒙的读物,并未受到重视。如今,随着对阅读的重视与相关研究的加深,图画书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厚重的意义。而对于学校来说,如何能将优秀的图画书资源和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进一步转化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让千万学子受惠,才是真正的难题。

活动回顾

10月14日,以“原创中国·绘本童年”为题的百年百部图画书经典共读计划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图画书创作研究中心及长江绘本研究院协办。

图画乾坤

为什么要读图画书?高洪波先生用优美的诗句回答,“如果孩子是天使,那图画书就是成人给天使最美的礼物。”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图画书是距离儿童最近的文学,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基石,也是孩子们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之一……阅读图画书,能够发展儿童的语言功能,激发想象力,滋养儿童的视觉艺术素养。”

优秀的图画书,是思想和艺术的高度融合,充满儿童趣味,广受儿童欢迎的。它能走进儿童的内心,向儿童展示更深远的世界,更能给儿童以视觉美、文化美的熏陶。“中国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多元的图画书,更需要中国本土的原创图画书,蕴含着浓厚中国元素的图画书。”北师大文学院教授陈晖如是说。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王志庚先生带领大家回眸了近百年来图画书,尤其是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历史。“中国的山川河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现代发展等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元素……孩子们在欣赏充满中国元素的故事时,也在被中国文化陶冶。”

一本图画书的诞生,是作家和画家的合璧,是纯真与深刻的相遇。也许是简单轻浅的语言表达,灵活细腻的线条,却能将刚硬的成人世界瓦解。“人的一生应该有三次读图画书,第一次是童年时期,去认识世界;第二次是为人父母的时期,和孩子一起读;第三次是阅尽沧桑之后,再次探索追寻生命高度的时候。”朱永新先生娓娓道来。《一条大河》的作者于大武先生亲临现场,道出了创作背后的故事:“……我希望做一本图画书,让孩子们读一次有一次收获,越读越有意思,而不是读完放下就放下了。”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副教授李怀源讲道:“孩子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榜样,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这是图画书带给小读者的成长意义。”

图画书往往会触及到爱、生命、死亡等宏大而柔软的主题,这是人终其一生都在思考且践行的话题,像一坛老酒,愈久弥香。也因此,图画书能跨越年龄,成为孩子、父母和师长们共同的快乐。

一本小小的图画书,却能展开无尽的乾坤。于当下,它联结着儿童和父母、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于深度,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创作者的阅历、智慧、感受,都在点点滴滴中感染着阅读的人;于广度,它是小读者和社会、文化、生命智慧的纽带;于教育,或许图画书的某个故事,某个点会成为孩子终其一生的底色。

“阅”享童年

即便已明白图画书的价值,要将图画书引进课堂,那又是一个挑战。社会的进步也为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催促着教师们探索更新、更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我校的教学主任王雅萍老师就以《梨子提琴》为例,阐述了“图画书讲读当建立在对图画书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之上,尽可能尊重作者的创作风格,贴近作品文本”的理念。当然,《梨子提琴》不过是一个点,图画书教学完全铺开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在亚太这样一个贯通培养的学校不仅关注各个学段的衔接点,更关注各个学段内部的衔接点。小学低、中、高三段,依据孩子们成长的规律,图画书的教学应用探索也不尽相同。

低年级:《岩石上的“小蝌蚪”》

——猜测故事,启迪智慧

许璐老师和一年级的孩子们共读的图画书是《岩石上的“小蝌蚪”》,通过读图、读正文,猜测故事,想象补充故事、表演故事情节,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故事阅读的享受和酣畅交流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丰富纯真的想象力有迹可循。

《岩石上的“小蝌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画面以版画和水墨画结合为主,讲述了岩石上水洼里的两只小蝌蚪,苦苦等待自己小主人的归来,并因此拒绝了小狗、大花鸭等动物的帮助,启迪孩子们要信守诺言,尊重生命。如此大的主题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过于抽象。许老师用孩子们喜欢且能理解的方式引导着,一步步感受图画书背后的生命之美。

中年级:《半边胡子》

——读图理解,激活思维

四年级的原二艳老师所讲的是《半边胡子》。这是一本极具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画书,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木刻画的绘画艺术,都饶有趣味。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积累。当他们在读图画书的时候,对故事本身也有自己的判断。

结合四年级相关的语文能力,原老师通过观察、讨论、师生对读、默读、讲故事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会图画书的阅读方法,同时激活学生们曾经的阅读积累,与当下勾连,深入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和智慧。

高年级:《一条大河》

——以点带面,感悟文化

《一条大河》是一个主题磅礴大气,信息极其丰富的图画书,是于大武先生耗时三年,又多次在黄河沿岸采风的呕心沥血之作。从绘画上讲,用壁画的形式,油画的艺术,将黄河恢弘壮丽的山河景象、五千年浸润其中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沿岸现代社会的发展都浓缩到有限的画幅里,实属不易。乍一看整个图画书,要读懂书里的文字和图画内容并不难,难的是理解“黄河故事”,更难的是感受黄河故事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知识积累,也足以立下高远的志向,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厚和祖国山川的壮丽。但图画书里黄河沿岸的信息如此之丰富,如何在一堂课里达到教学目的呢?武燃余老师采用配乐朗读、观察、批注交流等活动,探索图画书的阅读方法,以点带面,在欣赏图画的过程中,将学生们所积淀的历史、诗词、地理等知识融合到一起,感受黄河的壮美,体会黄河的故事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故事,从而理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血脉交融的真正含义。

三堂课的设计里都兼顾了图画书的阅读方法与策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教育,但又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不仅符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也尽可能地在尊重图画书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和语文学科的能力素养有效结合,让孩子们的成长落地有声。

结语

图画书的探索依然是别有洞天,无数的研究者还可以继续开疆拓土。值得庆贺的是,如今图画书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社会、学校、父母各个层面的广泛认可,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惊喜涌现。

图画书是一个载体,当一个孩子展开,独自阅读的时候,它是孩子思维和审美素养的延伸;当亲子共读的时候,浓浓的亲情在阅读之间流淌;当孩子和老师共同探讨时,它是开启智慧的一条通道。人的经验分为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阅读便是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渠道。儿童在图画书的阅读中,收获了超乎现实的空间,那些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却永远属于内心。成长就这样悄然发生,生命就这样静静地成熟。若看到一个孩子浸在书里,一缕阳光倾泻而下,照亮稚嫩的脸庞,那里就蕴藏着力量和希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