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是最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亟需全面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育邻梦
人是一切社会消费财富的缔造者和最终消费者,有人的地方才有人类社会生机和文明前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用70年时间快马加鞭完成了某些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工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但是,随着建国之初鼓励生育一代逐步老去与优生优育一代逐步成为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要应对照料大规模老年化人口,又要解决社会普遍的低生育【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近日撰文《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列举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带来的社会发展建设危局。
子女是家庭幸福生活之根
“城镇化是最好的避孕药。”的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孩子原本成群结队的靓丽风景渐行渐远,社会人口综合出生率也从5%以上滑落到1%左右。那么,要如何长远、系统性的化解人口结构矛盾危机呢?
解决家庭养孩子的后顾之忧
【#新华微评# 鼓励生育,要先解决“后顾之忧”】近日有专家建议放开三胎,引发网友热议。生育政策调整要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也要讲包容性。想方设法解决生育的“后顾之忧”,是优化生育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科学提高人口质量,这个事关民族长远发展和群众现实利益的大课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
孩子不会一日长大,每个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大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少也需要18 年,城镇化之后孩子在这段漫长的成长时间中都只会是家庭的净消费力。生育孩子机会成本降低、实际支出成本增加是抑制人们生育意愿的最大“心结”,社会城镇化、优生优育之前生孩子就等于直接增加劳动人手,养一个孩子除了需要在餐桌上增加一副碗筷之外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而且农村生孩子之后还可以分得一份田地。然而,社会城镇化、优生优育之后从预计生育、孕期产检、生育至养孩子过程中的饮食、娱乐、教育都需要倾全家之力付出,比如带孩子得占用一个人、培养孩子各种学习兴趣得花费一个人的劳动收获、给孩子选择好学区得花费整个家庭数十年的劳动收获【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住房都需要普通家庭40年以上不吃不喝的工作才有可能购得】。所以,抚养孩子的综合支出高企吓阻了一大批家庭生育孩子的意愿,而解决家庭养孩子后顾之忧的关键在于解决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之外所有时间的去向和成长问题。
老人可以将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子孙
促进孩子和老人成为互助伙伴
人的生命旅程可大致分为童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其中童年和老年是每个人一生中自主行动能力最差的两个阶段,特别是年满10周岁之前的孩子几乎没有独立行动能力。所以,孩子和老人一般都需要在中年人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实现幸福生活,而且我国历来就有老带孙的“光荣传统”。时至今日,在公园陪孩子、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主力仍然是老人。
俗话说:“人老盼抱孙。”人到老年中期待儿孙满堂,很多老人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带孩子方面帮助儿女一把。但是,随着社工业信息化脚步加快,老人带孙子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适应现象,比如老人接受新事物的思维赶不上社会发展脚步、老人总禁不住孩子催要给他们几乎所有想要的、为更好的呵护孩子的成长安全减少他们的运动量......
完全没有独立行动能力和具有半程行动能力的老人该由谁提供辅助?家庭,优生优育之后多数家庭只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而他们结婚之后将面临养四位以上老人【社会平均年龄已超过75岁,越来越多老人都能活到四代或者五代同堂】和孩子的风险。显然,依靠每个家庭自己同时解决赡养老人和抚养孩子的双重问题已经是很难做到了;养老院和幼儿园,它们可都是按服务时常收费,比如幼儿园在非工作时间几乎不为任何孩子服务、养老院全是花钱才能进而且对于尚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闲下来身体衰退的更快。显然,社会现有单个家庭和养老院+幼儿园模式并不能有真正效解决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养育孩子难的问题。所以,必须探索一条即能让老人现有劳动能力继续发热,又能做到养老和育小并重的新型综合服务模式。
人类和谐合作才能共同建设好地球村
医疗保健技术迅猛发展增加了社会人均可劳动时长,所以有专家提倡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延长退休年龄。但是,这会导致一个副作用,那就是社会工作岗位被长期占有,年轻的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并因此影响他们抚育下一代;于是又有专家提出直接给生育奖励或者给多孩子高考加分,这能够激活一部分人的生育意愿,但是如果没有工作提供的稳定收入做经济循环支撑这个政策也很难持续【国外已有奖励生育效果不佳的先例】。所以,单纯延长工作退休年龄、鼓励生育也并不是可持续的长久之计。那么,剩下的可持续方案就只能是:
1、创造老人发挥余热的社会岗位
人每到年龄稍大的时候都害怕被别人说自己老、害怕被定义为“吃闲饭”。所以,很多年长的前辈都不愿退休让位或者在退休之后仍然期待能够做一些事情。的确,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并不是每个人到了60岁之后就完全失去了劳动能力,其实他们甚至比一些年轻人更能吃苦耐劳。所以,社会需要为退休之后仍然有劳动能力的老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继续为社会发展建设做贡献,比如做一些文化类的公益活动、工作经验分享等等。
2、让中年人忙起来
中年人是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刚从大学校园初入社会的他们信心满满、总憧憬着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如果延迟退休年龄,那么将降低中年人初次就业的岗位数量,从而导致很多本就不怎么知名的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并最终成为长期“啃老一族”。年轻人工作机会减少,他们的社交活动也就会减少或者迫使他们交上社会不良人员,进而加剧他们不婚不育的风险。所以,应对社会性的人口危机需要让中年人忙碌起来,他们忙碌起来、体验到了工作生活的乐趣才会更愿意成家并生育小孩。
3、给孩子们安个“新家”
孩子是“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缺乏自主判断社会事务安危的基本能力。所以,他们离不开成年人的监护。然而,目前除了学校具有集中照料孩子学习成长的优质场所以外,走出校园【校园非上课期间不接待孩子】的孩子再难找到惬意、安全的学习成长环境,即使是家庭如果没有成年人在家也不安全。但是,一个家庭看护一个孩子,这种投入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就显得格外不协调,1)家庭环境并不具备孩子学习成长对产地的专业要求,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学习室和专职陪伴人员;2)单个家庭配齐孩子所有学习辅助资源对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每个家庭都配备也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3)优生优育之后每个家庭养育孩子的个数极少,在家庭中学习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交、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统合发展,导致越来越多孩子存在心理发育障碍。
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总体而言就是从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家庭我们的漫长过程,孩子的学习成长更适宜在群体环境下完成,这也是孩子找到自己的伙伴之后就能玩到忘记回家的根本原因。所以,城镇化、优生优育之后社会需要给孩子们安个“新家”,就如同“四合院”时代同院落孩子那般自由玩耍、就如同农村同组团的孩子那样成为生活中靓丽的风景,这个“新家”需要融入孩子和孩子的家长。因为,这个“新家”不是要替代家长陪伴孩子学习成长,而是要给每个家庭提供一个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共享空间,共享学习成长的快乐、共享辅助学习成长一切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最大的快乐来自同龄相伴
人类生命如河流,孩子、中年人、老人分别对应河流的是源头&上游、中游和下游,治理河道需要让源头源源不断、中游滋养更多大地、下游安全入海,上游水源充足才能确保中游和下游流量充裕。老人增多必然直接减少社会劳动力,同时需要增加照料老人生活起居的工作人员;中年人缺少工作机会,就会独处、减少生育;少子化最大的问题在于未来缺少必要的社会劳动力、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所以,应对人口结构性民生问题,亟需全面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不能将孩子、中年人和老人分而治之。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