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徐为富:在"积肥造肥"的日子里
文:徐为富
图:堆糖
散文天地
我的故乡青龙村(原向阳大队)坐落在射阳河畔美丽的卲尖小岛上。由于三面环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起,这里的人们为了增加集体积累,降低农业成本,夺取粮棉丰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大积大造自然肥料。每年夏季高温,利用射阳河内水草资源丰富,淤泥厚积肥沃的优势,各生产队出动所有船只,组织男壮劳力到射阳河里捞水草,划渣泥,罱河淤积造自然肥,组织女壮劳力在田埂路旁和圩堤上铲青草、抹树叶、拌牛粪、抬淤泥,大搞草泥塘,堆积高温有机肥。这是那个特殊年代农村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我那时在射阳县新塘中学高中部读书,虽未步入积肥造肥大军的行列,但毕业后从一九七六年夏季起,作为大队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三把手",有幸连续二年担任向阳大队积肥造肥副总指挥,真切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苦干加实干,特别是与天斗,与地斗,与自然灾害斗的大无畏精神,至今想起来依然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向阳大队当时有十七个生产队。由于队大人多,集体耕地约占邵尖小岛上的二分之一。在那个"上工吹哨子,下工倒旗头"的大集体、大呼隆的特殊年代,许多生产队积累很少,农耕技术落后,产量低而不稳,粮棉达双纲(即粮食亩产800斤,皮棉亩产100斤),只是一个目标和设想。为了改变落后状况,使旧貌换新颜,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张长耕同志带领支部一班人因势利导,充分发动干群献计献策,除响亮提出"三千人民同心干,积肥造肥比比看,亩平积肥一老方(即三方),誓夺粮棉达双纲"的口号鼓舞士气外,多次召开党员干部鼓劲会,积肥造肥流动现场会和全大队社员大会,奖先进,鞭后进,促平衡,并在生产队之间广泛开展"保红旗"和"夺红旗"劳动竞赛,使全大队积肥造肥工作有声有色。
在那些日子里,大队广播里每天公布各生产队的积肥进度,大队积肥造肥指挥部的小机船每天穿梭在十公里长的射阳河面上,既掌握各生产队积肥出工人数和进度,又协调当日邻队界址纠纷等,真正为全大队的积肥造肥大军们保驾护航。大队广播专门自办节目表扬积肥一线上的好人好事,残废军人赵进山,老支委魏克秀,妇女主任顾正英,生产队长杨盛和,中年妇女朱连兰、穆兰香等劳动模范,大队业余文艺宣传队编排《锣鼓"三句半"》,真正家喻户晓,轰动了四邻八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大队党支部的正确领导和全大队干群的共同努力,我大队连续二年积肥造肥亩平达到一老方(即三方),粮棉生产双达《纲要》指标,受到公社党委和县政府的表彰。一九七七年八月份,射阳县广播站派专人采写"录音访问记"连播三天,而县委当时内刊《射阳情况》以《红日照水乡,水乡变了样》为题,刊发了简报和部分先进事迹,受到了全县人民的广泛好评。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积肥造肥虽是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更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尤其是他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精神难能可贵。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改革,也许积肥造肥的场景已被人们淡忘,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始终让人感动,那战天斗地的壮举,将永远载入史册。
2020年,12,12日于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