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作册夨令簋”中的“冀”
古冀国后裔 枣强冀氏新泰羊流支 冀贞典
提要:西周早期,冀国是存在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国学大师网的字形字源查询系统。
作册夨令簋,西周早期。1929年“出土於洛阳邙山的马坡”。通高25、口径17厘米。长子口,鼓腹,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圈足下连铸方座,方座四角又有矩形足。口下饰浮雕牺首和圆涡间简化夔纹,腹饰钩连雷纹。
郭沫若、陈梦家均将夨令器定为成王,唐兰先生根据夨令尊彝铭文中的“康宫”,提出他的“康宫”原则,认为乃康王之宗庙,故凡有“康宫”之器,年代必在康王之后,故改定为昭王,参见他的《西周铜器断代中的康宫问题》和《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二文。唐先生之说后已得到多数学者赞同,且近年考古新发现也一再证明了他的看法。
【铭文】隹(唯)王于伐楚,白才(伯在)炎,隹(唯)九月既死霸丁丑,乍(作)册夨令尊宜于王姜,姜商(赏)令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公尹白(伯)丁父兄(贶)于戍,戍冀?乞(司讫),令敢扬皇王宁,丁公文报,用稽後人亯(享),隹(唯)丁公报,令用靖长于皇王,令敢长皇王,宁用乍(作)丁公宝簋,用尊事于皇宗,用乡(飨)王逆复,用缵寮人,妇子後人永宝,隽册。
注:夨读cè。意思:1、倾头,引申为倾侧。见《说文夨部》。按从大,上象侧头,与“夭”同意。“夭”象右侧,“夨“象向左侧。2、西周晚期古国名。
以上是网上搜百度百科的内容。对这篇铭文用现代能辨识的汉字加以说明。
首先从句读上需要三思:
“隹(唯)王于伐楚,白才(伯在)炎,既死霸丁丑”。
伯在炎,这句话就很难讲得通,应该是:(唯)王于伐楚伯。天子周某王讨伐楚伯。
下面应该交代的是时间事件,“在炎”“ 隹(唯)九月”,“ 既死”,“ 霸丁”。这里的“丁”应该就是下文中所说的“丁公”。
时间来到了“丑”, “乍(作)册”,“ 夨令尊宜于王姜”。这些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对这次征讨中立下战功的“丁公”进行册封,做了“夨令尊宜于王姜”,被赏赐了些什么呢?就是下文的“贝十朋、臣十家、鬲百人”。这是从财物的角度说的。
“公尹白(伯)丁父”,这句话丁公所得到的权力:“父”在这里不要理解为父亲,而是“家長率教者”,具有权威性的人物。“兄(贶)于戍”中的“贶”,也就是金文中的“兄”,是赐予的意思,“戍”的意思就是人扛着兵器,守卫、防卫的意思。权利有两个,一个是做了“父”,一个是做了“戍”。
守卫、防卫谁呢,就是下文的“戍冀”。这里的“冀”,是冀国。跟“伐楚”是一致的。
从这看,“冀”是被保护的。而不是被讨伐的对象。因为前面用的是“伐”。“戍”和“伐”都是刻画人和兵器,但是动武的性质不同。
接下来的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前一个字,是“
”,左边简化为“舌”,同样的汉字还有“乱”,繁体字写作“亂”。右边的的“司”在这个金文中也被省掉了“口”。今天这个字被写成“辞”,省掉“口”的司,仍然具有杀伤力,具有权威性。换成“辛”,还是很强的金性,同样没有改变这个字的本质。
祸从口出,舌头是把无比锋利的软刀。话要说错了,就叫“妖言惑众”。
那么这个“辞”当初的本义是什么?《说文解字》中是这么说的:
訟也。从, 猶理辜也。 ,理也。辞的本义就是“讼”,那么讼又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注》中是这样说的:“讼”,“ 爭也。公言之也。”就是从“公”的角度,也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角度,来说话。而不是从“私”的角度来道理。也不是强词夺理,故意歪曲事实,这样在法庭上是站不住脚的。所以“诉讼”肯定要输官司。
下面再看看第二字,今天写作“乞”,是不是乞丐的意思呢?不是!它的本义是在有了“乞丐、乞求”这个意思之后,被写成了另一个字“讫”。这样的例子在汉字进化过程中有很多。例如“亦”本义是“腋窝”,被用作“不亦乐乎”的“亦”之后,不得不用“腋”替代它的本义。
所以这个“乞”的本义就是“讫”,也就是“终结、了结”的意思。
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一场官司了结了,平息了”。
前面讲丁公战功显赫,不仅被赏赐了不少财富,而且还赋予权威,其中之一就是做“卫戍区”的司令。“冀”就在其保卫范围之内。为什么要保卫它?肯定对周天子有用。而且“冀”因为说公道话,得罪了一些人,面临着无端指责。由于丁公的保卫,使得这场“诉讼”平息了。这也是丁公的丰功伟绩,所以才出现在这篇颂扬自己的金文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