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秋语·散文故事】王少鹏:城北旧事(二)---第200期
赏 梅 园 视 界 听 诗 语 心 声
诵读诗界·图文悦赏·诗情画意·文化导航
本期主
本期主播:四 月
音频制作:韩 晓
城北旧事(二)---作者:王少鹏
小学毕业了,“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浪潮,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的舞台颠倒了,把传统文化当做“污泥浊水”荡涤了。学校停课了,学业中断了。正当求知若渴的年龄却无书可读,大院里的孩子们偶得一两本古典或世界名著,哪怕是《中华活页文选》,或哥哥、姐姐们用过的初、高中课本,也如获至宝,相互传阅,如饮甘泉。大约是在1968年春夏之交,沉寂多时的牌楼一带又热闹起来。牌楼粮店附近的街两旁突然冒出一批江湖艺人,有玩杂技杂耍的,有表演口吞宝剑、口吐钢球、头断石碑、锤腹开石的,以往在老电影中看到的旧社会街头卖艺的情景,又重现在眼前。除了“硬气功”还有相对“文雅”的节目,印象最深的是一名中年人手提小布袋,抓一把白石粉先洒出一个大圈子,接着用手指控制手掌中流出的粉末如持笔挥毫般地洒出“敬请革命同志慢走一步,请看稀奇古怪小动物”,笔势流畅、结体工整,很有书法韵味。待到路人驻足围观时,他拿出一只铝制饭盒,敲打着唱道“我的老鼠药赛狸猫,大老鼠吃了蹦三蹦,小老鼠吃了要丧命”,如此这般地吹嘘他的鼠药如何灵验,并且数量有限、欲购从速。于是有人掏钱抢买,不一会儿就兜售一空。收摊前拿出一个用过的生理盐水药瓶,里面用清水泡着一只中药店里买来的小海马,展示一圈,扬长而去。上面说到的杂技杂耍、硬气功表演也都是以“卖野药”为目的的促销手法。这些低俗的把戏,是当时生活无着的江湖艺人谋生的手段,也为那个年代普遍无聊的人们提供了娱乐消遣。
在黄河南岸,俗称“黄河堰”一带,是说唱艺人聚集的地方,有唱琴书的、唱大鼓的、说快板的、说评书的,各居一隅,都有各自的拥趸,津津有味,其乐融融。其中,观众最多的是一位江湖绰号“天津老金”的评书艺人。虽然是撂地书场,座次还是有讲究的。前几排都是席地而坐的小孩子,大人们坐在后面或站在周遭,面对围墙拢成一个U字型,围墙前面放着一张断了一条腿用砖头垫起来的旧课桌,老金在桌前站定,醒木一拍就开场了。开初几天说的是《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新书,接下来有些 “口味重” 的听客耐不住了,反复要求老金说老书亮出绝活。老金拍着肚子说“这里面装的都是老书,张口就来,可是现在谁敢宣传封资修”啊。但架不住听客的恳求,终于张开了“金口”,于是《七侠五义》、《三侠剑》、《严海斗》等经典评书,在老金绘声绘色、形神兼备、抑扬顿挫的演绎中开讲了,昏聩无能的君王误国害民、贪婪无耻的奸臣谋害忠良、廉洁正直的清官为民请命、行侠仗义的好汉惩恶扬善,这些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从此引发了我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兴趣,此是后话了。那时,听评书也不是白听的,每每说到“哏节儿”,老金总会把醒木一拍“且听下回分解”。这时候,他的“经纪人”就会摘下帽子用手反托走入人群收取费用,口中念叨着“五分不算少,一毛不嫌多,请各位捧个钱场”。坐在前排的小孩子是免费的,大人们纷纷将钱放进帽子,也有人想起身“逃票”,经纪人就会嘲讽道“家里出事了吗?”或“老婆没给钱吗?”再重一点的话是不会说的,他也讲究“口德”哩。老金的评书越说越精彩,几个月下来也形成了“粉丝群”,逢到阴天下雨“粉丝”们就会凑份子,请他到某个人家说“堂会”,据说还有酒菜招待。老金的气色一天天的好起来,衣着也考究了,破旧的桌子铺上了绣着“天津老金”字样的红布,摆上了铝壳印花的热水瓶和茶壶茶碗,除了原有的醒木外又增加了一样道具,写着“评书”二字的折扇,俨然一副“大腕”范儿。老金的声名鹊起和这一带说唱声的喧嚣,引起了当时“军管会”的注意,不时的派人暗访,听到风声的老金也愈加敏感起来。