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刘寄奴(白苞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大国点名,没你不行。
那个挂名广东刘寄奴的是何方神圣,一定是广东籍的吧,快快过来登记。
一查,不得了,这个刘寄奴居然还是个皇帝!相传寄奴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这…直呼皇帝小名妥不妥呢?
其实,这里的刘寄奴只是个药名而已。它来自是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因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而取名刘寄奴。刘寄奴既为药名又为人名,颇具传奇色彩。植物圈内还有南刘寄奴和北刘寄奴之分,均指不同的植物。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挂名广东刘寄奴又是什么?籍贯广东?现居何处?不急,等我们来查一下户口。
广东刘寄奴,原来就是菊科植物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只因名字跟皇帝扯上亲戚,顿时让人对它看高一分。

看来,普查还是非常必要的哟。

白苞蒿,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鸭脚艾,鸡甜菜,四季菜,广东刘寄奴,甜菜子,肺痨草,红姨妈菜。
白苞蒿的拉丁学名是Artemisia lactiflora, 其属名Artemisia以希腊神话中女神Artemis的名字命名,她从这个家族的一种植物中受益良多,因此给它起了自己的名字,种加词 lactiflora是“乳白色的”,说的正是它的花苞,“白苞蒿”之名正来自种加词。

它多生于林下、林缘、灌丛边缘、山谷等湿润或略为干燥地区。分布于中国秦岭山脉以南的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陕西、甘肃及东部、中部与南部各省地区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越南、老挝、柬埔寨、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大家都知道菊科是个庞大的家族,家族成员几乎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绚丽多姿,而一种低调卑微。明显,白苞蒿属于后者。刚刚进去圈子不久就认识它了,野外经常见到它的身影,它唯一给我的贡献是又多认识一个物种而已,对它,我真的是目不斜视的。
今年疫情期间,华南植物园在药园举办“抗疫植物知多少”专题展,这是难得的一次药用植物活体标本的集中展示,我也不时走走逛逛,企图发现一些不认识的物种。那天,突然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藏于其中,那高高的身姿从众多矮小植物中钻出来,颇有点鹤立鸡群之感,这不是野外常见的白苞蒿嘛。我本以为一定是花盆里野生出来,没有清理干净吧,却见盆里只有它一个主子,而且有个牌竖在它前面,写着“广东刘寄奴”,我擦了擦双眼,再低头翻查一下资料,原来早有耳闻的广东刘寄奴就是熟悉的白苞蒿,我怎么一直没把它俩拉在一块呢。

我错怪白苞蒿了,原来它还是皇亲国戚呀。

再说广东刘寄奴之前,先看看刘寄奴这个名字的由来,《本草纲目》草部15卷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南北朝时期,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叫寄奴。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江苏镇江市京口区)。中国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在他早年贫困微贱的时候,有一次到新洲江边砍伐荻禾,遇见一条大蟒蛇。他立即用箭向它射去,蟒蛇虽被射中,但蟒蛇一闪身就不见了。他很奇怪,想要寻找,可天色已晚,只得回家。第二天,他前去寻找,却隐隐约约听到附近的树林中有杵臼之声,沿着声音走过去,看见楱林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正在树下捣药草,刘寄奴忙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其中一位青衣童子答道:“我主被刘寄奴所射,令我们杵捣草药敷伤。”刘寄奴又问:“你主怎么知道是刘寄奴射伤?他既有如此神通,何不将刘寄奴杀死?”童子答曰:“我主说了:寄奴将为帝王,不可伤害。”刘寄奴听后大声喝叱道:“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丢下杵臼和药草跑得四散。刘裕忙拾取药草返回,并将此草药拭与受伤者敷于伤口,效果果然很好。自此之后每遇到有人受金疮之伤。刘寄奴就用此草捣碎敷之,敷后不久伤口即愈。治外伤果有神效。

后来,刘裕驰骋疆场,率军先后灭了桓楚、西蜀、南燕和后秦,于公元420年建立了刘宋国,当了皇帝。刘裕在南征北战中,用此草药治愈了无数受伤的将士,然而,人们却不知此草药叫什么。只知此草药是刘寄奴发现的。于是人们就将此草称呼“刘寄奴”,以作纪念。

也许刘寄奴这个名字好听,大家都想仿效,于是就出现好多个名曰刘寄奴之名的植物,后人发现,菊科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与《本草》所载近似,仅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后人也称之"南刘寄奴",这也是正宗的刘寄奴。另一种"北刘寄奴",系列当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的带果全草,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虽与《本草》所载者不同,但亦有较长的使用历史。此外,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的全草,又名红陈艾、芦蒿等。

