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萨夫兰博卢(1)丝路上的贸易中转站

番红花老城·一份封存的时光样本

安纳托利亚高原位于古老的小亚细亚半岛,它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接亚美尼亚高原,西至博斯普鲁斯海峡,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东西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萨夫兰博卢扼守在安纳托利亚高原中心,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土耳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萨夫兰博卢俯瞰,城市位于山谷之中。

萨夫兰博卢在拜占庭时期被称为Dadybra,在悠悠历史长河之中,城市历经了罗马、拜占庭、塞尔柱和奥斯曼等各个历史阶段,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发展为重要的驿站。萨夫兰博卢(Safranbolu)是由希腊文的“番红花”(Safran)和“城邦”(bolu)组成,译为番红花城,城市最早由希腊人建立,因周边一直是番红花的贸易及种植中心而得名。番红花是亚细亚地区的原生植物,一种常见香料,主要分布在欧亚和地中海地区,元代以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名贵中药。在元代医书里,番红花被称为“咱夫兰”或“萨夫兰”,是希腊语的中文直译,因其运输辗转途经西藏,后来也被称为“藏红花”。

河蚌绘·萨夫兰博卢景点手绘图。

从伊斯坦布尔出发的长途车停靠在新城区一个叫克兰柯伊的交通枢纽,沿街分布着现代超市和快餐店,下车后我们沿漫长的下坡路来到两公里外的老城区Carsi。萨夫兰博卢老城坐落在一片山谷之中,山谷外岩石和黄土裸露,而山谷中屋舍错落、树木葱茏,阿克萨苏溪谷穿城而过,上下落差达数十米,沿岸水声潺潺,犹如一片世外桃源。

萨夫兰博卢城市街道。

老城里现存有800余座19世纪奥斯曼风格的建筑,大都保存完好,样式精美。这些房屋建筑宏伟豪华,一如这座城市自十七世纪以来的繁华,如今这里仍然以皮革、铜器、铁艺和美味的洛库姆(Lokum)糖果而出名。以家庭作坊为主的传统手工业神奇般的躲过了现代化的侵袭,整座小城犹如一份时光的样本。

河蚌绘·萨夫兰博卢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位置。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图根据《古今丝绸之路线路示意图(2014年版)》绘制。

1994年,萨夫兰博卢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公共浴室·从土耳其浴室到扬州澡堂子

老城入口处是集市广场,广场不大,地面由不规则的石块铺成,高低起伏,据说已有四百年历史。广场的中心建筑是建于1645年的金吉公共浴室,是城中最大的浴室,从早上6点到下午6点,是给女人们的使用时间。金吉浴室从远处看红瓦覆盖的的穹顶层层叠叠共有十个之多,墙面由巨大的白色石块砌成,主体是两个大圆顶,之后依次过渡为两个小圆顶和六个更小的圆顶。每个穹顶都是一个独立空间,由窄小的拱门相连,人们利用浴室内的高温,使全身大汗淋漓,再用温水或冷水淋浴。土耳其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由于气候炎热,古罗马人非常喜欢洗澡,据说他们一生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浴池中度过的,东罗马帝国覆灭后,土耳其人便把罗马式的浴室改成了名副其实的土耳其浴。

金吉公共浴室。

在正宗的土耳其浴室内,专门有一批称之为“坦拉克”的按摩师。当沐浴者舒展四肢躺卧在“肚皮石”上,双手涂满橄榄油的“坦拉克”便在他身上推、拿、揉、按,使全身皮肤微红,血脉流畅,舒适无比。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浴室几乎就是土耳其社会的缩影,那时人们进浴室大都带一个丰盛的食品盒,装着羊肉串、酸奶、榛子等食品干果。沐浴后新朋旧友聚在一起,边吃喝边聊天,聚餐后再各自回到更衣室的单间,美美地睡上一觉,直到太阳西下才回家。