一天,老金正兴致勃勃地说着“五鼠闹东京”,突然话锋一转说起了《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智斗“小炉匠”的故事,惊慌失措间竟然把杨子荣说成了锦毛鼠白玉堂,引得听客们捧腹大笑。原来,他发现书场里多了一些陌生面孔,赶紧改弦更张掩盖真相。这一场虚惊过后,听客们也警觉起来,主动放哨望风以消除老金的顾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满足他们的“听书瘾”。终于有一天,“灾祸”降临了,十几辆军用卡车满载着军人和戴红袖章的民兵开了过来,大家来不及撤离就被包围了,“粉丝”们把老金围起来试图蒙混过关,但桌布上的“天津老金”露了马脚,一名军官喊着“天津老金站出来”。此时的老金在听客们的保护下默不作声,几个民兵在人群中查找,一下子就把手上攥着醒木和折扇的老金拽了出来。只见老金回转身来向听客们深鞠一躬,拱手说道“对不住大家了”,顺从地爬上卡车,与其他被抓的一群“牛鬼蛇神”进了“学习班”。后来听说这些人经过学习教育,具结悔过后就各奔东西了。
时光荏苒,五十多年前的旧事也并非过眼云烟,它警示我们文化是封杀不了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无时不在的。譬如雨后春笋,虽有石头重压也会破土而出。当然,在文化饥渴的年代,有识之士们也不会用低俗的文化糟粕来饮鸩止渴。如今,文化的春天已经到来,拂面的春风,使我们精神抖擞、充满自信地在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让旧事永远地成为旧事吧!
后记---作者:王少鹏
《城北旧事》所记述的人和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也可以说是一篇自传体散文。成文后,我专门找到当年在大院里一同长大的伙伴们,读给大家听。他们对文中情节记忆犹新,并对我记忆中的错漏之处作了纠正和补充;而且认为“旧事重提”还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我在文中记述了三个年龄段在特殊年代里的旧闻往事。幼儿时在市场里学到的生活常识,开蒙后在牌楼上启发的文字兴趣,少年时在江湖艺人身上看到的生活艰辛:从中滋养了心灵、辩识了是非、引发了文学爱好、见识了社会现象。
文化自信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树立文化自觉,践行文化自信,是文化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讲好故事,出好作品,才能提升文化软实力。《城北旧事》的讲述,目的是要让大家感知文化对人的渗透力和感召力,珍惜当今的文化好环境,自觉地为建筑文化自信的大厦添砖加瓦。这就是写作此篇散文的初衷所在。
ANGSHAOPENG
作者:王少鹏
王少鹏,男,现任江苏公安文联主席、全国公安文联理事、江苏省作协、书协会员。
IYUE
朗读者:四月
扬州市朗诵协会理事。一个热爱诗歌,热爱生命的卫士,他不仅用声音诠释着生命的真谛,更用智慧和担当践行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他想读出人间真情,让声音带着梦想,感悟声音的艺术,感悟诗意人生。
现代诗人简介
冯至(1905年-1993年),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人,冯家为天津著名盐商,盐引在直隶涿州,八国联军侵华后避难于涿州,故生于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四中。
1923年加入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1930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6年至1939年任教于同济大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宸父提供】
主 编:中 天
副主编:宸 父
副主编:安 然
责 编:中 天
王少鹏
编 审:安 然
比我帅就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