而在广东、广西,民间通常选用白苞蒿为刘寄奴的代用品,它们临床效果相类似,有清热解毒、止咳消炎、活血散瘀、通经等作用,用于治肝、肾疾病,近年也用于治血丝虫病。为了跟别的刘寄奴相区别而冠名广东刘寄奴。

说到白苞蒿,无疑它的药用价值为大家所认可,不过,它还可以当野菜吃,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的。
同是华植志愿者的任多说,在潮汕地区,白苞蒿名曰珍珠菜,是潮汕地区餐桌上的常客了。
有些地方因为它跟艾草相似,称之红艾草,它食用的比较多,平时采摘新鲜的白苞蒿,煲汤或者是清炒以及凉拌都可以,最简单的就是做成一些解热消毒的汤,一年四季都能喝。
据说它的滋补功能堪比阿胶,因为它里边含有一种黄酮类的物质,这类物质对女性非常好,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红姨妈草,农村的妇女会在月经的时候将它和红糖或者是鸡蛋在一起熬成糖水,吃了不仅可以恢复气血,而且可以止疼。

我还真没吃过,不知道味道如何,说到它的药效与滋补功能,我是将信将疑的。

能吃又能做药,还真的不能小觑它哟,不过说到它的颜值,它绝对属于那种恨不得一脚踩死的菊科同类。

主根明显,侧根细而长;根状茎短,叶薄纸质或纸质,上面初时有稀疏、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长卵形,花期叶多凋谢;中部叶卵圆形或长卵形,裂片或小裂片形状变化大,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与侧边中部裂片最大,边缘常有细裂齿或锯齿或近全缘。

▼ 对了,它还有个外号叫鸭脚艾,你看叶片像鸭脚么?

它的花长得非常低调,关于它的描述我只好抄作业了:头状花序长圆形,总苞片半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卵形,中、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椭圆形或近倒卵状披针形;花柱细长,花冠管状,花药椭圆形,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显,侧根细而长;根状茎短,直径4-8(-15)毫米。茎通常单生,直立,稀2至少数集生,高50-150(-200)厘米,绿褐色或深褐色,纵棱稍明显;上半部具开展、纤细、着生头状花序的分枝,枝长5-15(-25)厘米;茎、枝初时微有稀疏、白色的蛛丝状柔毛,后脱落无毛。叶薄纸质或纸质,上面初时有稀疏、不明显的腺毛状的短柔毛,背面初时微有稀疏短柔毛,后脱落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长卵形,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具长叶柄,花期叶多凋谢;中部叶卵圆形或长卵形,长5.5-12.5(-14.5)厘米,宽4.5-8.5(-12)厘米,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状全裂,稀少深裂,每侧有裂片3-4(-5)枚,裂片或小裂片形状变化大,卵形、长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基部与侧边中部裂片最大,长2-8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长尖或钝尖,边缘常有细裂齿或锯齿或近全缘,中轴微有狭翅,叶柄长2-5厘米,两侧有时有小裂齿,基部具细小的假托叶;上部叶与苞片叶略小,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有小裂齿或锯齿。
头状花序长圆形,直径1.5-2.5(-3)毫米,无梗,基部无小苞叶,在分枝的小枝上数枚或10余枚排成密穗状花序,在分枝上排成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端组成开展或略开展的圆锥花序,稀为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半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外层总苞片略短小,卵形,中、内层总苞片长圆形、椭圆形或近倒卵状披针形;雌花3-6朵,花冠狭管状,檐部具2裂齿,花柱细长,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4-10朵,花冠管状,花药椭圆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花柱近与花冠等长,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果期8-11月。

该种分布广,生态适应性较强,在东部及中部与南部省区的湿润及阴蔽地区通常叶形大,裂片也大,中部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稀深裂;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而在略为干燥环境及在西南省区的中海拔地区,其叶略小,裂片也小,中部叶二回羽状全裂;头状花序在茎上排成中等开展、稀为狭窄的圆锥花序。

中文正名         白苞蒿
拉丁学名         Artemisia lactiflora Wall. ex DC.
别名                鸭脚艾,鸡甜菜,四季菜,广东刘寄奴
甜菜子,肺痨草,红姨妈菜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目                    桔梗目
科                    菊科
亚科                管状花亚科
族                    春黄菊族
亚族                菊亚族
属                    蒿属
亚属                蒿亚属
组                    白苞蒿组
种                    白苞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