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最寒冷的一首诗,无一冷字却自带寒意,作者绰号也一样阴冷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年代,期间出现了很多名垂文史的大诗人。要论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无疑“诗仙”李白是个中翘楚,他的诗风清新飘逸,意境奇妙,可谓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中的“魁首”。不过唐代诗坛高手如云,虽然李白的想象力爆棚,但也还是有可以媲美他的诗人出现,这个人就是继李白之后唐代的又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贺。

虽然同样是浪漫主义诗人,不过李贺的“浪漫”明显是不同于李白的。李白的浪漫是充满仙气的,诗中的语言是潇洒绮丽的。但李贺的浪漫则是充满着“鬼气”,他诗中的语言多奇峭诡异。就像他的代表作《苏小小墓》,“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几句描绘的场景“鬼气森森”,令人读之不由身体渗出一股凉气。这也是李白被称为“太白仙才”,而他被称为“长吉鬼才”的原因。

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诗便是来自李贺的炫技之作,可以说是唐诗中最寒冷的一首诗,全诗无一冷字却自带寒意,将北方冬天之冷写得淋漓尽致,读之能冻得人直哆嗦。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首诗。

《北中寒》

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

三尺木皮断文理,百石强车上河水。

霜花草上大如钱,挥刀不入迷濛天。

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李贺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公元812年寒冬。当时大唐发兵边境抵御吐蕃的进攻,于是李贺便写了这首诗来记述此事。其实在晋代曾有一首诗歌《北上篇》,写的是冰雪溪符之苦。后来李白便拟着这首诗歌写了一首乐府诗《北上行》。李贺作这首诗或许也是受此影响,有一定的炫技成分在其中。

这首诗起首一句便描绘出了北方与众不同的冬日景象。天下有东、南、西、北四方,现在只有北方的天空阴沉沉,看上去很是晦暗,而它的晦暗更是将其他三方的天空也映照地泛着紫色。这里的“黑”之一字既点明了寒冬之意,同时也奠定了全诗酷寒的基调。

接下来七句则是抓住北方冬天的一些特征,从不同角度详细刻画了北方的寒冬到底有多寒冷。黄河河面已经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或许里面的鱼也会被冻死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其实我们应该知道,水面被冰层覆盖之后,冰面之下的水温度并不是那么低,鱼并不会被冻死,诗人这里用“死”字只是为了突出那种寒意,是指寒冬的静寂。

三尺厚的木皮也被冻得开裂,辨不清纹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想想都觉得冷。这寒冷让江河中的冰面冻结得极厚,便是百石重的大车也能安然在河面上行走,诗人在这里用了“冰水”而不是“冰面”,无疑是“水”之一字更能让人感觉到那种难以抵御的寒冷,倘若是冰面就少了许多寒意。

霜花凝结在枯草之上大如铜钱,天地间充塞着灰蒙蒙的雾气,便是挥刀向天也难以割破。海上波浪翻滚,将上面的积冰拍打相互撞击,发出哗哗的声响。原本飞流直下的瀑布也凝结成冰没了流水,如同一道白虹悬挂在山崖之上。

诗人笔下的这些景象都是北方冬日里出现的真实场景,但是诗人在描写的时候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像“挥刀不入迷濛天”这样极夸张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北方的寒冬已然够冷,但是品读诗人的文字却是能感受到超越实际寒冬不知凡几的寒意,让人直打哆嗦。

不得不说李贺是一位真正的用字高手,寥寥几笔,便写尽北方冬天的酷寒,全诗虽无一寒字,却寒意自跃。而这首诗中文字带给读者的感受,也正如同李贺的绰号“诗鬼”一般阴冷。

对于李贺的这首通篇无一冷字却句句带着寒意的炫技之作,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