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5-广彩3
广东省博物馆系列第5期。
本期继续请你欣赏广彩。
在18世纪至19世纪早期(乾隆,嘉庆时期),广彩瓷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广窑仿洋瓷烧者,甚绚彩华丽”的基本特征已形成。此时的广彩瓷器多销往欧洲:“海通之初,西商之来中国者先至澳门,后则迳越广州。清中叶海舶云集,商务繁盛。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粵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广彩行会组织“灵思堂”成立,加强和规范了广彩生产,销售、招徒、学艺等方面的管理。
此时的欧洲洛可可风尚和中国热流行正酣,因此对广彩瓷器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绘画技法上除 延续中国传统画法外,也引入西洋绘画的透视技法,尤其是深受西方油画和版画的影响,用彩厚重纹饰多用“S”形的线条装饰,色彩明艳。欧洲定制的纹章瓷在此期最为大量。人物、花卉、庭院风景等纹饰既有西式的、也有中式的。中式人物中的“满大人”纹饰较受欢迎。成套订制的餐具、茶具、 咖啡具开始大量出现。疒彩进入到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繁盛阶段。
广彩开光人物纹茶叶罐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罐圆直口,溜肩,方形扁腹。通体绘锦地纹,腹部开光主题绘饰“满大人”图案。人物表情生动,绘画借鉴西洋技法,色面有明暗过渡,富有立体感。
广彩开光人物纹茶叶罐(正面)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满大人”图案。无论在清代或是现在,西方人都习惯将广彩瓷器描绘清装人物的图案称为“满大人”。实际上这是来自单词 mandarin 的译音,是欧洲最早进入中国的葡萄牙人对中国官员的称谓,出现在16世纪的明代晚期。此后的明清时期,所有西方人都沿用了这个称谓,它与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这个英文单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葡萄牙文的动词“ mandar'”,意思是指挥、管理或统治。另一种说法是来自马来语 menteri,意为朝臣、部长。在马六甲苏丹国期间,留居在马六甲的葡萄牙人试图会见中国政府高官,并用马来语标记“朝臣、部长”意思的 menteri 一词来代指中国的“大官”。但是由于葡萄牙人不谙马来语,在 menteri 的后音加了一个“n”,发成了“man-darin”。广彩瓷器中的“满大人”纹饰,主要流行于雍正至嘉庆时期,道光以后式微。
广彩人物故事图奶杯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杯敞口,深长腹,宽流,喇叭形高足,树枝形柄。锦地开光内绘庭院人物图案。
广彩人物故事图奶杯(足部细节)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彩人物故事图奶杯(口沿细节)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处请横 / 侧屏欣赏
广彩开光人物纹茶壶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壶圆直口,圆鼓腹,浅圈足。平盖,花形盖钮。腹部两侧装对称的流及柄,上绘金彩。腹部开光内画清装人物(满大人)合家欢乐图。绘工精致。
此处请横 / 侧屏欣赏
广彩开光人物纹茶壶(正面)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彩人物花瓣形扁瓶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瓶花瓣口,长颈微束,扁腹,菱形足。颈部设对称开光,内绘花卉纹,腹部开光主题纹饰人物风景图,其余空间以干大红为地,黑彩描金人字锦地纹满贯全瓶。
广彩人物花瓣形扁瓶(正面开光图案)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彩人物图带盖奖杯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为奖杯造型的陈设器。瓶直口、丰肩、喇叭形足,子母口,带狮钮盖。肩部至胫部附对称双螭龙耳。开光内绘主题纹饰庭院人物图。其余绘花卉纹,并饰以贴塑松鼠葡萄纹。纹饰丰满,色彩华丽。
广彩人物图带盖奖杯(杯盖狮钮细节)
清乾隆
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处请横 / 侧屏欣赏
景德镇窑粉彩人物纹样 VS 广彩人物纹样
从上图可以明显看出景德镇的传统中式人物纹样与广彩的人物纹样有很大不同。中式纹样多用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外框,之后在框内填彩,用色清新淡雅,但画面缺乏明暗对比和立体感。广彩人物则吸收了西洋绘画技巧,呈现出色彩厚重,明暗对比强烈,人物立体丰满的效果。
广彩人物因绘画技法的不同而分为“折色人物”和“长行人物”。折色人物的技法与景德镇的粉彩相近:先描绘出人物形象的轮廓线,再行填色。长行人物是部分勾线描绘出人物定位后,再用色块涂画出整个人物的形体。长行人物技法出现晚于折色人物,因落笔后无法更改,故绘画难度更大。但因人物形象更为立体生动,故成为广彩瓷器的特色技法之一而流传下来。
今天先欣赏到这,祝周末愉快!
广东省博物馆系列