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胆胀)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慢性胆囊炎为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多与胆石症同时存在,但无胆石症的慢性胆囊炎亦相当常见。本病有时亦为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但多数病人又常常缺乏急性发作史。此外,本病可见于伤寒病带菌者,以右胁上腹或上腹不适感持续钝痛及腹胀满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属中医学胆痛“胁痛”、“腹痛”、“郁症”等范畴。病位在胆而涉及肝脾胃。
多因情志失调,肥甘厚味,素体脾虚,湿盛导致肝气郁滞,肝胆湿热,使脾失健运气杋阻塞不通,不通则痛,久病人络,淤血内生。若久延不已,可出现阴虚气滞的证侯。
【诊断要点】
(一)重要症状为上腹或右上腹不适感,持续钝痛或右肩胛区疼痛;腹胀,胃灼热及嗳气等。症状虽不严重,但迁延顽固,进食油腻食物后可加剧。
1.恶心较常见,总胆管有结石时多伴呕吐。
2.餐后腹痛,有时可用碱性药物缓解。
3.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急性发作者除外)。
(二)体征:右上腹压痛叩击,莫非氏征阳性,亦可无阳性体征。
(三)B型超声检査;可发现肿大或缩小的胆囊,壁粗糙粗厚,收缩功能不良腔内可见结石。
(四)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胆石膨大的胆囊,胆囊钙化或胆囊乳状不透明阴影等。
(五)胆囊造影术:可发现胆石及胆囊缩小变形,胆囊浓缩与收缩功能不良等征象。
(六)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有助于探查胆囊内结石,胆总管大小及有否胆石存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一般来说新病多偏实,偏热,久病多偏虚偏寒,更久则成血淤证或虚实夹杂证。
(二)治疗原则:治胆勿忘肝与脾胃,通利兼顾气血阴液,从而使补而不滞,利而不伤刚柔并举
(三)分型治疗
1.肝气郁滞型
症状:右上腹右胁下或胃脘不适或隐痛,痛连肩背,嗳气频作,腹部胀满,烦躁,食少,纳呆,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枳壳各15克,香附,川芎,马鞭草各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青陈皮各10克。
2.气滞血淤型
症状:右上腹,胁下或胃脘部疼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食少,纳差,嗳气,面色晦暗,有淤斑脉细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淤。
方药: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淤汤加减。
处方:柴胡,枳壳,木香各10克;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怀牛膝各10克,玄胡15克,丹參15克,马鞭草15克。
3.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胁下或胃脘胀闷,甚至疼痛,四肢倦怠,厌油腻,纳少,便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疏肝理气
方药:方用茵陈蒿汤加味。
处方:茵陈30克,大黄6克,栀子10克,金钱草30克,车前子30克,黄连6克,枳壳15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青陈皮各10克,甘草10克。
4.阴虚气滞型
症状:右胁下隐痛,其痛绵绵不休,口千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阳柔肝理气。
方药:方用加味一贯煎。
处方:生地20克,枸杞子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15克,金钱草3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
加减:若口干烦热甚者加石斛15克,山栀子10克,气虚加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甘草6克,头晕目眩加菊花,勾屯,女贞子,大便秘结加火麻仁,郁李仁,当归。
附:单方、验方。
(1)威灵仙30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十天为1疗程。
(2)苦菜,蒲公英各50克,水煎服。日1剂。
(3)玉米须50克,蒲公英,茵陈各30克。水煎服。
(4)茵虎黄汤(茵陈30克,虎杖60克,生大黄15克日1剂)水煎服。
(5)慢性胆囊炎验方:乌梅15克,片姜黄15克,茵陈30克,鸡內金15克,佛手10克。木香10克,枳实15克,甘草6克。
服法:日1剂,水煎服。半个月为1疗程。
按本方为经验方:一般服用1~2周后,炎症可缓解症状减轻。此方对肝胆泥沙样结石患者有满意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