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慧?智慧能否获得?

智慧:是由智力系统、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体系蕴育出的能力。

1

现代有一种焦虑叫学习焦虑,特别是大学生,到底应该学啥?

当然这是我想的,也许大多数人没有。

大家主要的焦虑是获得的焦虑,也就是对财富的焦虑。

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对财富的焦虑也是积极的,但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想法。

想学点有用的东西,毕业能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之后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求。

可以说现代的孩子比父辈一代更实际。现在上大学孩子的父母都是60、70后,以70后居多。

60、70后上学时得到过时代的一个好处叫统包统分或“包当干部”。拿到了入学通知就等于拿到了工作岗位,中专都包分配,大学毕业就是干部。

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教育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西藏因为地区特殊,比较晚,2007年才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这标志着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终成往事。

包分配减少了上大学的焦虑感,虽然那个时候有很多学生生活的焦虑还是很大的(现在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这种焦虑依然存在),但学习上并没有什么焦虑。

在好学专业课的同时,大家更注重爱好和兴趣。在不太考虑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更理想化。消费青春、体验爱情、感知艺术、追求自我、关注世界。

2

相对于父辈来说,现在上大学的孩子在幸运的同时也很不幸。

幸运的是生活条件都有了改善,基本没有饿肚子上学的,但会欠债。

我上学的那个时候(87—91年)饿是个大问题,但那个时候也有好处,没法欠债。没有助学贷款,更没有校园货,最多欠同学几十块的饭票。

不幸的是现在的孩子上了学就有就业的焦虑。

一年高校毕业700多万人,新增就业岗位有限,好的岗位更是少之又少。上了大学好像登上了一生的又一层台阶,但同时也掉进了就业的陷阱。

所以现在孩子想的更实际,而父母那一代上大学时想的更浪漫。还真不好说,这个时代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当然,我指的是寒门子弟或有上进心的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权、有钱、没上进心的孩子比父母一辈更浪漫,上大学等于吃喝玩乐加旅游。

这些年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越来越实用主义,不单单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

理想也好,浪漫也好,实用也好,都没错,加上主义两字就有了问题。

主义的意思就是中心的、单一目的,为此不顾一切的。

大学生以实用主义的观念去学习也许在某些方面能有所成功,但有时也会走进人生的误区。

人生并不是单一的,人生在非富多彩的同时,更有很多不确定性。

3

学习是想获得知识,但知识本身并没有价值,需要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而以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程度,这种转化在校内根本无法完成。

那么,上大学学会的那些知识在没有转化成技能之前是不是就没用了呢?不是。

比知识、技能更大的一词叫智慧。

智慧这个词看了很空,其实它很实际。

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解释就是让人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越来越傻。

首先,我们说一下什么是智慧。

现在心理学家对“智慧”这个词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叫做“明智的推理”,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冲动,不主观臆断。

第二,能超越自我,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三,善于达成妥协,不光想着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要考虑别人的利益。

有自知之明而不认怂,又会妥协就是智慧。

想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聪明人基本上也是这样。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他发现,很多聪明人,整天给别人提建议,自己的生活却搞不好。

格罗斯曼的研究表明,人的智慧跟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在某个方面很有智慧,但在另一方面却可能很没有智慧。比如一个生意人,可能做生意很厉害,但他却处理不好家庭关系。

此外,格罗斯曼综合了很多研究发现,智慧跟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年长的人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更多,所以更有智慧。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老奸,马老滑。

如果智慧不是一个基本素质,甚至跟受教育关系都不大,那还可以学到吗?

答案是很难。

但格罗斯曼给出了几个测试过的对提高智慧有帮助的方法。

一个方法是你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象成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

比如,格罗斯曼做过一个研究,让人想象如果自己的恋人出轨了,会怎么做,结果很多人都表示马上分手。但格罗斯曼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是你的好朋友的恋人出轨了,你会给他什么建议。可能很多人的回答就不一样了。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想象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用第三人称看自己,就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旁观者清,当事者谜,看别人的事,总比看自己的清楚。

还有一个方法是把一个眼前发生的事,想象成是一年以前发生的事,制造一点时间上的距离感,也能让人更有智慧。

看过去的事比看眼前的清楚,特别是不幸。

另外就是把自己看成一个老师,然后把要在这件事情上的自己想象成是一个12岁的孩子。在这种哄小孩的不对等关系中,你会表现出更好的智慧。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有学习焦虑的人才能进步,并且不能抱着太多的实用性,说白了,什么不懂你就会什么,包括智慧能不能学到这种事。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4

格罗斯曼的研究好像给出了一个悖论,智慧根本学不到,但他的这些基于心理学的智慧研究又是哪来的呢?

还是通过学习得到的,只不过是思维的角度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件事情就需要抛开学习的实用主义,这才会让你看到眼前的很多路。

所以学习学的不是知识是智慧。

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对别人差、知道妥协就是智慧。

中国人的毛病是喜欢自大,并且不善于达成妥协。

其实这些毛病中国人都知道,但又出现了另一个毛病——哪儿都不硬就嘴硬

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学这一点。

电影《无问西东》中,清华校长梅贻琦问学生吴岭澜,你求学的目的是什么?

吴岭澜说:我只知道,不管我将来做什么,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我何用管我学什么,每天把自己交给书本就有种踏实。

当然,像吴岭澜这样想法的学生也是不错的学生,能把自己放在书本之中的学生是很难得的学生。

但梅贻琦就是梅贻琦,他会要求得更高。

他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梅贻琦讲的这种出于真实的内心感知就是智慧,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的麻木踏实”很多人都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