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典名言15句:光明做人,坦荡做事
我四十不动心。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我从四十岁以后,就不再动心了。
【感悟】孔子说:“四十不惑”,孟子说“四十不动心。”不惑就是不动心。很多人到了中年还是如无头苍蝇,了无人生目标,这就是惑。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应该考虑的事太多,正如郁达夫说的:“生非容易死非甘”,何必再为名利为难自己,做人不如少些算计,多些光明磊落;做事不如少些顾虑,多些坦荡自然。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自我反省,如果自己理亏,哪怕面对手无寸铁的布衣百姓,我能不害怕得心惊肉跳吗?相反,如果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即使面前是千军万马,我也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感悟】“虽千万人吾往矣”,并不是在描绘一种任侠的霸气,而是建立在理性和道义基础上的大勇。这种勇气,跟李敖先生那种特立独行、百无禁忌,或者《天龙八部》里独闯聚贤庄的乔峰大侠那种快意恩仇、视死如归,是有本质区别的。
所谓“有理不在声高”,站在公理正义一边的人,是道义上的强者,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所以能无所畏惧。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志朝向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所以说:“要做到不动心,一定要坚守这个志,同时不要让气走向偏狭极端!”
【感悟】不加约束、意气用事地只凭一身蛮力行事,只能是盲勇、小勇和血气之勇,所以孟子告诫人们要“持志”而不能“暴气”,“志”作为内在信念,应成为人们追求和固守的目标,对于“勇”这种“气”不可任意获取、操之过急或盲目助长,也不能目的性太强,而应当于立“志”、养“气”中长期培养。
一个人如果自认为光明磊落而变得固执己见,偏激狭隘,那就是“暴气”。大丈夫之气是平和而坚韧,宽容而有原则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我长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感悟】浩然之气是生理作用与心理作用兼而有之的一种精神力量和情感态度,它极端刚强、宏大,如果以正义、直道来支持它、充实它,而且留心不去刻意地拔苗助长,那么它就涌流不息,以至于如江河决堤无可阻挡,最终“上下与天地同流”,达到天人一体的境地。
“浩然之气”是大丈夫人格力量的源泉,有了这股气,就有了“匹夫不可夺志”的胆识,就有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就有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生命力,只要培养得法,一个人的精神生命就会变得伟大而刚强,从而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坦坦荡荡。
至大至刚的的浩然之气是一种智慧之气、修养之气,孟子的浩然正气应该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根本,成功之动力,正如雨果所说:“人有了物质才能够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够生活。”
bì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闪烁其词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
【感悟】孟子宣称他的优点有两个:一个是善养浩然之气,另一个是知言。什么是知言呢?在我们的生活中,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话语,其中四种话语言论要警惕,就是孟子说的“辞”、“淫辞”、“邪辞”、“遁辞”,不被这四种言论所误,生活就不会出现偏差。
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也就是一个明智的人,他能认识到生活的阴暗面,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蛊惑人心的谎言和欺骗,他能辨识这些谎言和欺骗。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感悟】“德”没有上下之分、主仆之分,有的只是以诚相待,以礼相待,因为只有在这种对等的人格基础之上,才能使“德”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持久有力,以力量和权势压服人是不能长久的。
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大意】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突出特征就是帮助天下的人行善。
【感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应该鼓动和大家一起为善。一个人光是自己正直善良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辅助或者凝聚众人一起行善,这体现了一种利他精神。
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谁都不是一座岛屿,一个光明磊落的人就像灯塔一样,能招引更多的人奔向他,得人心者得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大意】受富贵诱惑,不为贫贱动摇,不为武力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感悟】“大丈夫”就是那些具有独立不依的精神和勇气之人,这样的人能够自我决断,可以自由地依据道义、良知行事,无论是面临饥寒愁苦、声色货利还是威逼利诱、穷达生死等严峻考验,他们都能够坚持正义立场,保持人格独立和气节。
一怒而天下惧并非真正的大丈夫,蛮勇斗狠、奸诈残忍、蝇营狗苟、见利忘义之徒更难望大丈夫的项背。真正的大丈夫是光明磊落、意志坚定的人,是富有仁德、胸怀宽广的人。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大意】凡是行为有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归向他。
【感悟】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的亲和力来自于自身的正直。在人际关系中遭到对方的无礼,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错误,要及时改正。那些有错不改,反而文过饰非的人就不是坦坦荡荡的人了,会被大家深恶痛绝。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大意】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要有个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感悟】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也就是“信”的通达权变问题,可以这么说,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就是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比如说,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大丈夫不是莽夫,不是一根筋,而是懂得适当变通,不一定非要说到做到,但是所作所为符合道义这个原则是不能变通的。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大意】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某个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感悟】人的善性和志向往往是在极端困难的人生处境中得到培养和激励的。孟子主张把一般人视为不幸命运的境遇视为上天对人的造就,应该以坚忍的意志力和大无畏的情感态度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
当我们发现人生是一项太沉重的工作,因此很累、很艰难时,孟轲的这句话将是我们找寻人生乐观主义的依据。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大意】一切我都具备了。我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这就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用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接的了。
【感悟】与人交往和处事,只要推行恕道,严己宽人,就会取得成功,并且气度和境界会越来越大,如同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得社会全体和世界万物之助,为自己谋福,路会越走越窄;为众人谋福,路会越来越宽,自己的福利自然在其中了,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孟子・尽心上》
【大意】人了解你的时候,你安然无欲,悠然无所求;别人不了解你的时候,你也同样安然无欲,悠然无所求。
【感悟】一个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人,不会在意外界的评价,对外部无所欲求,因为他的内心自足,不须外部的东西来填充。
当一个人对世界、对社会的领悟达到一定境界,他的追求就超乎众人,非常人可以理解,即便同情了解,也不能全然领会。可是,如果这样一个人,光明磊落地面对自己不被了解,甚至被诬陷诽谤的现状,安然面对自己的苦难和困境,那就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境界。
我们普通人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妨多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适当过滤外部的烦扰信息,就可获得生活的安宁和幸福。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大意】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要藐视他,不要把他的显赫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
【感悟】这里的“藐之”不是恃才傲物,故意不把地位高的人放在眼里,而是“以德抗位”,任何有德行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操守和信仰,不会因为对方的地位和权势而放弃了自己的信念。
孟子的“说大人,则藐之”与孔子的“畏大人”之论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孟子性格中的“狂”和“侠”,而孟子的这种“以德抗位”的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成为社会批判精神的丰富思想资源。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大意】修养品性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减少欲望。为人很少有欲望,即便善性有所失,也很少;为人欲望很多,即便善性有以保留,也很少。
【感悟】所谓“无欲则刚”,一个人的私欲杂念越少,他的心态就越光明磊落,为人就越坦荡洒脱。一个过着荒淫安逸生活的人,他的体质会每下愈况,他的精神会萎靡不振,是无论多少营养物质、补品和药品都无法挽救的,因为欲望在不停地吞噬他的生命能量,而清心寡欲的人都会有一张恬淡平静、健康红润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