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丨鲜为人知的老北京烟草行
辛亥革命后,卷烟(俗称烟卷)传入我国,由于是机器生产,价格便宜且吸食方便,故很快在烟民中流行开来。因卷烟消费量大,且需随时供应,于是繁华街头的烟卷楼子(即烟亭)和挎篮子或玻璃盒子卖烟卷的小贩应运而生。这样,吸烟人无论白日黑夜,随时可在街巷买到盒烟或零枝烟。这种深入里巷的烟亭或小贩,民间一概称为“卖烟卷的”。
本世纪20年代,卷烟一般是十枝一包,有金属锡纸防潮,有的还随附蜡皮纸烟嘴,质量较好的烟包中都有精美的画片。卷烟的牌子很多,小鸡牌、蜜蜂牌的最便宜,铜元一大枚十枝;老刀牌的是中等货;大前门、红锡包是中上等品;最贵的要属大三炮台烟,它一枝烟的价钱比当时一斤最好面粉的价钱还要贵,一般烟民吸不起,烟卷楼子和小贩也不敢经营。
北豫丰烟叶铺
豫丰烟叶铺在北京有两号,在鼓楼前的,因为位于北京的北部,因此称“北豫丰”。在前门外大栅栏里的,因为位于北豫丰的南边,所以称“南豫丰”。北豫丰开业于清代乾隆年间,主要经营关东烟叶、兰花烟和杂拌烟。各种烟叶注重质量、成色,并注重加工。
北豫丰卖的各种烟叶都不暴、不燥、不要火,为广大抽烟的顾客所称道,该烟铺生意一度很兴隆。进入民国后,各种牌子的纸烟流行,北豫丰所经营的烟叶逐渐被人冷落,买卖走下坡路。到40年代,终于为社会所淘汰。
豫康东纸烟杂货店
豫康东纸烟杂货店在东安市场里是个不显眼的小纸烟杂货店,但名声很大,是当年东安市场里一家著名的老字号。后期,店主老掌柜刘振远故去,内掌柜带着少掌柜刘凤鸣支撑着买卖,人称“母子店”。
刘振远最早是在东安门外大街摆纸烟摊为生。东安门外大街货摊被赶到练兵场,刘振远随着大家进入了这个新建立的东安市场。当时,纸烟是个新商品,是由西方欧美商人传进来的。所以,人们都叫它“洋烟卷”。抽纸烟的客人,不是洋人就是知识界的教授、文艺界的演员、洋行里的高级职员或机关的上层人物。卖纸烟利钱大,容易赚钱,特别是经营高档的外国烟草公司生产的名牌洋纸烟更能赚钱。刘振远在东安市场就是以经营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纸烟为主,由于刘振远为人勤奋,又善于经营。没几年就发展起来,在东安市场北门内路东头一家开设了豫康东纸烟杂货店。
英美烟草公司是英美两国商人在中国合办的企业,他们在我国的上海和青岛设有卷烟厂,收山东省潍县廉价烟叶,运到工厂,雇用中国人为他们加工制造名牌的纸烟。在我国各地行销,赚中国人钱。后来,中国商人也办起来卷烟厂,有名的是两家,一家叫华成烟草公司,另一家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同洋人的英美烟草公司竞争。在竞争中都使出了各种促销的手段,做广告宣传、创牌子。当年,纸烟牌子很多,比较有名的是“红锡包”、“哈德门”、“老刀”、“金枪”、“飞艇”、“长城”、“大粉包”、“大前门”、“品海”、“三炮台”等。
烟草公司在生产中往烟盒里放“小画片”是一种很有效的促销手段。因为纸烟,俗称“洋烟卷”,所以把这种小画片叫“洋画”。很多烟盒里都放入了洋画。而且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更吸引人。其中最让人喜欢的是“品海”烟盒里边放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的洋画儿。而且“水泊梁山”洋画成套,有的人总想把一百单八条好汉凑齐,但是买了几年的烟,抽了几年的烟,总也凑不齐。另外,“大粉包”中的《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人物洋画,“哈德门”中的足球运动员洋画也都很好,招人喜欢。
豫康东的掌柜刘振远故去后,买卖就由他的夫人携其子刘凤鸣接手,买卖依然很不错。由于母亲和儿子经营豫康东店铺,所以,后来人们都习惯叫之为“母子店”。这时的母子店,虽然还是以经营纸烟为主,可是,打火机、火石、汽油、烟斗、烟丝和针头线脑等商品增多了。1956年,豫康东参加公私合营,1958年合店后,豫康东就撤点了。
