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情,天地无情。杏花村到底在哪儿?
1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十七年前,2003年的元旦,谈了一笔生意,给宋河酒厂在南雁荡风景区的入口处立一个跨公路广告牌。那条公路是乡镇间的公路,当时是以8米限高标杆名义立的。做完之后宋河酒厂在温州的经理很满意,请我喝酒。喝的宋河酒厂在温州地区主销的38度宋河粮液,当时这种酒在温州地区很流行,38一瓶,非常香,度数低,不容易醉。
酒桌上,我说,我不喝这种酒。
经理问我,为啥?
我说,度数低。
他说,度数低可以多喝点。
我说,勾兑的酒不好喝,乙酸乙酯味太大。
他说,看你是会喝酒的人,我送你两坛原浆酒,你尝尝。
不多天后,他真叫工人给我送了两坛来,一坛200斤。
打开喝了喝是原浆,有50多度,但因为时间太短,不但又苦又燥,还有很大的稻壳糟味。
我说,这酒不是河南产的,是在温州产的,河南酒糟里没稻壳。
我当时有三徒弟,都是和我学平面设计的,其中一个是山西人,大学毕业就跟着我。
他喝了这酒说,师傅,今年过年我回家,给你带点好酒来。
我问他,啥酒?
他说,杏花村。
那时山西汾酒集团还没改名,主打的是汾酒,市面上还很少见杏花村酒。
过完春节之后,他千里迢迢给我带了两箱酒,我一看,不是杏花村,是竹叶青。
我说,竹叶青有药酒的味。
他说,你不说宋河原浆苦吗,竹叶青很甜。
2003年3月之后,非典大流行,人员也停止了流动,手里的生意也基本都停了。
那时还没禁止聚会,我店里天天聚一群酒友,有的买菜,有的做菜,中午大家就开喝。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有人说,听说你有好酒。
我说,不是天天喝吗?宋河粮液原浆酒,你别处喝不到。
他说,不是这个,你徒弟说,有杏花村。
我这才想起放床底下的那两箱竹叶青,说,不是杏花村,是竹叶青。
他说,一个系列的,拿出来喝喝应应景儿。
后来,山西汾酒集团改名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
2
杜牧26岁进士及第。33岁升至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察委主任。后来因政治集团内党争遭到牵连,38岁时外放到黄州当刺史,古黄州又名齐安郡,唐时治所在今武汉市新洲区。之后又调任池州(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刺史,杏花村就在池州贵池区境内。当年杜牧去池州任职的路上经过杏花村,才作了这首《清明》诗。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政治清明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官场失意的迷茫。
这样问题就来了,杏花村怎么和山西搭上关系了呢?
当年酒桌上我的两个徒弟就有过争持,一个山西太原的,一个安徽亳州的。
山西汾阳地处北方,相传自南北朝以来,便以产美酒著称,所产之汾酒素有“甘泉佳酿”的美誉。早在唐代,人们就开始用杏仁酿酒了。也因此,酒坊多的村庄附近会广栽杏树,过往的客商看到杏林丛丛,便忍不住要停下脚步,一饮为快,所以人们渐渐将酒坊村称为杏花村。
原来此杏花村非彼杏花村。
这是一种文化借用现象,最典型的就是韩国,说很多节日都是他们的,这说明他们接受了中国文化,并觉得是好的。
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为“杏花村”商标争战了8年,也是当时市面上没有杏花村酒的原因,两家正在打官司,最终国家工商总局将商标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汾阳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历史。1957年,杏花村汾酒厂在酒类产品上注册“杏花村”商标。1997年,“杏花村”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
安徽池州杏花村曾为安徽胜迹。1997年底,贵池区把复建杏花村、开发杏花村景点确立为“杏花村名牌”战略。2009年,池州杏花村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不只是山西杏花村生产名酒,池州杏花村也以产酒著名。
但由于山西“杏花村”早于1957年在酒类产品上获得注册,池州当地的“杏花村”商标改名为“杏村”。
但让汾酒集团没有想到的是,安徽池州打造的杏花村景点先一步提出申请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注册商标。2002年9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发布了“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初审公告。对此,汾酒集团先后两次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异议。
2006年9月,国家工商总局做出裁定:汾酒集团的“杏花村”商标核定使用在白酒商品上,被异议商标“杏花村”指定使用于旅游服务方面。汾酒集团对此裁定不服,2007年2月再次提出复审。
2009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向安徽杏花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下发核准“杏花村及图”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商标评审委员会批准该公司注册“杏花村”旅游服务类商标。
2009年年底汾酒集团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告上法庭,2010年5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维持国家工商总局的裁定,将商标一分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喝归喝的,玩归玩的,谁也别吵。
这在中国也是一个很普遍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行政机关,大多时候在行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和稀泥的角色。
从从政者的角度上讲,谁会和稀泥,谁就是官场的长青树。
3
后来,杜牧又被调睦州(杭州淳安)刺史,作了那首《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常被引用,说明当时的佛教兴盛。
会昌五年(845年),七月,唐武宗李炎下诏禁毁佛教。杜牧对于这一措施是很赞同的,因为佛寺太多、从教人员太多影响了朝廷的税收。后来他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记》,通篇围绕南亭子修建的原委始终,大写佛教危害之烈与唐武宗灭佛之功。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46岁的杜牧得宰相的帮助,入京任吏部员外郎。
再后来,因京官收入太低,他要求到杭州去当刺史,没被同意。宣宗大中四年(850年),48岁的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但是也有人认为,杜牧请求外放并不仅仅是经济原因,而是不满意朝政,认为自己无法在朝中有所作为。
两年后去世,享年50岁。
2003年的非典到8月才基本结束,我的两坛子宋河原浆和两箱子竹叶青也让我的酒友们喝光了。
今年晴明节大祭,比较应景儿,到啥时候能完也不知道。
但到今天再想非典,也没什么感觉了,当年可是天天喝酒骂娘,因为经济损失太重。不过17年过去了,倒是非常想念在温州时的酒友和我的徒弟们。
这就是人,人有情,活着能让你留恋的不是美食、美酒,而是在人间——人间有情,但非常可悲的是人亦老,天地无情以万物为刍狗。
再过17年,不知道我会想起谁,或谁会想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