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真: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
最近哲学系教授推举我做学科负责人,我很感动,也感到责任重大;但无论是否是学科负责人,都感到有责任为本系哲学学科的建设尽到自己的努力,毕竟我曾经是这个学院的院长。
苏州大学哲学系在1979年就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哲学硕士点,当时哲学系主任是吴建国教授,但随后吴老师就被调任《红旗》(即现在的《求是》)副主编辑,该点负责人遂由他当时的助手崔绪治担任,现在该系已建设成为一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系科,我是该系科成长史的见证人之一。
哲学学科建设向来重视“中、西、马”三大专业的建设,但我自从担任院长以后就开始认识到,其实“西”(西方哲学)在现代的重头戏是逻辑哲学和分析哲学(二者有许多重叠处),而且由于我始终认为学术就是学术,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更认为学者就是学者,不要搞什么就信什么(例如,研究孔子就信仰孔教),学者做学问最重要的是保持价值中立,以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现象,所以尽管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并且信仰儒教,但在学术上我不认为儒学是真正的学术,我更欣赏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学术,因为他不仅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始祖,而且是(全世界)逻辑学的创始人,如果没有逻辑学,不仅不会有西方形而上学,也不会有西方后来的神学和科学,当然更不会有现代科学。也因此,虽然我的专业不是逻辑学,但一直关注逻辑学及其进展。
据我所知,虽然中国学术在最近十余年间有很大进展,但科学和逻辑学的进展尚未有重大突破,而且我认为,如果逻辑学不能得到中国学者的普遍关心和自觉的锻炼,科学就不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可惜的是,在中国,至今逻辑学不用说是文科,就是理科也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以此推断,即使从现在开始重视逻辑学,中国科学的突破性进展,至少也得有三十年左右,在此以前,即使中国的科学有所进展,也不过如“透明计算”之类的“进步”。
但令我感动和振奋的是,中国学术界始终有一批学者在坚持逻辑学研究,尽管这批学者的人数不会超过二十人【注】。我所熟识的中国逻辑学家最著名是莫过于王路教授,但除了王路,我不认识但仰慕已久的逻辑学家,就首推中山大学逻辑学博士生导师鞠实儿教授了,此外,除了老一辈的逻辑学者,我实在不知道中国还有比王、鞠更“牛”的逻辑学家!但即使王、鞠,他们在国际逻辑学界也没有多大的名头。
在中国坚持逻辑学研究的学者之中,有一位是朱建平,他是本系哲学教授之一,与我同年。自从朱教授被引进苏州大学,他一直默默无闻,孜孜于科研与教学,对逻辑学教学尤为重视——为此,他在本系首开双语教学,直接用英文版的逻辑教材来讲授逻辑学。因为如此,他的科研自然就比别人“落后”了许多——有些不学无术者都晋升为博导,但朱教授直到最近才当选博导,这还是因为苏州大学田副校长(他是文理兼备的学者之一)“识货”才得如此“幸运”,否则恐怕他到退休还是一普通教授!
朱教授最近出版了他生平第一部学术专著:《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这部近35万字的书,对现代逻辑学进行了全面而且有深度的介绍,我由衷而郑重把这部书推荐给科学网的博主,相信从中可以了解到现代逻辑真相之大致。
“逻辑”的几种含义:
1、人工形式语言的研究
逻辑是对某些人工形式语言的数学性质的研究,这种语言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推理和论证的框架。这种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数学复杂性,当代逻辑主要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的。
2、形式有效推理的研究
逻辑是对有效推理(尤其是自然语言中的有效推理)规则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就是这种意义上的逻辑。与此相联系的一种观点是“逻辑研究思维规律”,但这里的思维规律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类实际思维的经验规则的规律,而是正确推理的规律,是独立于思维者的心理特质的那些规律。有效论证可以看作是正确思维的一种表达,后者是前者的内在化。
3、逻辑真理的研究
逻辑是对一类特定的真理或者事实——逻辑真理或逻辑事实的研究。
4、判断的一般特征或者判断形式的研究
逻辑是对思想或判断,或者思想形式或判断形式的最一般特征的研究。康德是这种逻辑学说的主要代表,但现在已经式微。
——摘自朱建平:《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注】
现在全国约有20个逻辑学博士点,按理每个点至少应有3位专职导师,但实际情况根本达不到这个数字,由于逻辑学难出成果,现在许多人实际上只是兼事逻辑研究而已,能坚守这个领域而持之以恒地专门研究逻辑学者,实在是很少,所以估计平均每个博士点能有一位而已。当然这个估计或许有些主观。国内专门从事逻辑学研究且持之以恒者之所以很少,是因为逻辑学很难出成果,而据我所知,逻辑学界的权威刊物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逻辑学研究》,仅此一家而已,另外《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少量杂志也通常会发表逻辑学论文,一般的综合性杂志极少发表逻辑学论文,这一方面是因为编辑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逻辑学论文不受读者欢迎(一般人根本读不懂,就是哲学领域的学者非专门研究者一般也难以读懂);再则,国家项目通常是应时的一些项目,像逻辑学这样的基础学科的项目极少,这些客观情况也使得专门研究逻辑学者在现行科研评价体系中必然处于弱势,同时也使逻辑学实际上被挤到学术边缘地带而难以发展。于是,许多原本搞逻辑学者为了快出成果而不得已转而研究其他相对较易出成果的项目。老一辈的逻辑学家不说,仅就新生代而言,在最近二十余年间科研评价体制下,若契而不舍地坚持逻辑研究从而仅凭逻辑研究成果而被评为教授者,我以为人数必少于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