金吉公共浴室,大穹顶是休息室,小穹顶是蒸汽浴室。

过去在新人结婚前,男方的妈妈要去浴室观察未婚妻,称为“相亲浴”;孩子出生第四十天要洗“新生浴”;亲人去世后二十天所有亲戚要洗“眼泪浴”,至于特定节日、贵客来访等情况更是有繁多的洗浴名目。位于老城东南角的埃斯基浴室建于1332年,是城中现存最古老的浴室,浴室的穹顶已经裂了很多小孔,为防止蒸汽四散,人们在上面扣了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河蚌绘·土耳其浴室结构图。

这种传统土耳其蒸汽浴让我不禁想到了国内的扬州传统澡堂,去年我曾和友人到扬州“永宁泉”洗浴,澡堂内的场景几乎和土耳其浴室如出一辙。澡堂的炉膛、烟道俗称“地龙”,炉间水烧开后,热水进入浴池,烟道进入地下,这样热能充分利用,水气蒸发弥漫水池,雾气腾腾,几乎是土耳其浴室的翻版。休息室坐满了喝茶、抽烟、磕瓜子的大爷,天南海北的聊大天儿,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

土耳其浴室内部,休息空间,前面是按摩床,后面一圈是休息室。

据说扬州传统澡堂的设计就来自于西亚,最早由穆斯林商人沿丝绸之路带到扬州,经过长期发展后成为扬州的名片。发端于古罗马的浴室文化,经过千年辗转流传,竟在相距万里的两大文明之间生根发芽,不能不说是丝路文明交流的奇迹。

埃斯基清真寺·城里最古老的建筑

顺着金吉公共浴室右面的小路继续下行,就来到了埃斯基清真寺,这是城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1322年。清真寺朴实无华,上部穹顶外墙分布着一圈砖垛,应为后世维修时留下的痕迹。建筑在形制上还保留着拜占庭建筑遗风,立面由石块砌成,基座呈正方形,上面主体是一个半球形穹顶。进入清真寺内部,两侧的石墙质朴厚重,墙上的窗户很小也没有任何装饰,阳光透过狭窄的顶窗射入内部,若明若暗,形成富于韵律的光影效果。

河蚌绘·埃斯基清真寺。

我们在墙边静坐时,很多当地人开始鱼贯进入,继而依次跪在地毯上,很快穹顶下面就聚满了人。与此同时宣礼塔上响起了悠扬的宣礼词,“真主至大!真主至大!默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此时每个人都默默不语,随着宣礼词祷告叩首,场面肃穆。这是我们在土耳其每天都要经历多次的场景,一日五次,周而复始。

埃斯基清真寺俯瞰。

每天清晨宣礼声都会像钟声一样划过天际,我们曾睡眼惺忪的向客栈老板询问宣礼词内容,老板解释道:“刚才那句说的是,大家快来做礼拜吧,做礼拜比睡懒觉好!”土耳其是个热情喧闹的国度,人们在大街上见面都会打招呼,拉着手没完没了的聊上半天,而只有在宣礼时,人们才是静默的,在真主面前一切话语都显多余。如果你觉得这里清晨祷告的钟声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将你从安睡中惊醒,那你在土耳其就真正的怡然自得了。

埃斯基清真寺位于周末集市后面。

公元前63年,罗马人占领了萨夫兰博卢地区,随后在附近建起了一座神庙,这是关于萨夫兰博卢最早的记载。公元十一世纪前后被土耳其人占领后,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城市开始逐步发展,城内陆续建起了清真寺、浴室和经学院。清真寺附近的铜铁匠集市分布着很多手工作坊,贩卖马具、皮具和各式铜器,很多商铺已有几百年历史。

街道两边的店铺。

从十三世纪开始,萨夫兰博卢成为联系欧洲与黑海以东地区商队路途的中转站,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一环。昔日南来北往的客商齐聚于此,马具、皮靴、铜器和皮具成为重要补给品,传统手工业代代传承,极盛时曾达到一千多家。我们路过一家店铺门前时,看到一个年轻女孩正在小心翼翼的擦拭每件货物,从茶壶、餐具到铜盘,她的铜匠爷爷正靠在墙边晒太阳。如今经营这些传统店铺的多是老少搭配,中年人大都出外打工或从事更加赚钱的营生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