天蕙斋鼻烟铺
天蕙斋鼻烟铺创办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北京一家少有的行业和店铺,它在满、蒙各少数民族中,在清朝贵族中,在京剧界,在汉族的武术界和劳动人民中,很有名望,没有不知道天蕙斋鼻烟铺的。
什么是鼻烟?顾名思义,可能有人会说,是用鼻子闻的烟吧。确实不错,是用鼻子闻的。但这种鼻烟是怎么来的,它又为什么能够盛兴一时,可就少有人知了。鼻烟是来自西洋。在清朝顺治年间,西洋人来中国把这种烟进贡给皇帝,先是在宫内传看闻,以后传到各大王府,最后才传到民间。由于皇帝闻它、贵州闻它,所以才广泛地传开。说起来,鼻烟和茶一样,也与文化有关系,不仅与文化有关系,而且还与艺术有关系。装鼻烟的烟壶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品。鼻烟壶有多种多样,有白玉的、翠绿的、红玛瑙的、珊瑚的,还有在玻璃里内画的。现在很多名贵的鼻烟壶都作为世上珍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里。
天蕙斋鼻烟铺是北京最有名的鼻烟铺。它不仅是个鼻烟铺,而且还是个京戏界人士传统技术、联系事宜的重要场所。在京戏界中,除去女演员,都喜欢闻鼻烟,都和天蕙斋有关系,如著名演员谭鑫培、杨月楼、杨小楼、金少山、侯喜瑞、余叔岩、马连良、李万春、李洪春、丁永利等都是天蕙斋的老顾客。特别是李洪春和丁永利老先生更是天蕙斋的常客,一坐就是一天,在天蕙斋为学生说戏,在天蕙斋为同行说合事情。过去,天蕙斋的老人,常传说当年谭鑫培亲自去天蕙斋买鼻烟的故事。那是在清朝末年一天天快黑的时候,一辆十分讲究的轿车从大栅栏西口进来,驶到天蕙斋门前停下,从轿车里走出来一位清瘦的老先生,头戴小帽、身穿长袍,外套坎肩,足登布底鞋,走进天蕙斋。天蕙斋的杨掌柜,一看是谭老板,马上迎了上来,说:“谭老板!”这时,谭鑫培从身上拿出一个鼻烟壶,说:“掌柜的,您给装点!”街上行人一看是谭鑫培,就围了上来,都想看看“伶界大王”、赫赫有名的“谭叫天”的真面貌。事后,谭鑫培到天蕙斋买鼻烟之消息不胫而走。第二天,到大栅栏来等着看谭鑫培的人更多了。此后天蕙斋鼻烟铺之名,不仅闻鼻烟的人知道,不闻鼻烟的人也知道了。
鼻烟在清代曾盛兴一时,但是,进入民国后,由于纸烟的出现,鼻烟就被人冷落了。北平解放后,天蕙斋的生意更加不景气,1970年天蕙斋的字号就不存在了。
名词解释
烟叶行:北京人呼作“烟局子”,经营范围是贩运、加工烟叶,销售其产品。除了北京郊区如昌平等地所产烟叶外,东北、山东等地的名烟常常是“烟局子”组织贩运的对象。有的则专门运销关东烟,曰“关东烟局”。
烟铺:烟铺也称烟店,零售各类烟叶和烟制品,如潮烟、小烟、兰花烟等。此类店铺有的还代开钱票,名曰“烟钱铺”。但大烟铺仍只经营烟叶、烟丝以及兼卖槟榔、豆蔻等。大栅栏的“南豫丰”、鼓楼的“北豫丰”以及降福寺街的“恒来源”等都是北京比较大和比较早的烟铺。
鼻烟厂:此乃制造鼻烟之所,民国后日益萧条。
鼻烟局:鼻烟局也制造鼻烟,但以贩运和销售鼻烟为主要业务。
鼻烟铺:此铺专门销售鼻烟。
旱烟袋铺:这是生产、销售旱烟袋的作坊,在这里生产旱烟袋以及以白铜为原料的铜烟袋。
水烟袋作坊:北京水烟袋作坊做的水烟袋并不出名,好的多是从外地运来。
烟袋店:专门销售各种水旱烟袋之所。
纸烟庄:纸烟庄以贩运和批发卷烟为业,自清末渐渐成为专行。
纸烟铺:这种以零售卷烟为主业的店铺,自民国后渐渐遍布京城,常卖零星物品,肥皂、火柴、纽扣等。
天桥纸烟阁:天桥有老北京平民文化中心之称,这里售纸烟者非常之多。到二十年代中后期,天桥地区的纸烟阁(铺)多兼作钱币兑换的业务。
烟斗作坊:过去吸鸦片者不在少数,鸦片烟枪的制作则形成专业。烟斗的制作,往往附属于烟枪作坊。
焊烟壶盖的:在闻烟盛行的时代,前门大栅栏、东单、西单等地此类摆摊的人不少,专门为人焊烟勺,配制烟壶盖,同时出售烟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