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完就能用起来的脉诊,竟可以成功预测灸后身体的变化
12月12日,自得灸馆第二期艾灸进阶课准时举办。
先通过视频,回顾一下这收获满满的一天:
参加进阶课,重点要学习掌握脉诊。
帮人诊脉,手怎么可以是冰冷的呢?
要让冷冰冰的手暖起来,重点是练习形意拉筋功——这个功法有四组动作,每个动作看起来都是平淡无奇的,做起来才知道有多难,但是坚持做下来,气贯指尖,即使寒冷的冬天帮人诊脉,手指尖也能保持温热。
诊脉除了手要温热,还需要重点掌握持脉的心法。
《黄帝内经》关于脉诊心法,提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的八字真言。具体点说,虚己静心,帮人诊脉时,不能先预设脉象的样子,然后去套被诊脉人的脉象,是不是符合弦脉或滑脉?而应该放空自己,让心波归平,澄澈如镜,专注地体会指下的感觉,自然地就能在心中呈现脉象。
很多人说脉诊很难,摸到的脉象不懂得如何描述——这其实不是无法清楚地感知手指下的感觉,而是不懂得如何描述清楚所感知到的脉象。
这让我想起小学生写作文,内心要写的内容很清楚,但总遇到不会写的字。为了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会允许他们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字,就写拼音。
小学生写作文借助拼音,我们写脉象,应该借助前贤的脉案记录。阅读足够多的脉案记录后,我们可以先模仿他们对脉象的描写,慢慢地便能独立地书写脉案,准确地描述自己感知到的脉象。
我习惯这样子记录脉象:
分述寸、关、尺,如寸脉浮,按之有力,关脉稍大,尺脉沉,有根。
或重点记录藏邪的独处,如关脉独陷下;右寸独虚大,等等。
脉象记录,只要能够准确反映被诊脉人的脉象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追求字数多少,或是比喻有多生动——可以对比一下《濒湖脉学》里引注的各种脉象比喻,如“浮如木在水中浮”;涩脉,“病蚕食叶”等,与张仲景的脉案记录,“寸脉浮,关脉沉”(《伤寒论》128条)。对照之下,张仲景的脉案记录是多么的朴实啊!
然而,即使一时没办法准确描述脉象,也不影响在艾灸辨证选穴时,依靠脉诊来判断一次艾灸是否有效果。
这是因为,判断艾灸是否有效,要灸前和灸后都诊脉,并对比灸后脉象是否符合“已补而实、已泻而虚”的变化规律。如果是,即是《黄帝内经》里说的“气至而有效”,此次艾灸就是一次有效的艾灸,预后也比较好。
这仅仅需要诊脉人,能够清楚地感知到艾灸前后脉象的变化,就足够了。会不会描述脉象,其实没那么重要,你说是不是呢?
举几个例子。
比如灸前右关脉独陷下,灸后右关脉陷下感减少,甚至稍稍浮起,就是“已补而实”。右关脉候脾,陷下说明脾气不足,可以艾灸脊中穴,艾灸后陷下感减少,说明这次艾灸真的起到补脾效果,预后效果自然是良好的。
又比如孩子发热,脉数——就是跳得快,有力,艾灸到晚上十二点,明天还要上班,孩子却还没退热,怎么办呢?再帮孩子诊脉时发现脉已不数,脉跳次数接近正常脉跳次数,甚至次数还要偏少,这是“已泻而虚”,说明病邪减退,会很快退热,可以停灸。
像这样子艾灸前后诊脉,即使无法准确描述脉象,但只要清楚感知到指下脉象的变化——每个课程的学员都学会了这一点,就能在艾灸辨证选穴之中,用上脉诊,判断艾灸是否有效,并预测疾病的预后转归。
我介绍脉学入门的必要知识后,安排学员们分组实操:先中医四诊合参,并详细记录后,独立选穴——然后我给每位学员诊一次,跟帮他诊断的学员探讨诊断记录和选穴依据,有必要时会修正诊断结果和选穴。
选定穴位后,他们两人一组,轮流为彼此艾灸,灸后再次诊脉——灸前灸后都诊脉,每位学员都能感受到艾灸带来的脉象变化,是非常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